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较鉴赏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6-26 发布于山东

野步(一)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二) 【宋】贺铸

津头微径望城斜①,水落孤村格嫩沙②。

黄草庵中疏雨湿,白头翁妪坐看瓜。

【注释】①津头:渡口。微径:小路。斜(xiá):指小路没有正对着城门。②格:阻隔。嫩沙:细软湿润的沙。

12.这两首作品的体裁都是 (1分)

A.古体诗 B.词 C.曲 D.绝句

13.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末句写作者醉酒后感受东风送暖,欣赏烂漫花草。

B.第二首画面疏朗,乡村气息浓醇;语言晓畅,诗风清新。

C.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

D.两首诗都描绘了春日野步所见,抒发孤寂无聊之情。

14.你认为这两首诗情感表达的方式相同吗?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4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很有感染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ủ)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案(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

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

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案(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

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①两者都以成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2)①相同处:写成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做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3)崔诗“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你未必会遇到弓箭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二是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不已。你同意哪一种?请简析。

参考答案:(1)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2)“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3)第二种说法,有其道理。作为孤雁,是害怕人的伤害,诗中也有类似的说明:“寒塘欲下迟”。正是诗人对孤雁的要穿越长空,克服“暮雨”“渚云”“矰缴”等的困难和威胁,表现极大的怜悯,就是没有“矰缴”的威胁,也是困难重重,安危难料,令人担忧。

阅读下面一组唱和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微之①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难通音信。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上看,属于“初关”还是“重关”?为什么?

参考答案:(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是以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2)元诗自然属于“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

阅读下面李益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参考答案:(1)诗的开头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登城时所见景象:远望回乐城外面烽火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秋霜那样令人生寒的月色。

(2)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成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