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say No

 见青黄 2022-06-26 发布于河南

中国文化中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构造而言,或者可以说就是指的就是“心脏”这一器官,在“心”的这一部分发生的作用,被认定为人生价值的根源所在。

孟子以“耳目”为小体,因为其作用小,以“心”为大体,因为其作用大,而且咱们姑且不论他们作用具体如何,都是人生理构造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哲学中的“心”最本质的意义。

怎么能把它和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划等号呢?

西方的“唯心主义”指的是意识决定物质,简单来说就是意识高于一切,意识是人的生理构造的一部分吗?

显然不是。

文章图片1

所以中国的“心”更偏向“唯物主义”,因为生理构造本就是物质,心的作用是生理构造中的某一部分。

现代科学的发展并不足以否定中国“心”的作用。

因为科学实验并不能否定孟子所提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的作用,正如心理学实验也同样并不能否定文学中的心灵活动。如果一个人真实的能够感知到这种作用对他有效果,那它就是具体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实验证明。

这就跟中医一样,中医的理论没法用科学实验证明,但好不好用咱们直接看疗效,有疗效自然就是真实存在的,近些年来中医越来越被西方人接受正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中国“心”的作用是真实存在的,它与西方的思辨哲学还有宗教信仰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这也因此决定了中华文化的与众不同。


那么中国“心”的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主要在道德方面。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宗教、艺术、道德、认知等活动中,而中华文化特别尊崇道德方面,儒释道三家文化体系中均有具体表现。

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其他民族一样,把道德的价值根源,归于鬼神、上天。直到孔子的出现。

故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如子曰:“为仁由己”。

这些话都证明,孔子认为道德的价值根源不在神,不在天,也不在形而上的意识中,而在于人自身的生命之中。但是具体是人的生命的哪一个部分,孔子没有点明是“心”,《论语》中所提到的“心”,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心”。

文章图片2

《中庸》首句说:“天命之谓性”。这可以说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但是与西方哲学命题不同的是,它最终还是落在了人的自身生命之中,成为人的本质(性)。性是在人的生命中生根的,故《中庸》没有重视天命的问题,而主要着重的是性的问题,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到孟子才明确的提出了道德的价值根源在于心。

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的这句话是中国文化在长期中摸索出来的结论,这不是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而是“内在经验”的结论。

文章图片3

孟子的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万古长夜,使夹杂在混沌之中的人们都找寻到了人生的方向与价值,这不仅是中华文化有关于人生价值的立足点,这也是儒教文化的立足点。

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辨。“道”是一切价值的本源,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人们需要去追寻去感悟去参透去摸索“道”的价值,你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可以说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需要人们向上去追寻它。

文章图片4

庄子把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落实在了人的心上,认为虚、静、明、之心就是“道”,故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使心之虚静明的本性完全的呈现出来,这就是“道”的呈现。庄子的“道”是“人道”,它不是形而上,而是往下落,不是外向,而是向内的,道家思想因此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文章图片5

正是因为儒家与道家代表的人文精神发达,很早的就消解掉了原始宗教的地位。但是,现实中,人生有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生死、最后归宿问题。因此对宗教的要求,在一般人中间还是存在的。于是道家思想衍生出了道教,儒家思想衍生出了谶纬之学,都是在解决人们的需求。但是道与儒都是半路出家,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佛教东来之后,迅速地被人们接受,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佛教认为人们通过对佛的信仰可以超越生死轮回,升天成佛。也就是说通过信仰向上与向外的求佛,就可以获得几世的人生价值,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但是禅宗出来后,认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实际上就是认为本心就是佛,不应向上与向外去求佛。换言之,佛教在中国发展到禅宗出现后,核心思想已经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再是通过信仰满足宗教需求,而是把宗教需求也归结到人的心上,所以禅宗也叫作“心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文章图片6

但是禅宗发展到唐朝时,居然苛骂佛祖,只在修心上下功夫,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了宗教的意味。于是佛教许多大德,主张以净土宗救禅宗的流弊。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人现实生活之外的一个世界,净土宗追求西方极乐世界与求佛虽有不同,但亦是通过信仰满足宗教需求。唐僧取经的本质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净土宗与禅宗之争。

可惜净土宗发展到宋朝时,又认为净土即在人心,心静即是净土,心秽即是秽土,再一次的把宗教需求也归结到人的心上,佛教的宗教意味彻底的消失了。这也说明中华文化把道德的价值本源立足于心的这盏明灯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


中国的文化是心的文化。但有人认为中国的心的文化是主观性的文化,其体现的道德价值也是主观性的道德,这是极大的误解。

首先中国的“心”不是西方的“唯心主义”。不是意识构成的文化,所以无从谈起主观性与客观性。

其次中国的“心”是生理构造的一部分,它是文化承载的“主体”,而不是“主观”,如果硬要靠,那也是“客观”更贴近“主体”吧。

最后中国“心”的价值呈现过程不是主观性的,而是客观性的。想要本心呈现,需要“克己”,需要“无知无欲”,这修心工夫就是在消除主观性的束缚,消除成见、消除私欲,本心才能呈现它本来的样貌,这不正是客观性吗?

文章图片7

中国文化里的人生价值根源就在于心。

程明道便说:“每个人都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

如此才有人格的尊严,真有人的信心,并且每个人在心的地方开辟一个内在世界,在心上得到人生的归宿,不需外在的追求和斗争。所以这种心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

最后引王阳明一首诗作本讲的结束: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文章图片8

原文/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心的文化》

编辑/羚羊飞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