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自然

 左手作文法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文/陆生作

小学语文教材是非常重视认识大自然的,从低年级的《植物妈妈有办法》到高年级的《丁香结》,一条路径,循序渐进;中年级,以前人教版有习作《大自然的启示》,现在统编版有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即使到了初中,还有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只是,很多同学对大自然是非常陌生的,特别是城市孩子,比如会写“樟树”两个字,可是哪怕樟树长在家门口十几年,春夏秋冬天天见,到底还是不相识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万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将自己局限于字里行间。

我给学生讲解《大自然的启示》,分两个方向,一个是科学的方向,一个是文学的方向,比如荷花,科学家在它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防水服;文学家呢,早在北宋年间,周敦颐写下《爱莲说》,告诉我们“出淤泥而不染”。不论朝哪个方向,都需要我们拥有好奇心,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不只是眼睛看看)。现在统编版二下第六单元《大自然真奇妙》,就是让孩子把好奇心问出来。

虽然虚构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甚至“如果我们要教小朋友思考,必须先教他们如何虚构”,但是,身体力行,身临其境,把感官一个一个打开来,捕捉细节,才会有笃定的真实感,作文写起来就特别有底气。

我从小生活在富春江边,这是一条特别有文化的江,回忆小时候的美好,并不只有前辈的文字,更有自己的经历——手伸进洞里捉螃蟹,被夹得哇哇叫;捉住萤火虫,在地上拖出一道萤光,奇妙啊奇妙;在塑料瓶里种一棵草,养几只蟋蟀在里面,谁胜谁负见分晓;知了在树上高声鸣叫,捉下来,烤起来,好味道……

有了在田埂上奔跑的童年,不敢说人生可以像树那样扎根在土里,但跟大自然建立了联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心灵有一个可以安静下来的归处。即使生活到了城里,陪着小孩在家养鱼、喂鸟、种花,日常的生活的感觉,依然撕不掉小时候乡野的标签。

你知道吗?金鱼尾巴烂掉了,把它单独养在一个碗里,水里放些盐杀杀菌,慢慢地尾巴竟然又长出来了;绿萝很好养活,但让人的惊讶的是,一片绿萝叶子养在水里,也能长出根须;种了一株吊瓜,只开花,不结果,原来是雄的,但它夜里九点花开得正漂亮,第二天一早就谢了;鸽子换羽毛,一晚上啄下二十几根,大大小小,够狠的。这些都是新鲜的发现,太有意思了。

所以,现在,我常常建议父母陪着孩子种点花、种点菜,重在过程的经历,有必要与孩子聊聊“大自然的启示”,不仅仅是作文,更是人生的“仿生学”。林清玄不是有名篇《桃花心木》吗?

植物如人一样,只有靠自己慢慢成长。虽然成语“拔苗助长”大家都知道,但也只是知道,不容易做到。唯有自己耕种过了,才能真的感受到“着急是没有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怀着对秋天的期待,做好春天的事情,在夏天里煎熬修行。

如蔡澜所讲:“下棋、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在这个夏天,如果条件允许,我向你推荐《2022年暑假富春江放牛班》,到大自然中去,去经历,去思考,得一点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