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林/刘蓬: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路径的构想

 顺其自然h 2022-06-26 发布于北京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导致其美学精神及美育内涵有所差异。西方对世界的认知首先肯定“有”,强调实体存在。发端于 古希腊的西方美学,从开始就以区分——划界的思维和对客观世界分类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形成了具有学科形式的区分型美学。而中国的老子则认为“无”是真实世界的天地万物之源,宇宙大道起始于无,大道无形,万物相关,天人合一,这种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在对审美现象的把握上,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发展形成了非学科形式而有理论内容的关联型美学。

我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美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制定美育政策的。我国美育政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政策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美育教育,亟需梳理共性规律,开拓新路径。由于东西方文化对审美对象的把握具有不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美学体系和美学形态。因此,我们认为围绕追求自由的审美境界和完善自我的美育内涵,是实践美育教育的共同路径。同时,还要遵循美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一、艺术与科技融合,形成协同创新、以美育人的教学体系

从王国维到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现代学人,参照西方学术观念和方法,立足于中国学术传统,开始了现代中国美学的构建。蔡元培深受康德和席勒的影响,从改造社会大目标着眼,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美育理念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国从二十世纪之初逐步以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从新式学校开启了美育教育。如1914年南开中学成立了最早的新剧(话剧)业余演出团体——南开新剧团,以新剧引来美育“新风”。少年周恩来当时在南开新剧团担任布景部副部长,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创作实践,感受戏剧之美,推动进步思想的影响。再比如现代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引导学生从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美的'艺术心',增强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他还努力尝试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壁垒,用民众喜闻乐见的美术教育来提高民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以达到美化和改善生活环境的目的。

新中国建立后,大学以西方分类研究法建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局面。尽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被不断强调,但理工科学生的教育仍以专业理论和科学素养为主,在人文审美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美育的重要性。

跨越21世纪前后,西方现代美学发展形成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等新型美学。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到信息高速互联和多元文明互动的当今时代,东西方呈现出根据各自民族特色,构建多元文明互动的“交互型”美学的新动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核心,应该重点体现在提升对美的感知力上,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大学开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开展美育教育探索与改革。如华东理工大学在美育与专业相融合方面,学校开设了“艺术与化学”通识选修课,通过邀请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中的化学美,发现化学中的艺术美,演绎高雅艺术与化学的融合。如,“南青北白”五大名窑瓷器进课堂,向学生讲解瓷器文化艺术与陶瓷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采集学校十二种花草研制香水,将校园文化元素与化学有机结合。“艺术与化学”通识选修课,通过艺术与化学的融合,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感悟化学中的艺术美,实现美育与专业的融合。设计学天然地与艺术和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教学注重艺术与审美相关课程设置,使学生对美学原理有很好的学习体悟和实践锻炼。

二、专业与业余互通,搭建校际对接、以美培元的交流平台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批判地继承了席勒的美育理论,认为须从人类历史实践的宏大视角看待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审美和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故此,美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当今,在我国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的新时代,美育对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都是不可分离的,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要达到艺术和理工农医等学科的跨界交叉融合,还需要建立一套打通壁垒,整合资源,建立交流平台的机制。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北京的多所各高校先后成立了戏曲社团,通过普及昆曲艺术,开展美育教育。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京昆社、清华大学学生京昆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首都师范大学昆玉曲社,以及中国戏曲学院菊新曲社、中国传媒大学京昆社、中央美术学院滋兰昆曲社等等。师生们定期举办北京高校京昆社团雅聚“曲叙宫商”,形成一个以艺术交流为手段的美育教育合作平台。

除了充分发挥学院内部多学科交叉优势,在教育资源上采取内引外联的路径也被广泛关注。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一方面,注重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沟通,推动形成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美育教育协同机制。高校坚持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邀请社会知名美学大家、艺术和设计大师到校讲学。在美育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根据艺术类美育课程特点,营造美育教学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拓展建设校外艺术实践基地,通过艺术工作坊、艺术展演、艺术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拓宽美育口径,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广大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三、学校与社会联合,构建以文化人、以美立德的育人氛围

历代美学家都在试图揭秘美学的本质,美学和哲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去解决问题的历史演进过程。重要的不是关于美的结论,而是得出这些结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这也是美学研究和美育教育的价值所在。美是真与善的外显与反馈,真与善是美的内涵与升华。文以载道,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涵养出追求人格之善的道德境界,渗透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道德精神。当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政策导向,推进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已经展开,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教育全过程得以全面实施。

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坚持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中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达成、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注重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美育和德育相贯通,引导学生将心灵之美、人生之美、社会大爱相结合,通过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艺术欣赏”类通识美育课程群、思政研究课题、优秀校园文化创新发展培育项目等形式,把美育与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精神和优良校风相结合,着力实现美育与德育相贯通。

美育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美学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使人们懂得人生除了柴米油盐的生活和事业之外,还有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由审美对物的观照转向对人的观照。在这方面,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新路径,其经验值得借鉴。如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基于传统的表演程式,从唱念做打的身段训练中提出精华,编排了简单易学的美体训练健身操。北京舞蹈学院,以及山西、内蒙、广西、云南等地的地方高校,结合中国古典舞身韵特点,以及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编排出合理规范的大学生健身舞。这些成果结合城市社区开展的群众文化,形成以健身、休闲、自娱为目的广场舞活动项目,成为当今城市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不断实践中探索美育课程建设 校际联合平台 延展社会服务的美育教育体系,形成美育与德育相贯通、美育与专业相融合、美育与行业实践相协作、美育与服务社会相对接、美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相映衬的美育实践路径,致力于实现以美立德、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本文作者:

曹林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

刘蓬 华东理工大学 助理研究员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何天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