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4.实脾散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实脾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加减;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主治] 阳虚水肿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 薄,舌苔厚腻,脉沉迟。 本方是治疗阴水的主要方剂。临床上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 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由中焦阳气虚寒所致,治宜实脾土以防水, 名“实脾散”,即其意也。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阴水者。 1.水肿  2.重症肝硬化腹水 3.脉痹   4.阴黄   一、内科 . 1.水肿 2.慢性腹泻  3.慢性肾炎 4.肾病综合征  二、妇科 急性羊水过多症   
    (《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  实脾饮(《证治准绳。类方》卷2)。
    [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半两(15g)
    [用法]  上 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至七
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阳虚水肿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
薄,舌苔厚腻,脉沉迟。
    [病机分析]  本方证是由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内停所致。《素问.至真要大
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水湿不能运化,故生肿满。
《丹溪心法》卷3提出了阴水、阳水的分类方法,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
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景岳全书》卷22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
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其中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
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化需肾阳的温煦,肾精的充足,必依赖脾
的吸收水谷精微的滋养;在病理上二脏又是相互影响的,一是肾阳不足不能温暖脾阳,
以致脾阳亦不足;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精气,又进一步致肾气虚损。脾阳虚衰,土
不能制水,令水邪妄行,泛滥于肌肤,故出现肢体浮肿;水为阴邪,其性下趋,故腰以
下肿甚;由于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水阻气机,则胸腹胀满,纳减便溏;肾阳不足,则
气不化水,水湿走注肠道而便溏;脾主四肢,阳气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不温;口不
渴,舌淡苔腻,脉沉迟或沉细均为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是治疗阴水的代表方,其证属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邪为患。
遵照“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当温阳实脾,恢复脾肾的制水行水之功。而水之
不利,亦与气滞有关,又当兼以行气利水。方以干姜、附子为君。其中干姜辛热,能温
运脾阳,使中焦健运,脾阳振奋,温化水湿。《本草求真》卷3云:“干姜大热无毒,守
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附子辛热,能温肾
助阳,肾阳得温,则能化气行水。曹民宇辑注《本草经》卷1曰:附子“大热纯阳,冲
锋陷阵,人足太阴、厥阴经,又通行十二经,阴寒当之,无不瓦解……引温暖药以祛在
里之寒湿。”二味同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故为方中君药。臣以白术、茯苓健脾和
中,渗湿利水。然土气之不足,则木气以强凌弱,木克土也,方中木瓜之酸温,能于土
中泻木,兼以祛湿利水,使木不克土而肝和;气能化水,气滞则水停,气行则湿化,故
方中配伍厚朴宽肠降逆;木香调理脾胃之滞气;大腹子行气之中兼能利水消肿;草果辛
热燥烈之性较强,善治湿郁伏邪。五药同用,共奏醒脾化湿,行气导滞之效,是为佐
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用法中加生姜、大枣以益脾和中。诸药相伍,共奏温脾暖肾行气利水之功。
  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著: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脾实则水治,故以“实脾”名之。
    本方配伍特点:以健脾利水药与温阳祛寒药相配,使脾健则能利水,阳复则寒祛,
并伍以行气化湿之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
    [类方比较]  本方与真武汤比较  实脾散组成较真武汤少芍药,减生姜之量,加干
姜、厚朴、木香、草果、槟榔、甘草和大枣而成。二者都能温暖脾肾,助阳行水,主治
阳虚水肿证。然而真武汤偏于温肾化气,以温肾为主,主治肾阳虚弱,水湿内停的阴水
证,症见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水气凌心和筋脉失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身瞤动等症。而
本方的功用却偏于温脾利水,行气化湿,以治脾为主,因此,其主治的证候是以脾阳虚
弱,水气内停的阴水证,除浮肿,腰以下肿甚外,尚见畏寒肢冷.,身重腹胀,便溏等症。
    [临床运用]    、    .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水的主要方剂。临床上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
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尿少肿盛
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利小便之功;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此外,若小便中蛋白
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灵
磁石;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大
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
    3.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阴水者。
    [使用注意]  本方温阳行气之力较强,若属阳水者则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由南宋(13世纪),医家严用和所制。据《重订严氏济生方》云:
“实脾散治阴水,先实脾土。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
清,大便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之剂,如实脾散、复元丹是也。”经考证,北宋
医家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卷4已载有“实脾散”一方0该书云:“治脾元虚浮肿,
实脾散。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草果子(去皮)、干姜(炮)各二两,甘草(炙)一
两,大腹(连皮)六个,木瓜(去瓤切片)一个。”从方剂组成看,两方颇有相似之处,
许氏方中所用药物,严氏方均选用,说明严氏的实脾散实际上是在许氏方的基础上加味
组成的。由于加用了白术、茯苓、厚朴、木香,则健脾行气利水之功更著。故后世临床
上均选用严氏方,而鲜有用许氏方者。本方为温阳利水,治疗阴水证的著名方剂,对后
世的影响很大。如《普济方》卷371实脾散,与本方相比,’其组成少木瓜、大腹子、.附
子、干姜、厚朴,而加用人参、砂仁、良姜、丁香、山药、陈皮、麦芽、莲肉、曲饼、
青皮、冬瓜仁、薏米仁、扁豆、陈皮、香附、陈米,其温阻之力较缓,可增强健脾消食
之功,其功用主要是健脾止泻,主治小儿,脾胃虚冷,乳食不进,吐泻不止,、慢惊及痘证
下痢,不能收涩者。《奇效良方》卷40实脾散。主治阴水发肿,由本方去茯苓、白术,
大腹子改用大腹皮。《医略六书》卷20实脾散,其组成少木瓜、生姜、大腹皮、草豆
蔻,而加用泽泻、猪苓和姜皮,主治命火衰微,不能生脾土面气滞不化,寒水入侵,泛
滥于肌肉之间,肿满如泥,脉沉迟者。《医宗金鉴》卷54实脾散,在本方基础上减附
子、干姜、生姜,亦治阴水,肿胀,二便不实,身不热,心不烦者。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来源  多数医家认为出自南宋医家严用和《济生方》。但由
于年代久远,屡遭兵火战乱,该书已残缺不全。据有关资料记载,《济生方》原书共10
卷,载方400余首,而现存的《济生方》仅剩8卷,载方240首。正如《四库全书提
要》所云:“明以来传体颇稀,又大抵脱佚错谬,失其本旨。”因此,现存的《济生方》
中未见本方。有人提出本方应出自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但《世医得效方》问世
时间要比《济生方》晚数十年,故很难认定。近年来浙江省中医研究所等单位重新整理
编辑的《重订严氏济生方》一书,基本上能反映《济生方》的原貌,较国内其它现行本
完整。该书“水肿门”载有本方。所以,实脾散一方,出自严用和的《济生方》之说,
是比较可靠的。
    [方论选录]
    1。吴昆:“脾胃虚寒,不能制水,则水妄行,故肢体浮肿,以无郁热,故口不渴而
大小皆利0是方也,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姜、附子之辛热者温其
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
其所不胜。名曰实脾散者,实土以防水也。虽其药味不皆实土,然能去其邪,乃所以使
脾气之自实也。”(《医方考》卷4)
    2.汪昂:“此足太阴药也。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
之,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满故以木香、厚朴导之。然土之不足,由于水之有
余,木瓜酸温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与木香同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
土能制水而脾实矣。经曰:湿胜则地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医方集解.祛湿之剂》)
    3.张璐:“治水以实脾为先务,不但阴水为然。方下所云,治阴水发肿,宜此先实
脾土。俨然阴水当温散,阳水当寒泻之旨横于胸中。夫阴水因肾中真阳衰微,北方之水
不能蛰藏,而泛溢无制,倘肾气不温,则真阳有灭顶之凶矣。实土堤水,宁不为第二义
乎?何方中不用肉桂辛温散结,反用木瓜、厚朴、大腹子耶?即有滞气当散,厚朴尚可
暂投,若大腹子之开泄大便,断乎不可妄用也。”(《张氏医通》卷13)
    4.吴谦,等:“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
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
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
水利气。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然此方导水利气之力有余,阴水寒盛而气不虚者固所宜也。若气少声微,则必以理中汤
加附子,数倍茯苓以君之,温补元气为万当也。”
    “苓桂术甘汤、实脾饮、肾气丸,皆治阳虚水气之证。苓桂术甘汤治上焦阳虚不能
输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故用苓、桂、术,甘之品扶阳通气,输水道
也。实脾饮治中焦阳虚不能蒸化,水渍于中,外泛作肿,二便不利,故用姜、附、苓、
术之剂,培土温中,胜寒湿也。肾气丸治下焦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喘急腹胀,故用桂、附、地、苓之辈,温而补之,以行水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
    5.汪绂:“阴水之作,由命火不壮,脾胃虚寒,而或外兼冷饮,身冒寒湿,土不能
制水,则水妄行无制而浮肿也。白术实脾燥湿之君药,茯苓佐白术以渗湿,甘草佐白术
以厚脾,厚朴破土中之郁塞,草豆蔻暖脾胃,开郁积。大腹子苦涩,功专降泄,彻于下
极,攻坚破积,燥湿除痰,而涩味亦能敛阴。按大腹子之力不及槟榔,然此不用槟榔而
用大腹子,意以功专脾胃欤。木香亦以通理三焦之气,然槟榔降浊之意为多,木香升清
之意为多,木瓜酸以泻肝邪于土中,敛水气以归化,故能舒筋消肿。土不能制水,肾不
能摄水,皆命门火衰故也,附子以大壮命火,则肾中有阳而脾暖能治水矣……。黑姜黑
色人肾,以佐附子补命门火,此二味又所以实脾之根本也。”(《医林纂要探源》卷6)
    6.徐大椿:“脾气虚衰,寒湿内滞,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输化无权,故大腹胀满,
泄泻不止焉。附子补火,力能生土,白术健脾,性专燥湿,干姜暖胃祛寒,茯苓和脾渗
湿,草果消寒滞,厚朴散湿满,大腹绒泻满退胀,广木香调气和中,宣木瓜平肝木以舒
脾,粉甘草缓中州以和胃,生姜散寒邪以温胃气也。水煎温服,俾脾气内强,则为胃行
其津气而寒湿自散,输纳有权,何腹胀泄泻之不退哉?此实脾退胀之剂,为脾虚寒湿胀
泻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19)
    7.张秉成:“夫水有阴阳,治宜各别。阳水者,其人素禀阳盛,或酒饮蓄聚,或湿
热蕴留,久则脾胃日虚,不能运化,或发于内,或溢于外,为肿为胀,所由来也。阴水
者,纯是阳虚土败,土不制水而然。经云:湿盛则地泥。故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其
清者为气、为血、为津、为液;浊者为汗、为溺,而分消矣。则知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
也。白术、甘草补脾之正药,然非姜、附之大辛大热助火生土,何以建其温补健运之
功?而后腹皮、茯苓之行水,厚朴、木香之快气,各奏厥功。草豆蔻芳香而燥,治太阴
独胜之寒;宣木瓜酸涩而温,疏脾土不平之木。祛邪匡正,标本得宜耳。”(《成方便读》卷3)
    [评议]  诸家皆认为本方主治的证候是由中焦阳气虚寒所致,治宜实脾土以防水,
名“实脾散”,即其意也。然方中孰为君药,各家认识不一,如吴昆、汪绂认为白术、
茯苓为方中的君药;而张秉成、吴谦等则认为干姜、附子是本方的君药。笔者认为后者
的认识比较符合病机。本方属温阳健脾利水之剂,.从方中药物的组成和用量看,是温阳
行气之力有余,而益气健脾之力不足,对阴水证中寒甚气滞者相宜,而对正气过虚者,
又当斟酌处理,不可妄投。《医宗金鉴》主张用附子理中汤,倍用茯苓,此论颇有见地,
临证可参考用之。对方中用大腹子的看法亦有不同,吴昆谓:“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
其邪。”汪昂曰:“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张璐则云:“即有滞气当散,厚朴尚可暂
投,若大腹子之开泄大便,断乎不可妄用也。”张氏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盖大腹皮即槟
榔的果皮,虽均具行气利水之功,但其作用缓急则不同。《本草经疏》卷13云:“大腹皮
即槟榔皮也,其气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
稍迟。”本方主治阳虚水肿证,大腹皮作用缓和,行气利水而不伤正,本方用之,甚为
合拍。观后世用本方治疗阴水证,多用大腹皮,即可为证。
    [验案举例]
    1.水肿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朱卓夫医案》:某男。遍身水肿,腹胀,面色苍
白,二便通利,口不渴,饮食少思,邀余诊之。探其脉一息三至,舌苔白滑。此乃阴寒
水肿也,拟以实脾饮。厚朴、白术、木瓜、腹皮、附子、木香、草果、茯苓、干姜、生
姜。服5剂后,肿已渐消,后仍以原方加蝼蛄2只,研末泡兑,再服5剂而瘥。余治阴
寒水肿,投以此方,屡试皆验。
    按:本案属阴寒水肿证,乃脾阳不足,水气内停所致。用本方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加蝼蛄利水通便,故一举获效。
    2.重症肝硬化腹水  《广东医学》(1966,2:37):患者症见腹部胀满,食欲不振,
嗳气吞酸,四肢倦怠,步行艰难,证属气郁、脾湿、肾虚所致。拟用解郁消滞、健脾温
肾、逐水之法为治。用本方加党参、木通、泽泻、郁金、陈皮,连服5剂,嗳气吞酸稍
好转,小便增多,腹胀减,继用本方加用四君子汤与归脾丸交替服用40余剂而痊愈。
    按:本例重症肝硬化腹水,乃气郁、脾湿、肾虚所致,属祖国医学“阴水”证的范
畴:故用本方温阳利水加党参、陈皮、郁金行气;木通、泽泻利水消肿。药后症减,继
用本方加四君子与归脾丸交替服用,终获痊愈。
    3.脉痹  《湖南中医杂志》(1989,工:37):某男,65岁。右下肢肿胀麻木不适3月
余,经右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右侧栓塞性胭静脉炎。症见:形体壮实,右下肢自腹
股沟明显肿胀,肤色红紫光亮,按之凹陷不起,右侧股、足背动脉搏动均好,纳食可,
渴不思饮,无寒热,二便自调,舌体胖大,质暗红,苔黄腻而厚,脉沉涩。证属脉痹
(右下股深部静脉炎,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初拟清解温通之剂,用四妙勇安汤加味。
服药后肿胀衰半但病情反复,舌体日见缩小,色暗而淡,脉转沉涩而迟,脾虚寒湿阻络
之象日显。复诊改用实脾饮加党参、土鳖、地龙、丹参。服4剂后肿胀全消,局部青紫
日渐消退,惟右侧小腿内侧仍可见粗大屈曲之脉管,守方去槟榔、草果,服药22天,
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初诊系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浸淫血脉,瘀血内阻,有化热之象,故
先予四妙勇安汤加味以清热解毒、健脾渗湿、活血化瘀。药后病情反复,且脾虚寒湿阻
络见症日显,而改用实脾饮加味,以温脾化湿,通络化瘀。方药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
    4.阴黄  《湖南中医杂志》(1989,1:33):某男,31岁。因纳呆,厌油,目黄,尿
黄1周。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瘀胆型)。经西药常规治疗及中药茵陈蒿汤加味,病
情日趋恶化。患者骨瘦如柴,周身瘫软,目黄,面及周身肤色晦暗,全身瘙痒,下肢欠
温,语声低微,牙龈渗血淡红,口淡不渴,不欲食,强食则脘腹痞满,时或呕恶,右胁
下隐痛绵绵,大便数日1行,质稀色灰白,小便清长,舌体胖,质暗淡,脉沉细迟弱。
证属阴黄。乃寒湿内阻所致,治拟温化寒湿,健脾和胃,少佐活血化瘀之品。用实脾饮
减干姜、木香、大腹皮、草果、姜、枣,加用黄芪、五味子、萆藓、桂枝、山楂、白花
蛇舌草、败酱草、赤芍。3剂药后,面色转华,精神稍佳,瘙痒及牙龈出血皆止,纳谷
转香,大便成形,继服u剂,黄疸退净。守方调治1月,病痊愈出院。
    按:本案属阴黄,证见一派寒湿内阻之象,故用茵陈蒿汤加味罔效,改用温化寒湿
为主的实脾饮加减见功。可见中医治病,贵在审证求因,治疗始能中的。
    [临床报道]    .
    一、内科    .
    1.水肿  以本方为主治疗脾阳虚型水肿工7例。若浮肿较重,加车前子或五皮饮以
利小便;若兼肾阳虚者,加巴戟天温阳益肾;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兼瘀血者,加丹
参、益母草活血化瘀。结果:有效率为82.35%L1j。
    2.慢性腹泻  用本方治疗老年人慢性腹泻40例,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
结果:痊愈33例,占90%,药物起效时间3.47±1.12天;痊愈时间11.55±2。67天。
对照组37例采用氟哌酸每天3次,每次0.2g;复方苯乙哌啶每天3次,每次1片,温
水送服。连续用药20天,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结果:痊愈15例,占40。5%;显效4
例,占10。8%;无效15例,占40。5%;恶化3例,占8.2%。总有效率19例,占
51.4%,起效时间6.71±2.94天,痊愈时间17.07±2.72天cx。
    3.慢性肾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54例,其中属脾阳虚者u例,用本方加
减治疗。结果:治愈2例,好转4例,无变化者5例。有效率为54.54%(在急性发作
期间,配合青霉素肌注,并121服利尿剂)L3j。另以本方去大腹子,加用牵牛子、桃仁、
金钱草、益母草、猪苓、泽泻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87例。若脾阳虚弱,水
湿滞留者,加黄芪、党参,并加重原方中茯苓、白术的用量;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者,加肉桂;有腹水者,加半枝莲、半边莲。结果:临床治愈125例,显效23例,有
效1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87.7%c“。
    4.肾病综合征  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肾病综合征20例。若水肿甚者,加茅根、冬
瓜皮、赤小豆、猪苓、泽泻;若肾阳虚者,加肉桂、大云、冬虫草、紫河车、桂枝;若
肾阴虚者,加黑豆、制首乌、女贞子、知母、枸杞、生地,去干姜、附子;气虚者加党
参、黄芪、山药、芡实;气滞者,加砂仁、陈皮;血瘀者,加益母草、丹参、郁金、泽
兰。水煎服,隔日1剂。结果:痊愈4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为80%。疗程最短96天,最长258天,平均177天l,。
    二、妇科
    急性羊水过多症  以本方去炙甘草,加苏梗、泽泻、猪苓、砂仁,并将原方中的白
茯苓用茯苓皮,草果仁改用草豆蔻,治疗急性羊水过多18例。若腹胀甚者,加炒枳壳、
陈皮;足肿甚者,加防已;口唇紫绀,加当归、丹参、赤芍;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
皮。上药加水750ml,煎取250ml;再加水400ml,煎取150ml,混合煎服药液,每次服
200ral,一日2次。结果:治愈16例,无效2例(最后施行高位破膜引产)。临床治愈率为93%[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