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真湿假燥”证——北京中医医院宗修英先生临证经验与医案

 新用户49686918 2022-06-29 发布于黑龙江
文章图片1

首都国医名师宗修英先生

宗修英先生临证善于以痰湿辨证治疗多科疾病,如脾胃病、肾系疾病、妇科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凡见具有痰湿之证者,不必拘于何病及病在何脏何腑,皆可以祛痰除湿为主,兼以健脾温阳等法进行辨证论治。宗修英先生称其为“治病必求其本'。

宗修英先生认为在临证中发现,皮肤科疾病所见手足皲裂症状,虽表现为掌跖皮肤干燥肥厚、皲裂疼痛,但仍有很多湿象。如:

掌指、跖趾皮肤皲裂与周边的疱疹、瘙痒并存;

或局部皲裂与肢体沉重、手足发胀、不思饮水、便溏、舌胖苔腻等症并存;

口干欲饮与皮肤干皱不润等症状并存等。

宗修英先生认为此类症状均为“真湿假燥”证之体现,以祛湿法为主治之,方可获效。

例1:王某,男,46岁。

初诊:1988年3月20日,双手皲裂年余,加重两月。

现症:患者双手掌皮肤干硬瘙痒,用力即干裂、疼痛,双手无汗,喜饮水,素嗜辛辣,有痰,大便稀溏,舌质稍红,苔薄黄根厚,舌下络脉瘀,脉沉缓。

辨证:脾肺欠充,玄府不通,湿滞津郁。

立法:健脾化湿,疏解宣肺,参以解毒。

处方:苍术、半夏、苦参、荆芥、麻黄、浮萍、杏仁、百部、桑枝、桂枝、鸡血藤、当归、川芎、全蝎、生姜。(根据平台要求,隐去剂量。)

10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皮肤干裂愈合,手已有汗,能握拳操作,大便正常,唯遗皮肤瘙痒且硬。上方去生姜,桑枝加量,加荷叶,继服7剂而获痊愈。

按:宗修英先生认为此例为内真湿而外假燥的“真湿假燥证',内在本质实为湿盛,外在表现之象为燥证。

脾湿不化,湿邪阻滞经络、腠理、皮毛,乃致肺气失宣,玄府郁闭不通。风湿热邪蕴郁肌肤,不得宣泄,使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于腠理皮毛,导致肌肤失养而干燥、皲裂。

治宜健脾化湿,疏解宣肺,参以解毒。

方中苍术、半夏、苦参健脾化湿、祛风清热为君;

荆芥、麻黄、浮萍、杏仁、百部、桑枝、桂枝等疏解宣肺、开窍为臣;

鸡血藤、当归、川芎、全蝎等活血行气、通络解毒止痛为佐;

生姜解表温中化痰为使。

二诊所加荷叶可升发清阳、化湿,增强脾胃升清化湿之功。

例2:冯某,女,40岁。

现症:患者近一年来眼干无泪,鼻干无涕,耳道亦干。口咽干燥,每次进食均需水送。口黏酸苦,出门必携壶碗,随时饮用。夜需饮水,每昼夜需饮4一5暖瓶水。语音嘶哑,片时不饮即感舌涩难以转动。每当大笑时自然启唇露齿,但笑毕,唇滞于龈齿之间,难复原位,需手助其闭合。

患者经西药治疗无效,曾服中药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饮等养血滋阴剂亦未奏效,遂请宗修英先生医治。

宗修英先生仔细询问病情后得知:

患者左胁下痛,脘腹辘辘有声;

清窍虽干涸难忍,欲多饮,然多饮则脘腹胀满,漾漾欲吐,故实为欲频呷而不欲咽水;

手指遇冷则变紫绀刺痛,并手足汗出;

声音嘶哑,皮肤干皱不润;

大便正常,尿量多;

月经周期尚准,血量少而白带多;

舌质淡嫩苔少欠津,脉象沉细。

辨证:脾虚湿蕴,水热互结伤阴,肝郁气滞。

立法:健脾化湿,滋阴通阳,疏肝理气。

处方:选用《伤寒杂病论》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减:

茯芩、白术、猪芩、阿胶、滑石、桂枝、甘草。

7剂,水煎服。

药后口干减少,微见唾液,眼涩亦轻,稍有眼泪,手指紫冷,刺痛亦轻,仍有口苦,再宗原方加减调治月余而愈。

按:前医皆辨此例为阴虚血亏之燥证,见燥即润之、濡之,所选养血滋阴之方药均未见效,何也?

宗修英先生认为其原因皆是对燥与湿审辨不清,惑于真湿假燥的缘故。

患者胁痛指冷手足汗出者,乃肝脾失和之故;

久病脾虚,阳气不达四末,化生无权,故见舌淡脉细,月经量少;

肌失濡养故见皮肤干皱;

脾虚失运,水湿蕴于中下两焦,故脘腹有水声,漾漾欲吐,欲频呷而不喜引饮,且白带量多。

患者所以鼻咽干燥,片刻不离饮水者,乃脾虚水盛,水熟互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久则伤阴之故耳。

故宗修英先生认为应以健脾化湿,滋阴通阳法治之。

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为功,治疗阳不化气、水湿内停之证,猪苓汤滋阴清达利水,治疗水热互结、邪伤阴之证。

二方加减化裁,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等渗湿利水、健脾温阳理气为君;

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泄热于下为臣;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为佐;

甘草柔肝疏肝调和诸药为使。

再如我国西北多属高原,水源少,而木草不繁,故医家每谈“因地制宜”时,多以此为例,言东南多病湿,而西北多病燥。

宗修英先生1979年赴陕北授课,得以实地考察,发现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河流绝少,土层厚而井水极深,庄稼枯黄,秸短穗微,地理环境实可谓燥矣。

宗修英先生在授课之余为当地群众诊病,发现患燥证者固然不少,而患湿证者更多,其病因究竟何在?

宗修英先生认为详查当地情况,发现该地居民多住山腰窑洞,洞中五面皆阴,一面向阳。虽在酷暑,一进窑洞中,顿觉凉爽宜人,汗亦即止,少息片刻,暑热尽消。睡卧其中,必加衣被。另外当地喜吃辣椒,大有四川群众之习惯。

宗修英先生认为根据上述情况分析,认为洞穴之中凉气袭人,久处其中,易伤阳气,尤易脾阳受损,湿自内生。故临床患者以头沉如裹,口干不思饮,饥不欲食,食后脘胀,饮后更甚,面肿肢冷,便溏不爽,脉滑或弦,舌胖苔白滑或腻等症状较为常见,或为主症,或为兼症。无怪乎当地喜食辛辣之味以燥其内湿,是有一定道理的。

宗修英先生认为在治疗中体会到,许多湿证患者经他法屡治无效,而一经淡渗、清利、芳化或苦燥法治疗,便效若桴鼓。因久居背阴向阳之地者,寒湿袭人亦为常见。故宗修英先生认为必须认真审证求因,切不可拘泥“西北多燥”之说而一味妄投滋腻之品。凡事不亲身考察,仔细琢磨,而人云亦云,并用于临床,是会一逆再逆的。由此可见,西北地高,则其病多燥证之说,不可一概而论。

——本文摘自《三代世医宗修英医案医话集》

#大家健康超能团##中医##中医学习##健康##养生#@大家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