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赵之谦“胡澍之印+长守阁”,一种经典的对章样式

 三个小布丁 2022-06-28 发布于河南
就在昨天,篆刻界出了一条新闻,就是晚清篆刻家吴让之的一方六面印在2022年嘉德春拍上以782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再次证明了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文化从来都是有价值的,这又算是给所有的篆刻从业者加油鼓劲的一件事。
这方六面印的样子如图:

(拍出七百八十万的吴让之六面印)
所谓“六面印”,就是正方体的印石的六个印面,都被篆刻者刻上了内容,比如这方印,在4.4厘米见方的石头上,吴让之大师刻了六面印文:奉檄之余、坐我春风、楚畹农、楚客、杂佩以赠之、草木有本心。这样的印,既匠心显现,又节省印材,同时也有利于出行携带。
文人们使用篆刻作品,往往是“成对儿”使用的,特别是署名印与斋馆印,尤其是在书法、绘画作品落款时使用的印章,于是我们经常会见到在同一块石印的顶端和底端各刻一方印的两面印,一般情况下是一端是白文印,刻姓名印,另一端是朱文印,刻斋馆印。既可节省印材,且可以保证朱白印大小相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出行在外随身携带(与上面所说的六面印一样,六方印,只带一块石头就可以了)。
就比如本文我们要读的的赵之谦作品“胡澍之印+长守阁”:

(赵之谦和他的一方两面印)
这方印没有边款,再加上赵之谦与印主胡澍交游周期很长,所以无法确定准确纪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方赵之谦35岁之后的作品,因为在这方两面印里,他的“一聚一散”章法非常明显,这是他对邓石如风格熟练掌握并活化运用之后的作品。
湖澍(1825-1872),字荄甫,一字甘伯,又号石生,安徽绩溪人,性嗜书画,精通医术,通文字训诂,擅长书法,又精刻印,且能画梅,是赵之谦交往最久亦认识最早之金石友人。赵之谦对胡澍的篆书非常推崇:“……我朝篆书,以邓顽伯为第一,顽伯后,近人惟扬州吴熙载及吾友绩溪胡荄甫。熙载已老,荄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绎山刻石》篆书册跋)

(苏文:胡澍像)
这是经典的篆刻样式,也是文人们书画用印最经典的样式之一:即姓名印以白文为之,求其端正大方,朴实凝重;斋馆印以朱文为之,求其婉转酣畅,流丽空灵。
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很简单:白文用汉缪篆入印,因此,端庄大方,浑厚凝重;朱文用小篆入印,因此婉转流美,健媚多姿。说白了,印面风格由其篆法风格决定。

(印式对应的篆书)
这实际就是我们篆刻课程最初阶段所说的“印式”形成的原因,前面课程说过,“七种印式”,每一种“印式”都有其形成的原因。

(实用印章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审美“印式”)
但赵之谦的这两方印,除去基本印式所具备的常规特征外,还有赵之谦特有的特质:
白文印“一聚一散”的红白特征。比如:

(赵之谦风格的白文印)
这方印章法上的“均分印面”,是典型的汉白文印章法。
“胡”字的“月(肉)”部特意将中间两笔向上挪移,给下部留出大块“留红”;“澍”字的“寸”部底部一笔也向上“攒集”,在下部留出大块“留红”。这两块“留红”足与“之”部两块“留红”形成左右呼应与“重量”配比,以保证印面的团聚与平衡。
另外,“胡”字的“古”部,上部的“十”与下部的“口”故意断开,形成了相对的“气息上的散”,这个“散”与“之”的“气息上的散”组成相对比较“散”的两个字,是谓“两散”;而“澍”字字形繁密形成的“聚”与“印”字线条排叠形成的“聚”,由此形成了两个比较“聚”的两个字,是谓“两聚”。于是,两“散”对两“聚”,形成这方印上散下聚的疏密聚散特征,促成视觉矛盾,达成审美效果。实际上,这就是赵之谦的个人风格,学赵之谦,一定要注意到这些。
再看朱文“长守阁”。它的特征也简单,就是元朱文的基本特征,加上赵之谦的个性风格:

(赵之谦个性的元朱文)
这方“长守阁”当然还是“元朱文”,它是小篆入印,文字接边,细未印文,它甚至还有汉印章法的痕迹,右侧两字均分印面,左侧“阁”字独占一列,但它还是具有赵之谦个性的元朱文。
除了“守”字下面的极致空地有赵之谦个性外,还有篆法上的个性,“阁”字的左右两条长弧向内凹进,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向外拓展的“势”,这正是赵之谦的篆书风格。

(赵之谦篆书:即事已可说,赏心能自怡)
众所周知,元朱文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家的篆书工夫,赵孟頫的元朱文胜在典雅,邓石如的元朱文胜在气魄大;吴让之的元朱文胜在工夫深。赵之谦的风格则胜在因势利导、风格多样的夸张,这正是赵之谦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说,他的风格,正在于他的多样性。赵之谦篆书风格的个性,是从他的篆书临习时已渐渐形成的,如:

(赵之谦篆书:泰山刻石二十九字)
关于这一点,能够给初学者的启发是,在具备一定的篆刻基本功之后,如果想在朱文印的创作上走得更远,甚至想要谋取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基本面,还是要在篆书上下狠工夫。“印外求印”的多样性,太依赖于入印素材的“见识”,而“印从书出”则更多依赖于书法功底。
当然,这方朱文印还有两点可以说:1、这方“长守阁”,三字之间还有互相揖让的关系,比如“守”向上顶入“长”的底部,而“长、守”两字都向左膨胀,与“阁”字右部的凹入形成咬合关系;2、“阁”字的左竖成了这方印的左边框(即“借边”),使全印不再是方方正正的端正,从而使全印有了更活泼的形式特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