分享

心想事成的人,都是行动派

 新用户70771135 2022-06-25 发布于福建

你曾经给自己设定过怎样的目标?有没有想象过目标实现后,生活会变得如何美好?

想象一下,只要考到一个职业资格证,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也伸出橄榄枝;

只要减掉10斤赘肉,身体就会变得灵活轻盈,你会变得格外漂亮;

只要开拓新的项目,你就会变得事业有成……

“只要做到一件事,我们就会有更好的未来”,但是这一件事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资格证太难了,每天上班也没有时间看书;上班、做家务已经很累了,根本没有力气运动;新项目竞争对手那么多,即使做了也不一定会成功……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树立目标,又很难采取行动?

为什么实现目标的路上总是障碍重重?

《反惰性》一书提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书中讲到:心怀美好的幻想,会强化人们的惰性、弱化人们的行动力。

图片

厄廷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幻想所带来的愉悦感,会在我们脑中形成美梦成真的假象,如此一来,就腐蚀了我们的活力,从而导致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全力以赴去行动。

图片

你的梦想,是能够实现的远景,还是仅限于“白日梦”?取决于你有没有行动。

《反惰性》中讲到一位中年男人,40多岁了讲起他大学时暗恋过的女同学,眼神里还闪动着许多美好的幻想。

他说,那时候在餐厅里吃饭,好几次都碰到这位女生,他也经常忍不住幻想自己和她谈恋爱的情景。

女生是学艺术的,他们可以结伴出游,去美术馆、去游览古建筑遗址;可以在四方形的小院子里度假,他躺着看书,女生在一旁画画……

如果有这样一个美妙的女朋友,岂不是人生一件乐事?

可悲的是,这些绮丽的画面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直到大学毕业,他也没有主动问女生叫什么名字。

他对自己说,那个女生根本不认识他,如果跟她搭讪,只会自取其辱。况且自己学业繁忙,没有时间约会。

图片

回想我们自己的经历,也会找到类似的故事,明明很想做一件事,幻想中如何美好,但在行动上却表现出极强的惰性。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麦克林提出了一项“人脑三层脑理论”,他认为,大脑包含了原始脑、感性脑、理性脑等三个部分。

原始脑是大脑最古老和最小的部位,作用是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功能,控制生命的功能和身体生长过程、器官新陈代谢、维持生命生存的总体水平,这个部位不具思考或学习能力,只根据外界的刺激来做出本能的反应。

感性脑是情绪中枢,是人类为了适应合作和群居生活发展出的系统,它与嗅觉、内脏活动、情绪反应有关,让人类能与外界形成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互动,沟通外在世界和内在环境,掌管情绪、感性记忆与注意力。

理性脑是最晚开始发育的部分,主管语言说话、文字写作、计划推理、学习适应、抽象思考等功能,让人类具有高等心灵智慧、聪明心智反应、丰富创造力等等。

图片

比如你的改变目标是行动积极、主动结识一个人,当你就要开口的时候,原始脑会告诉你:不要动,陌生人代表一种危险;

感性脑会告诉你:上次被人拒绝,那种难受的滋味你还记得吗?

而理性脑则会说:哪怕被拒绝,也应该试一试。

三个声音中,你听从哪个声音,就决定了你的行动力。

图片

如何化想法为行动?

书中提出了名为“WOOP”的四个步骤:W(wish),确定愿望;O(outcome),对结果进行乐观幻想;O(obstacle),幻想追逐愿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障碍;P(plan),在遇到障碍时应该采取的计划。

书中讲到一个故事。

实验室里有一位名叫塔米的中年女士,她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家,立刻就被家务琐事搅得焦头烂额。

做饭、洗衣服、买日用品、核算账单……手忙脚乱的她常常无暇他顾,生活里乐趣全无,与丈夫、孩子的关系也渐渐疏远。

她希望自己下班后有时间陪家人,而不是成为各种琐事的奴隶,她是如何运用WOOP来达成所愿的呢?

首先,塔米尝试了心理对比,想象她要实现的愿望:下班之后不再瞎忙活,而是享受夜晚。

最好的结果,是跟家人吃一顿自己做的晚饭,找到曾经的温馨和归属感。更进一步,她想象自己能有额外的时间多陪陪孩子和丈夫,拉近彼此的关系。

接着,塔米把阻碍她实现愿望的事情列出来,也就是那些要做的家务。

经过深层的分析,她意识到,这些障碍其实是她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她总是想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做完。

最后,列出克服障碍的计划:提醒自己,应该优先考虑和家人的亲密关系,家务可以换个时间做。

图片

第二天,她一如既往地下班回家,家务琐事迎面而来,然而,她有了全新的视角。

在感觉到家务负担碾压过来时,她并没有陷进去,而是换下衣服,开始烹饪晚餐。接着,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一起吃饭。

原本还要洗衣服,但她决定周末再说。

经过几次有意识的练习,塔米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了,她不再为了做家务而牺牲和其他更重要的事。

图片

作者曾带领一组志愿者,测试WOOP如何改变人们的饮食和锻炼方式。

志愿者写下自己想要想要采用的锻炼方式、找到自己最畏惧的障碍,并且给自己三个遇到障碍时的选项,也就是三个“如果……那么……”

比如,“如果我觉得没有时间出去轻松地散步,那么我就提醒自己:出去活动活动,我就会变得更高效了”;

“如果时间到了下午5点,那么我就收拾东西离开办公室去锻炼”;

“如果明天天气晴朗,那么我就去公园里慢跑半个小时”……

同时,志愿者每天记录下锻炼情况和吃水果、蔬菜的数量,作者在几个月后做了回访,结果令人惊讶:做过WOOP志愿者的人,锻炼时间是之前的两倍,他们主动吃的水果、蔬菜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图片

心理学认为,想要改变一种行为,要么先改变他对这种行为的态度,比如对锻炼的态度,让他看到锻炼带来的好处;

要么改变他对这项行为的需求或社会压力,比如长期不锻炼已经有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再者,帮助他获得更多关于这项行动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他对自己的信心。

三者中至少一个改变了,行为才有可能改变。

因此,当你希望能改变一个行为、一个习惯时,你至少需要了解三方面的信息:做这件事的好处、不做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阻碍你不行动的因素有哪些?

能够心想事成的人,都是行动派,他们不会屈从于惰性,让自己懒于行动、懒于改变。

点个「在看」,用一个更好的自己,换取一个更好的明天。

阅读,阅美好

米兰·昆德拉代表作《生活在别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