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雷:新版红楼造型噩梦(附录)

 呵呵我的鸡 2022-06-27 发布于广西

  《时尚》联手《红楼梦》 宝黛钗戏里戏外造型PK
  
  国内时尚女性期刊领导品牌《时尚COSMOPOLITAN》携手新版《红楼梦》剧组,独家曝光少年版宝黛钗演员人选。为三人依次为:于小彤(饰少年版宝玉)、蒋梦婕(饰少年版林黛玉)、李沁(饰少年版薛宝钗)。三位演员均是摄制组在全国艺术院校30万人中筛查出的“成果”,无论从年龄、外形还是气质,都与剧中人物极为贴近。
  
  《时尚COSMO》杂志派专业摄相师、造型师为三位小演员打造现代时尚造型,拍摄精美时尚大片。
  
  白冰 (饰成年版薛宝钗)
  
  白冰室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大四学生,在“红楼选秀”期间签约英皇。曾参加演贺岁电影《爱情呼叫转移》,并拍过服装珠宝广告。已经不用刻意说为什么,她很了解薛宝钗。“如果每个人都很叛逆,那这个社会就乱了。”她说。
  
  叶锦添导演的讲解:初见大宝钗会很难分出她是哪一类型的演员,大眼睛,丰满的体形,看来是一个花着力气生活的。有一种忍让,内在的虚。她会用很长的时间去留恋着她所渴望的东西,我仍然是沿用了小宝钗白色为主的服装风格,却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灰度与黑色的线条,这个时候的戏份,薛宝钗已经拥有贾府大多数人的信任,她的理智与精明也从一层薄薄的白纱里浮现。
  
  李沁(饰少年版薛宝钗)
  
  李沁是上海戏校的学生,学昆曲的,是20年难得一见的闺门旦(闺门旦:戏曲行当之一,指剧中还没有出嫁的少女角色,性格内向、腼腆,如《西厢记》中的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等人物)苗子。她说自己被选上演出《红楼梦》没有经历其他很多演员一样的波折,也许是因为自己学戏曲的关系,《红楼梦》本来就需要演员们都有古典气质。事实也确实如此。基于此次新版《红楼梦》对昆曲美学的取向,美术指导叶锦添在点评李沁时说:“她的戏曲底子自然会成为很大的助力,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角色都有好奇,为何曹雪芹要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世界里加入一个薛宝钗?她代表了他们要反抗的体制、一种稳定的力量?薛宝钗代表了什么是曹雪芹急需要逃避的?李沁的面相清秀,五官精美,薄薄的身体,反过来倒有一点纤弱之气,用她来演薛宝钗会使观众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李沁说自己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现在,她每天的功课就是看书,背台词,演戏,“走好每天的每一步!”
  
  于小彤(饰少年版贾宝玉)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的于小彤,是三人中唯一一个有演戏经验的,一年前,他曾在陈凯歌电影《梅兰芳》里饰演小梅兰芳。虽然戏份不多,但与大导演与知名演员合作的经历还是让他增添了不少信心。
  
  刚刚接触表演就得到陈凯歌、李少红两位大导演的提携,加上“宝玉”一角,倘若自己再肯不断努力,于小彤的星途可想而知。可对于小彤来说,他似乎根本没在乎宝玉带给他的压力,所以戏里戏外照旧玩,结果被小黛玉、小宝钗起了一个与剧中宝玉相同的绰号——“混世魔王”。但事实上,于小彤对待角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摄制组人员也表示:在培训期间,他的小品表演是最出彩的,演技也经常得到李少红导演的表扬和肯定。
  
  美术指导叶锦添如此评价于小彤:“他的五官有一种童稚之气,那是一种简单又有古典韵味的活力,初看的时候会觉得他在清秀的外表下有一种独立于外的气质。”
  
  杨洋 (饰成年版贾宝玉)
  
  由解放军艺术学院应届生杨洋饰演大宝玉、北京舞蹈学院芭蕾演员于小彤饰演小宝玉,上海戏剧学校的昆曲“闺门旦”(昆曲角色:专指未嫁少女)李沁饰演小宝钗,舞蹈学院学芭蕾的蒋梦婕饰演小黛玉。
  
  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杨洋,也许是与军人出身有关,看起来还很很天真,有一种单纯的干净。而他自己的理想,则是在自己的专业——舞蹈上超过黄豆豆。所以,当他幸运的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成年版宝玉,对他来说,也是有点难以置信的事情。
  
  而据美术指导叶锦添透露,导演李少红正是看中了杨洋的面相很“正”,适合演成年版宝玉。认为他能够更贴切把握宝玉思想变化的状态,包括中后期的一些感情戏,比如在把握掩盖失去黛玉的悲痛的戏份时会更有效果——就等于是内心世界的空间幻灭,那时候宝玉的人生态度与所说的话都带着一种距离感和不真实感。
  
  蒋梦婕(饰少年版林黛玉)
  
  少年版林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来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生活中的蒋梦婕看起来很乖,没人问话的时候绝不来和你主动说什么,坐得也远远的。但接触后你会发觉她的思想特别简单,经常会表现一种轻松开朗的心情,也不害怕去表达自己,不太像印象中刻板的林黛玉,但这种特色恰巧切合了李少红导演所追求的分别。对此,美术指导叶锦添解释说:“她所饰演的林黛玉再不是一个带着病态的纤弱美人,她所遇到的问题、反应是由于她太单纯、太敏感,太脱俗。她在某种诗意的追求上与贾宝玉是吻合的。蒋梦婕干净无华的眼神与清澈透明的皮肤使林黛玉这个角色产生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可能。”
  
  平时喜欢日本漫画与摇滚乐的蒋梦婕,谈起“朋克”来滔滔不绝。而说到《红楼梦》,她丝毫不避讳对不同人物的喜爱:“我喜欢史湘云,喜欢刘姥姥,喜欢大观园里的所有人。”蒋梦婕平时说话的用语都是当下最流行的,她说自己“超花痴,比我强的我都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会静静地思考,黛玉为什么和宝玉走不到一起”。  
  









  蒋梦婕、于小彤、李沁

  “邦女郎”变身老祖宗
  
  “贾母”周采芹好莱坞的老戏骨
  
  
  折腾了一年多的“梦中人”选秀,为新版《红楼梦》贡献了黛玉和宝钗两个女主角的扮演者,而“宝玉”这个唯一的男主角人选也在千挑万选之后,落定在一位戏曲“小生”身上。不过,一部《红楼梦》,牵涉到的人物足有好几百个,除去宝、黛、钗,贾母等角色也举足轻重。记者昨日获悉,李少红竟然请动了长年定居美国的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芹出山,出演贾母一角。已年过七旬的周采芹虽然并不太被中国内陆观众所熟知,但她也是中国影人“墙外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在美国好莱坞非常有地位,曾经也是“邦女郎”,因为早在40年前,周采芹就与肖恩·康纳利联袂主演了《007》系列电影第5部《雷霆谷》,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美丽的香港女孩“林小姐”,近年来还参演了《喜福会》、《007皇家赌场》、《艺伎回忆录》等影片,是一位演技了得的“老戏骨”。





刘姥姥:叶琳琅

  其他演员:

王熙凤(注:播出的时候换成姚笛了)

李纨


贾政



贾珍



贾母



贾兰


大史湘云



大巧姐



大黛玉(注:为什么黛玉最后没换人啊)



小宝钗



大宝钗



鸳鸯



元春:何琳(注:元春扮演者最后换成王彦华了,就是大马猴)


大探春:丁荔



惜春



迎春


不亏是侯府千金,连斗篷都是国际出口.

终于知道什么叫"原应叹息"了...

贾琏:王龙华


妙玉:高洋


贾蓉:袁新

柳湘莲

  再发几张

秦可卿




薛蟠



秦钟

紫鹃(注:这么看紫鹃最后也换人了...)



赵姨娘



雪雁

尤二姐



平儿



袭人



晴雯

叶大师

千万别说那个绿色的是明代的袄裙或者琵琶袖,这完全就是江户时代的穿越来的!

还有上面的尤二姐造型,原文记载是:
  
  【至次日五更天,一乘素轿,将二姐抬来。各色香烛纸马,并铺盖以及酒饭,早已备得十分妥当。一时,贾琏素服坐了小轿而来,拜过天地,焚了纸马。那尤老见二姐身上头上焕然一新不是在家模样,十分得意。搀入洞房。是夜贾琏同他颠鸾倒凤,百般恩爱,不消细说。】
  
  
  素轿、素服,这是因为是“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偷娶不仅仅是瞒着凤姐,也是因为“国孝家孝两重在身”,尤其是国孝,朝廷法度在那里。虽然二姐身上头上焕然一新,但也不敢这个红彤彤的扮相啊(难道披个黑斗篷表示国孝?也不知是拜堂呢还是郊游呢?)。
  
  所以这个新版红楼的文化背景真是太梦幻了,一切社会习俗、制度都可以不管不顾!

  一个文学作品的形象化,应该是描写越详细争议越少,自古就说白纸黑字,作品本身就是标准。横店影视城建的1:1故宫为什么没有把宫殿外观重新设计一下呢?还不就是要告诉别人这是紫禁城吗!难道新红楼剧组不是要告诉大家这是《红楼梦》吗?难道标准不在原著而在剧组吗?
  
  【豆官回头看了一看,果见旁边有一汪积雨,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
  
  【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宝玉道:“你快休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
  
  照新版的设计,站起来衣裙拖地,坐着袖子都拖地了,那么你说衣服不用符合历史现实,那么红楼的建筑打算怎么设计呢,要怎么让小姐夫人们满地的拖而不弄脏弄坏衣裙,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大观园也好,两府也好都是梦里的东西,也不用遵照明清建筑风格,难道全用木地板?大观园满地都铺瓷砖?还是林妹妹宝姐姐足下踏云不用着地呢?虽然新版是棚内搭景,不用担心会把服装弄多脏,可是就算在府内这么拖,可怎么和情节适应呢,原文里宝玉说贾政因为他穿着一双探春做的精致的鞋子就“不受用”,说“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那宝黛和众小姐们就成天把衣服这么在地上拖,贾政却不作一语了?如果说要表现贾府穷奢极欲,就要作践,那文中无数次的说到“半旧”、“旧的”岂不是全部落空?
  
  服饰并不仅仅是穿着好看的,衣服的款式大小长短除了与气候、活动、习俗、时尚相关外,与环境、建筑、家具甚至礼节等都有密切关系,穿新版这种宽袍大袖与原著中穿合身袄裙褂子的人物的行为举止就不会一样。所以说尊重原著服饰实际就是尊重原著人物角色,不能拉着作品一起被世人诟病,红楼何辜,曹侯何辜啊。


  用我的另一篇表达我的看法:
  
  
    这一次大家的意见表达的比较明显,不喜欢的,觉得不符合原著描写;喜欢的,觉得有创新,让古典名著走向更多人。而且分歧的激烈在电视剧里应该比较少见吧(虽然前阵子有两贞观的争论,但性质不一样),另外,反对声音出奇的一致并且人数众多也是比较少见的吧。我觉得在双方谁也不能让步的情况下,那只能找到一个客观标准来进行评定,我觉得每个人的审美都值得尊重,但不是每个人的审美都可以作为标准,甚至不管人数多少,唯一可以评判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红楼梦(石头记)》原著。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翻拍名著的电视剧,没有原著就没有今天这个讨论了。
    
    
    那么,为什么要拍《红楼梦》呢?
    
    (最终目的当然是制作方赚大钱,演员出大名并且从此赚大钱,这个和我们广大观众直接关系不大,先放着。)
    
    
    1.原著是小说,把文字的东西形象化,展示给大家看,同时让文字变得有血有肉,应该说是通过再现文学经典而成就影视经典,老版电视剧、电影就是这么做的。
    
    
    2.作为古典小说,不管是多么有名的名著,也不可能男女老少每个人都读过,或者说愿意读、读懂了。那么影视以真人展示剧情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直接的了解这部作品、了解作品里面的人物,这是个再好不过的方式,我想有很多人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未必全文读过三国、水浒、西游、红楼等等,但肯定都看过他们的影视作品(老版),而且通过影视了解了这些故事内容,认识了很多人物,即使不去读原文,心里也有了大概,并能通过影视和原著里面的角色产生共鸣(我想这不仅仅是古典文学,一些经典的武侠剧、言情剧同样也让我们了解了作品与作者)。
    
    
    3.翻拍,由于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当时的条件制约,不论是资金、技术、制作、演员还是别的什么,总会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这种大部头的作品,总有迫不得已删节的、改编的、省略的种种,久之就会发现遗憾越来越多,那么翻拍可以说是在旧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那么这个超越是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应该是在对原著的展现上,弥补旧版缺憾,比旧版更加贴近原著,人物更饱满更符合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就像人类观察月亮,新的望远镜总是让我们看得更加的清楚,更加了解月球的真貌,而不能让人看着月亮却变成了金星,固然是意外之喜,但这毕竟不是月亮。
    
    
    那么,第一条是基础,决定了你的影视作品拍的是《红楼梦》而不是别的什么,你是展现作品本身,是原作者的创造力,不是展现导演和造型师的创造力,因为你既然决定表现别人作品,你就要牺牲自己,当一回幕后。就像一个人长的很美,你要给他画像,让更多人看到他,你就要好好画,越像越好,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画技和创造力把一个人画成华丽的美神,虽然能让大家惊叹,但你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主题。那是不是不允许创新呢?当然不是,在一个文化必须被肆意践踏的时代里,没有什么创新你是不被允许的,但你需要明确的让人知道这一点,你可以说借人一张皮,展示自己的魂,两好合一好变成更好,但你不能冒充人家。《大话西游》是影视里的经典,没人把它当作《西游记》;《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的故事结构,彻底进行了改造,仍然很多人喜欢,没人把他当作《雷雨》;西方的《Romeo + Juliet(Special Edition)》给了大家一个全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没人把他当作原著;同样的还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改编自莎剧《麦克白》)等等。甚至在娱乐一切的标准下,你可以重新解构原作,可以恶搞它,《花田喜事》、《东成西就》等等就是,观众也笑了,没人觉得玷污了原本的故事,因为仅仅是娱乐。或者你觉得原著那书难看,可以写新的,但没有人会说《红楼梦》要适合现代人欣赏,文字要改改再出版,或者说红楼梦就是个虚幻神话,很写意,那么把干脆故事也改改让现代人喜欢看。这就是作品的分际,没人捆住导演和设计师的手脚,但你首先得明白你最终是要做什么!
    
    
    既然你是以《红楼梦》为旗号,你就要忠实地为观众再现这部作品,这样你对得起让你赚钱的原著,对得起支持创作组的广大观众,甚至做的好的话能为世界展示一个充满内涵的、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原著一并不朽。我想这不仅是每个打算拍红楼的剧组的想法,也是广大热爱红楼梦的和没看过红楼梦的观众的期待。很有可能随着新版视觉和制作上的高质量,从此代替老版,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孩子们了解原著的渠道,而按照翻拍的根本目标来说,也应该是新版取代旧版,不然何以花大钱来制作呢,总不能是做个惊天的炮仗,放了个响就散没了。老曹写这部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才成就一部经典,尽管最终还是留下了遗憾,但还是在两百年历代人的努力下流传至今,并且成为古典小说的一个高峰。那么作为导演和造型师,你要从这样的高度下手,你怎么也得读过原著几遍吧,要比一般的观众对作品了解的更深才能做到真实再现。如果导演设计师自己都模模糊糊甚至根本就没读过,你却敢揽这个大活,能让观众不犯嘀咕吗?如果导演坚持自己的构思,编剧想寻找新的视点,造型师打算展示时尚的审美,那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拍《新红楼梦》、《红楼新梦》甚至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梦,在介绍和宣传里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以新时代的审美年轻人的理解和对过去的反思种种而打造的新剧,把创作组的才华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大家在好奇中充满期待,这也未必不是强强联手制造新经典的好办法,我相信绝对没有人指责创作组不对,因为那才真是观众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说制作方、编剧、造型师一块上阵,一定要强调这就是《红楼梦》,甚至说出原著是个非写实的梦幻、造型符合历史原貌这样欺骗观众、制造错误舆论的话来,连专家都搬出来做“证明”,那这是什么心态与行为呢?既然要强调新版就是忠实原作的,那除了不断模糊化原著外,为什么不能把新造型所表现的作品原文引用一段出来呢?既然大家都在“苛责”,那拿出原文来岂不是堵塞众口的最好办法吗?
    
    
    对于坚持创新自由的朋友,前面已经说了,任何新作都可以创新,哪怕你就要原作的名,“新”字都不乐意加,那得说清楚了,而且是必须说清楚了,不能言之凿凿却最后误导不了解原著的观众们,如果有人信以为真,和熟悉红楼的朋友侃侃而谈,说:“难怪说芳官像黛玉,都贴了片子嘛!”这样出洋相闹笑话剧组负责吗?说那符合历史原貌的专家负责吗?
    
    
    另外对于很多认为服饰以美为主,对作品无伤的朋友,必须说,服饰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仅是遮羞保暖或炫耀美丽的,服饰体现了一个人的身份,体现了的社会要求(不止是审美),甚至体现了人物的个人信息(包括人生经历),所以中国历代都颁布有服饰的典章制度、法规禁令,每部正史基本都要列出《舆服志》,这是和西方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完全不同的,如果你要表现作品本身,就必须终于它的服饰描写,哪怕从最小的一面来说,角色服饰也是人物、情节表现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然作者何必费那么多笔墨来写呢?
    
    
    引用原文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服饰描写对情节和人物的重要性,以及服饰本身所承载的信息。
    
    拿小宝钗来说,原文这样写的: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髟赞)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洒线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按照叶先生造型改写成: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贴着漆黑油光片子,黑色镂空花蕾丝袍,纯白镂空花半透明大袖纱衫,看不见什么裙,一色新鲜大气,看去不觉老土。】
    
    
    对比相当大,可以说完全就是换了个人,换了个社会背景,而不仅仅是换了件衣裳。宝钗发型先不论,但就衣服说,很多朋友也认为宝钗应该穿的很素很淡,以她的性格该有那样的审美,但是原作的描写文字却体现了更多信息:为什么穿鲜亮的暖色调,还有二色金这种比较耀眼的装饰?因为她是个大家的小姐,家庭背景又是皇商,钱、地位、面子决定了家族人穿什么,因为那会做衣服并不是完全按照个人的想法,更多的是家长以及环境的选择,但是这里的服饰也确实是表现了宝钗的审美,她并不是喜欢一身素白的,因为她毕竟是那样的家庭那样的传统文化下长大的,审美不会背离社会总的原则(原作中数次提到吊唁、出殡换素服就是交代了社会的环境),并且在后文莺儿为宝玉打络子如何配色上以宝钗之口说了一段当时的最好看的色彩搭配,这就说明宝钗是与社会主流文化同调的,而且是个内心充满了色彩的少女,既不是孀居的寡妇,也不是木讷的呆子。那么又如何展示大家所看到的她的性格的主要一面呢,就在于“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这里,这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标准,甚至是较高的的标准,那就是虽然千金小姐,家有万贯,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就必须尽量体现“德”,守分、低调、勤快(作针线)、朴素,薛宝钗就是这样,能够遵从社会的标准,能够压住自己内心,所以怎么看都让长辈放心。如果换成叶先生的装束,那宝钗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是个什么时代的人呢?为什么那个时代一个少女穿全白的素服晃来晃去还那么讨人喜欢呢?这个作品的背景究竟是什么?是想表达什么?难道仅以编剧的一句作品就是梦就能说圆了?如果红楼真是一个这样无须社会环境制约,没有逻辑要求的混乱的梦(当然看上去很美)真的能成为一个经典吗?这些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平息大家的质疑的。
    
    
    喜欢叶锦添先生的设计的朋友以及热爱《红楼梦》的朋友可以一起期待,期待两部作品:唯美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正在制作的《红楼新梦》以及一部能够超越旧版、完美真实再现原著的经典电视《红楼梦》。第一个即将实现,希望第二个梦想不要太遥远……
  


  新红楼造型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原著(原文描写)
  
  至少是要还原有文字描写的吧,人物造型和角色的塑造是有很大关系的,任何一个作家、导演都应该了解这一点,当他们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都会着意表现人物造型,我想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穿得怎么样,打扮的怎么样也能够显示这个人的很多信息了吧?

     要创新,是不是原文啊情节以及故事的人文环境都要改呢?
  
  素服,而且还是素白衣服,在原著里几处都说了是吊唁、居丧、祭奠时候穿的,这就是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不可能用做日常装束的,宝钗她不是叛逆分子吧,她难道会和整个社会文化对抗吗?如果她穿成这样在贾母面前晃,那要贾母怎么说啊?相关情节怎么处理啊?
  
  所以基本的文化原则要尊重吧,不能天马行空的设计,你们要把红楼梦往虚无上靠,那至少要尊重它作为中国文学这一条吧,而且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西方婚礼新娘穿白婚纱,如果给中国古代新娘设计套全身素白的礼服那会怎么样?拍红楼是展示文化不是为了践踏推翻吧?

  如果觉得原著这一切都不重要,完全可以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路线,做个视觉原创的新电视剧,所需要的情节无非是A、B女爱C男,C男更爱A女,A女先死,只好娶B女,随着家族败落,最终成为悲剧。

设计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哪怕是小说规定的文化背景,这一切都是烘托人物角色和情节的,不是仅仅的视觉效果,现代社会服饰上没有这么多的文化附着,所以觉得轻松,也就没有这些意识,觉得自由设计没什么,甚至觉得按照原文来是一种“束缚”。
  
  可是你选的是古典小说,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故事,这些故事就是在当时种种的“束缚”之下产生的,并且只有在那种文化背景下才有那样的人、那样的事,最终也就有了一切美好被彻底摧毁的悲剧。如果一味追求自由发挥强调玄虚梦幻,那么多的细节场景的发生就失去了依据,当宝钗都可以不顾封建时代审美要求和用色原则穿着全素白衣服晃来晃去时,她和黛玉到底谁更有“个性”、谁更“叛逆”呢?

【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莺儿道:“什么花样呢?”宝玉道:“共有几样花样?”莺儿道:“一炷香,朝天凳,像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宝玉道:“前儿你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样是什么?”莺儿道:“那是攒心梅花。”】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宝玉听说,喜之不尽,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
  
  
  原著中的相关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作者在各个方面表现了自己以及人物对色彩的理解,所以大观园里面姐姐妹妹们的服色是多彩的,而且这么多的颜色及搭配、各种织物面料、各种服装款式的细致描写正是曹家两三代主管江宁织造所非常熟悉的,也就是贵族们喜欢的、穿用的种种,看看国外表现宫廷的影视作品就知道,很多造型师都不遗余力地去表现那个时代服饰的风格特点,由此获奖的不是少数吧,难道这是他们缺乏艺术设计能力吗?


我开这个帖子就是基于原文描写的基础上的,里面颜色、纹样、面料、款式、每一件的名称都有,白纸黑字总不虚吧。
  
  不要明清服饰可以,那找一件符合描写的出来总不难吧?反正我的帖子是基于《红楼梦》原文描写角度来的
  
  没办法我就是这么个抱残守缺的人,所以选择以原著为标准
  
  喜欢叶锦添创新的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尤其是比原著要好得多的理由,希望能费心罗列出来,以理服人
  
  现在有些记者写的那些文章可能经过加工的,比如拉专家下水,既扯原著又扯梦幻,反倒造成大家反感
  
  所以只好烦请你们亲自写一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还是以道理来疏导舆论比较好,希望大家能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