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怀超:古典情怀、哲学表达及重低音

 老鄧子 2022-06-27 发布于海南

古典情怀、哲学表达及重低音

——我读王彦山的诗歌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民歌》曰:“ 纵使你远远离开/到世上最寂寞的所在/往后的岁月/它执著的声音/仍然会萦回在你的心里。”读80后彦山的诗歌,总有一根刺穿破肌肉、血脉甚至还有几分骨骼,撕扯的疼痛,潜伏在心底;伴随着古典的情怀、哲学的思考、生活的漂泊、生命的体悟,一起拉响这把秋天悲怆的大提琴,内心的哀与伤在诗行中恣意流淌。

我想从古典情怀、哲学的梦呓和重低音三个关键词谈谈对他诗歌的解读。彦山的诗歌中古意盎然。挑一二古人古词句移植到诗行中,很情绪化地把人带到绵绸古典的情境中,“将尽未尽,我并没有成为八大山人/在不知道该哭还是要笑的时候/一场起自太平洋的台风/在安慰一个内陆省份/顺便安慰了我”(《七月》),朱耷的人文背景就在巨大的幕布下徐徐弥漫,古典与现实的融合,把诗人内心的哭笑呈现,使得其中韵味十足。我不知道彦山是不是在研读《杜甫诗选》《老子》《庄子》等经典之时,是在受到现代作家闻一多、戴望舒、余光中等人的影响,诗人彦山是在回归古典。回归东方美学?“原野在努力成长/所有的芨芨草都在经历前世今生/铁蒺藜滚过历史的战场”(《春天的河流》),吟咏中,我看到一个穿越古战场与现实藩篱的江南少年,在春天的河流旁,是焦灼不安还是对流逝的感伤?其次,诗人彦山诗中不时裹挟的哲学元素,这使得诗歌有了思辨的色彩,有了质感与骨感,主体表达得到客体的充分体现,形成诗歌不可磨灭的底色与厚重,扩张了诗歌的张力与空间。无非是叫几声/便可鱼虾一颗犬儒之心—……(《鹅之舞》),犬儒思想隐藏在诗中;二,有时候也三三/有时候也四
/在,有时候不在(《中年赋》),这是诗人对中年的叙述,历经岁月的沉淀,使他醒悟有些事或物谁能说出真相?现实总使得人欲言又止。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在场有时候却只能说不在场。我不知道这是人到中年的幸事还是无奈的悲哀?路止/一头梅花鹿/在林间雪地/草书一部太玄经。(《七月》),这诗中关乎宇宙、自然和生命的玄机,“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白《侠客行》)彦山诗人自有答案。

我还想再谈谈诗中重低音的问题,实际上彦山的诗中一直在暗处克制地呈现着一种新情绪,这种新情绪就是他的古典情怀中,还包涵着对生命、现实、家园深深的焦虑与感恩,带来的新感受。迟迟还没有来/这个城市的黄昏/铁屑四溅/一次次将我们灼伤。(《我的秋天》)诗中的“铁屑”,极具想象力,理想与现实的撞击?还是坎坷与幸福的纠缠?“江南之痛”不是一杯两杯能止住“回血”的。诗人对现实缺失的反抗,即是换作秋天大提琴的重低音,也无法弹奏出我们内心的伤痕。“只有在我们的时代,人类才开始设想同时发生的现象,并因此感到一种道德焦虑。”(切斯瓦夫·米沃什)诗人彦山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即使人间草木成灰/覆盖这个城市的天空“。同时,诗人彦山的视野是广阔的,即是遭遇再多的碰撞,内心依旧充满悲悯、感恩。”感谢母亲/儿子还没有学会害人/感谢祖国,战争的火/还在中亚的战场上/苟延残喘,感谢一切不可饶恕的/过往,还没有低头……

当然,彦山的诗歌如果要我这个门外汉吹毛求疵的话,我也只好勉强为之。个人觉得在对古典与哲学的融化中,可以再稀释与溶解,有些诗句有点生硬。好在彦山才三十,路还长着呢,更多的风景在路上。我们期待着。

图片

               榫卯出品    匠心之作

编辑:绾           棈

组稿:姑    妄    言

榫卯美学2019│102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