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
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当人体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实际供给量明显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就有可能导致体内贮存铁逐渐消耗减少,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随之就会出现红细胞内铁缺乏,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表现。患缺铁性贫血主要有以下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较为明显,有些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眼花、突然站立时会出现眼前黑朦,容易出现疲倦,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头痛、耳鸣、心悸、活动后气短、心率增快等。
2、消化系统
常有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腹部不适、腹泻,有的患者会出现厌食,严重时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3.神经精神改变
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或智力减退,有些患者会出现体力、耐力下降;儿童、青少年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力低下、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等,小儿可有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4、免疫功能低下
常易合并感染,有些患者易患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容易出现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等。
5、常见体征
口唇、眼结膜、甲床苍白,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等症状。
男性 Hb<120g/L,女性 Hb<110g/L,孕妇 Hb<100g/L。
2、贫血程度
Hb在90~120g/L为轻度贫血,60~90g/L 为中度,小于60g/L为重度。

3、缺铁性贫血
急性失血时为正色素性贫血;慢性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以从血常规报告单上快速判断:
通常Hb与RBC比例约 3:1(如 Hb120g/L,RBC4.0×10^12/L);血涂片检查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
当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且有ID证据或经铁剂治疗有效时,可确诊 IDA。
(二) 临床治疗建议
(1) 确定导致IDA的病因,治疗原发病。
a. 确定IDA后,首选口服铁剂治疗,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以及乳化铁剂常用。

建议孕妇及成人补充元素铁100~200 mg/d,5岁以下儿童补充元素铁3~6 mg/(kg · d) 。
治疗2~4周后复查血红蛋白以评估疗效,如血红蛋白浓度增加10 g/L或以上,则铁剂治疗有效,继续治疗至血红蛋白浓度恢复正常后,继续口服治疗1~2月。
b. 口服铁剂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有效促进铁吸收,提升治疗效果。
(3) 静脉注射治疗:
口服不耐受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静脉注射铁剂。注射铁剂用量按如下公式计算:静脉注 射铁量=体重(kg) ×(期望的Hb值-实际Hb测定值, g/L) ×0.24+500 mg (储存铁)。
静脉注射铁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还可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偶有致命性过敏反应。
目前认为蔗糖铁最安全,右旋糖酐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注射铁剂的禁忌证包括注射铁过敏史、妊娠早期、急慢性感染和慢性肝病。
(4) 红细胞输注治疗适用于急性或贫血症状严重影响生理机能时。
(5)随访:
IDA治疗结束后,每年应至少检查3次血红蛋白和全血细胞计数,若结果正常,则无需进一步治疗,若不正常则应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