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6-27 发布于山东
教学目标

1.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掌握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一、真题引领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勾画:圈点勾画出重要事件及人物,梳理文章脉络。

2.明事知人:

(1)文章重点叙述了哪几件事?

①唐太宗想杀掉假冒资历和门荫的人,大臣戴胄认为应按法律行事,保存大的信用。太宗听从他的建议。②唐太宗想杀掉私下使唤看门人的鄃令裴仁轨,大臣李乾祐认为犯轻罪而受极刑会使其他人慌乱,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③唐太宗对死刑犯实施两天之内回奏的政策,使很多囚犯保全性命。④唐太宗和大臣们讨论诉讼案件,魏征用隋炀帝、张元济的典故进行劝谏。

(2)概括唐太宗和几个臣子的形象。

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能依法办事,不刚愎自用;尊重生命,使很多囚犯保全性命。

大臣:戴胄、李乾祐、魏征等敢于犯颜进谏,对国家极尽忠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答案:C 

解析: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的“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B 

解析:B项,“抵极刑”即处以死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答案:D 

解析: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采分点:“既”,已经;“断”,裁决;“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翻译: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采分点:“覆视”,复核查验;“当死”,应判死刑;“可”,值得;“矜”,怜悯,同情;“状”,情形;“闻”,上报,使……知道。

翻译: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 敕:下命令。

B.天下无冤狱  狱:案件。

C.古刑人   刑:惩治,处罚。

D.虽情在可矜   矜:同情。

答案:A 

解析:A项,敕,名词,皇上的命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少卿,即大理寺少卿。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同《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

C.丁亥,干支相配可纪年月日,文中指干支纪日。

D.炀帝,名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炀帝是谥号,又如唐太宗。

答案:D 

解析:D项,唐太宗不是谥号,是庙号。

【参考译文】

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听了他的劝谏)很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

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两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他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给隋炀帝),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

二、技巧点拨

熟知18个虚词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示例:[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材料二: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辱先人)

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积钱累月乃能就)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分析】

A项,可采用语境分析法,上文“事伪国、苟富贵”和下文“辱先人”之间是因果关系,“以”译为“从而”;“夷”与“近”之间是并列关系,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也用语境分析法。“积钱累月”是“就”的条件;“设九宾于廷”是“上璧”的条件,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用位置推断法,“且有陷于危辱之地”的“且”放在句首,作副词,将;“臣死且不避”的“且”放在句中动词“不避”之前,是连词,译为“尚且”,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用已知代入法,“涓涓而始流”的“而”表修饰,译为“地”,代入“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中句意不通,故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故本题答案为B。

【答题】 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们陆家在唐朝做过大臣的有六人,个个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盛传美名。想到后世子孙不能够侍奉伪朝,苟且地贪图富贵,从而有辱先人,于是就弃官不做。举家东迁渡过长江,从此沦为平民。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风在家中推行,以忠诚、守信著称乡里,家法很严,很久不曾改变。宋朝兴起以后,天下实现了统一,陆氏家族于是与时代一起兴盛起来,此后百余年间,文豪名儒相继出现,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孙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潜心于治学,代代相承,从此又成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昌盛无比了!

但我对此却有深切的忧惧,天下的事情,常常是在贫困俭约中成功,又因奢侈腐化而失败。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恳切地对我说过,高祖在朝中任官四十余年,终身未曾拿不应得的财产;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晚年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就继续居住)。我的祖父楚公小时候生活尤其贫苦,皮革的衣带断了,就用绳子把断的地方接上(再用)。祖母秦国夫人曾经做了一件新短袄,积攒了几个月银钱才做成,一天打翻了羹汤弄脏了新衣,以至于痛哭流涕,不愿意吃饭。姑母嫁到了石家,回娘家时,食物中有笼饼,马上站起来道歉说:“我糊涂了,不知道今天是谁过生日。”旁边有人暗暗笑她。祖父楚公叹息说:“我们家以前,好几天才喝一次羹,过年或过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这些人哪里知道这些呀?”这时祖父楚公已成为显贵的人,(却)仍以喝羹汤、吃笼饼为美好之事,像这样忧愁叹息。我出生较晚,听到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然而比我更小的,恐怕更听不到什么了。然而原来好的风俗现在已经毁坏,讨厌粗茶淡饭,羡慕美味佳肴,且常常讳言祖先的事。不(让孩子们)知道祖先的事,这样家中风气放任而不能再恢复,将有可能身陷危难且受辱的困境,从而沦为市井小民,或降身为奴仆。这时再想像从前那样安心于农耕植桑,一辈子不感到惭愧后悔,怎么能做到啊!

唉,官位至公卿,这是命运;隐退为农民,也是命运。那种屈节折腰以求高官显位、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以图获利的行为,我们陆家深以为耻。子子孙孙当引以为戒,希望不要丢失陆家的最初的志向。

材料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民治家谋生的手段;在作坊里完成产品,这是工匠治家谋生的手段;货物买卖,互通有无,这是商人治家谋生的手段;夜以继日,用功读书,这是读书人治家谋生的手段。然而读书人居于四民之首,尤其应当砥砺前行做表率,效法古人体察天地、化育万物的精神,现在连一项治家谋生的手段都没有,怎么能称作是大丈夫呢!

谋生不一定要忙忙碌碌,追逐名利,妄图博取世人的一些夸赞。如果一味利己而妨害别人(的利益),就不仅是明面上有人非议,暗地里有鬼神指责,内心也会感到不安,更何况也会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

节俭是持家的第一法则。所以凡是日常所用的奉养之物,一概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可使家里有盈余,不可使仓库里有缺乏。况且奢侈之人,一定耗神费气,欲念太多而骄傲自满,一旦贫穷就会不顾廉耻。不可忽视节俭,就是这个原因!

【技法点拨】

1.语境分析法:

有些虚词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分析出其意义。适用:以、乃、而、因、且、若。

2.位置推断法:

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就不同。适用:为、而、也、其、焉、乎、与、且。

3.已知代入法:

已知虚词某一种意义和用法,将其代入未知句中,看翻译是否通顺。

4.句式推断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句式、结构的标志词。适用:所、者、也、为、乎、何。

5.语法分析法:

依据虚词的语法位置和功能来判断其大概含义,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断。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刖者多矣(奉而献之厉王)

B.使人问其故(而刖其左足)

C.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D.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王以和为诳)

答案:C 

解析:本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中的“其”修饰“左足”,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羽尝为流矢所中)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然后此患乃除耳)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D.受任于败军之际(盈于盘器)

答案:D 

解析:本题可采用“位置推断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结构;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第一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第二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有”。D项,两句中的“于”均为介词,意为“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摘编自《说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孝敬忠信之事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所以贵虚无者)

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答案:C 

解析:本题可采用“已知代入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以”和“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中的“以”和“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B项,第一句中的“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