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有“七大名著”的说法,为何变成“四大名著”了呢?

 燕山茶社 2022-06-29 发布于河北

所谓名著,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能经久不衰,且被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同时,名著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按照上述特性去罗列的话,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真正符合标准的,大概也只有如《诗经》、《老子》、《论语》、《史记》以及《资治通鉴》等煌煌大作。

不过,在近现代以来,常有所谓“七大名著”的说法,另外还有说什么七大名著被删掉了三本,变成了如今的四大名著。实际上,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过什么“七大名著”以及“四大名著”的评选活动,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书商为了卖书,强加上去的一个噱头而已。因此,也就不存在说七大名著被删除三本,变成四大名著的说法了。

先来说说《四大名著》。

我们都知道,目前流行的《四大名著》版本,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四部作品知名度很高,同时也有相关的影视作品。

不过,这四部书能成为“四大名著”,还是1982年的事情。

1982年,红旗杂志社在其刊发的一篇文章中,将上述四部书定义为四大名著,并且在随后不久,各大出版社也开始将这四部书打包出版。因此,四大名著这个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也慢慢接受了这种说法。而其实在此之前,是没有四大名著这个概念的,并且也没有过什么相关的评选活动,真要严格来追溯的话,最早只有“四大奇书”这种说法。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是明朝的大文学家王世贞。王世贞曾与张居正同朝为官,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两人颇为不对付,甚至还遭到了罢官,直到张居正病逝,王世贞才得以再度被启用。除了是一名官员之外,王世贞还是一个大文学家,一生作品颇多,并且在当时,他还是著名的文人团体“后七子”的领军人物。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本尊,不过这种说法未得证实,因此只是猜测而已。而王世贞就是第一个提出“四大奇书”这个概念的人。那么,王世贞提出的四大奇书都包含哪一部呢?他所提出的四大奇书,与我们如今熟知的四大名著大不一样。他当时把《史记》、《庄子》、《西厢记》以及《水浒传》这四本书,列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四大奇书”。不过,这只是他个人心目中的四大奇书,虽说他是大文学家不假,但他所提出的四大奇书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认可和接受。正所谓各花入各眼,每个人心中对书籍的喜爱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王世贞提出的四大奇书说法不被人接受也实属正常。还有一点,就是他提出的四大奇书中的四部,题材跨度太大,比如像《西厢记》属于是元代戏曲的作品范畴,而《水浒传》则属于章回体长篇小说。另外,《老子》和《庄子》这两部,又是哲学作品。所以,题材的跨度太大,就让人无法对王世贞的说法认同,况且,《老子》、《庄子》这种哲学著作,将其划分为“奇书”着实有些不太合适。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四大奇书”这个概念,确实是王世贞先提出来的,虽说很少人认同。

到了明末,另外一位文学大家也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这个人就是著有传奇小说合集《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冯梦龙出身书香世家,他和他的兄长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在当时并称为“吴下三冯”,哥哥善画、弟弟善写,冯梦龙则两者兼有。而在明末清初时,冯梦龙在参与校对精刻前人著作时,就提出了另一种与王世贞不同的“四大奇书”说法。冯梦龙的四大奇书,是《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三国演义》。也就是说,冯梦龙所提出的四大奇书版本,已经与我们现代人概念中的“四大名著”颇为接近了,唯一的区别,就是《金瓶梅》。插一句题外话,对于《金瓶梅》此书,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金瓶梅》还有个姊妹篇,叫作《玉娇李》。

《玉娇李》一书的作者,据说也是兰陵笑笑生,据说该书在出版后,曾被当时世人评价为“笔锋恣横酣畅,似尤胜《金瓶梅》”。只可惜的是,该书并未流传下来,很早便销声匿迹。

回归正题,如果从题材和撰写手法上来讲,冯梦龙所提出的这四部书,均为章回体长篇小说,也就是类型一致,同时,在他提出后,也得到了当时不少文学家的认可和肯定。

因此,这四部书作为四大奇书的名头,由此便流传开来。

另外,这四大奇书的名头之所以能迅速被人熟知,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冯梦龙当时在文坛的地位颇高,而他在提出这个说法后不久,就有书商闻风而动,将这四本书捆绑销售,对外利用冯梦龙的名号,结果赚得盆满钵满。一人得利,众人效仿,因此,四大奇书的名头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人熟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冯梦龙也好,还是王世贞也罢,他们所提出的只是“四大奇书”,并非是“四大名著”,毕竟作为文学大家的他们,也是知道名著和奇书有什么区别的。所以,至少在明末清初时,从来就没有四大名著这个说法。

而到了清朝时,出于局势和统治等方面的考量,封禁了《金瓶梅》一书,也就是说,该书在当时成了一本禁书。正因为如此,世人就将当时已经出版,但知名度较低,同时官府查得不是太厉害的《红楼梦》加了进去,让其成为了四大奇书之一。不过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没有什么“四大名著”的评选活动,包括上述几部书,也就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人们对这些书的定义,也只是奇书而已。毕竟,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所谓名著,只有像“四书五经”这类的作品,才有资格称为名著,其他的,最多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闲书而已。而这种观念,一直到清末也基本如此,直到民国时,才有了一些改变。这个改变并非是文人将名著的标准较低了,而是在民国时期,一些书商为了打开销路,增加书籍的销量,便将流传已久的“四大奇书”冠以“四大名著”的头衔,并进行捆绑销售。所以,这才让“四大名著”的说法,被更多的人知道。

换而言之,现代我们所说的”四大名著“,其实脱胎于早期的”四大奇书“,而当时的书商通过改变概念,最终形成了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如果当时书商将另外几部较为出名的书籍定义为“四大名著”的话,比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或者是《三言二拍》等,那么四大名著就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看到的这几本了。总之,说句简单的,就是这些名著的说法,都是后期加上去的,并不是通过什么评选或者竞赛得出来的。

而到了解放后,同样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一系列书籍,这就为当时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因此,这四部书的知名度也就更为高涨。接下来就是前文所说的1982年,红旗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正式将上述四书称呼为“四大名著”,至此,这个概念算是得到了确定,也越来越多的人在提到四大名著时,知道就是上述四部。这便是“四大名著”的前世今生,而说到所谓的“七大名著”,则完全是商家的一个营销手段。

大约在2007年前后,有出版社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这六部书,对外宣称是“六大名著”。

不仅如此,还打出所谓的其中两部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被禁,所以才会形成如今的四大名著,以此作为噱头,来吸引不明真相的读者购买。这个营销手法,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很多人出于好奇,纷纷慷慨解囊,而别的书商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就想了另外一个主意,即把“六大名著”增加为“七大名著”。而广告语也基本如出一辙,均是“七大名著为何被删除三本?被删除的三本都是什么”等,同时一些自媒体与书商达成一致,共同制造“悬念”,用这种办法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七大名著”,这都是商家刻意炮制出来的由头而已。

正如前文所说,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名著标准,张三可能喜欢这几本,李四则爱读另外几本,他们均认为自己所读的是名著,但是你能说他们有错吗?

农村有句老话,叫“十个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所以,对于什么是名著,哪部书该列为名著,并不用太过刻意,你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