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6-29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王,是楚王的谥号。中国古代帝王除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

B. 《离骚》,屈原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

C. 三闾大夫,是楚国官职,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屈原曾担任该职务。

D. 渔父,意思是以捕鱼为业的人。“父”是古代称呼从事某种行业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博闻强志,明治乱善外交。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器重。

B. 屈原正道直行,为世人所不容。上官大夫因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未成功,就发怒疏远他。

C. 屈原忠君爱国,希望力挽狂澜。虽被流放,仍多次表示辅佐君王、振兴楚国的愿望。

D. 屈原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虽明知举世混浊世人皆醉,却宁愿赴死以保持节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4. 文章倒数第二段对屈原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屈原流落到江边,披头散发地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和面容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瘦削。

(2)全世界的人都污浊不堪却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大家都醉醺醺的却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我就被放逐了。   

14. ①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和对其洁身自好、坚守节操的赞美;②对谗邪势力排挤忠良的愤慨;③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欲夺之”的主语是“上官大夫”,“屈平”是“不与”的主语,因此应从“屈平”前断开,排除AB。

“平伐其功”中“平”是主语,“伐”是谓语,“其功”是宾语,此句句意完整。“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整体作“曰”的宾语,故应在“曰”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说法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上官大夫因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未成功,就发怒疏远他”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王怒而疏屈平”可知,是上官大夫向楚王进谗言,楚王发怒疏远屈原。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得分点:

(1)“被”,通“披”。“行吟”,边走边吟唱;“颜色”,古今异义词语,脸色、容貌;“形容”,身体和面容。

(2)“举”,全;“是以”,因此;“见放”,被放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可知,屈原追求高洁的品行,洁身自好,表达作者对其信仰的赞美。

“举世皆浊”“物之汶汶者”都可看出当时社会中谗邪势力横行的黑暗状况,表现了作者对谗邪势力排挤忠良的愤慨。

依据原文“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可知,通过渔父的话,点出了当时社会状态,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表达了作者对种人生态度的痛惜与批判。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