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昊晟堂 2019-06-14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伤寒论: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

[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起,指体位变化时。[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金匮痰饮:16)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

[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症见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撑胀满,目眩。痰饮停留心下胃脘,·波及胸胁,气机升降受阻,胃失和降,饮邪上逆,则见胸胁支撑胀满;脾虚饮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目眩晕。治宜温阳健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

【原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1]亦主之。(金匮痰饮:17)

注释:

[1]肾气丸:见经方补益剂。

苓桂术甘汤治微饮,脾虚停饮证。症见短气有微饮。

微饮,即饮邪轻微者,或指水饮潜伏而平时症状不显现。短气有微饮,短气是微饮之症,微饮是短气之因,饮虽轻微,但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呼吸之气出入不利,故短气。治应从小便祛除水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饮;若肾气虚者,方用肾气丸温肾阳,利水饮。

【用方思路】

苓桂术甘汤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也是温阳化饮的代表方。本方药物看似平淡无奇,但功效不凡,此乃集温化、发散、健脾、利饮于一方,不用刚燥,不用柔补,和解之意尽显其中。临证治上焦胸中痰浊壅塞者,可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化裁;治中焦阳虚饮盛者,可合人参汤或二陈汤化裁。临床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包积液、慢性心功能不全、内耳性眩晕、慢性胃肠炎、急性羊水过多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

(1)陈修园医案:

诊得虚脉细无力,气促而喘,呼气短不能接济,是为虚候,师长沙法,拟用苓桂术甘汤治之。白茯苓四钱,白术二钱,川桂枝二钱,炙甘草一钱一分。

[陈修园.南雅堂医案·喘哮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9.]

(2)谢映庐医案:

王毅垣先生,平日操劳(劳倦思虑,俱伤脾气),素有痰饮,稍饮食未节,或风寒偶感,必气喘痰鸣。十余年来,临病投药,无非括痰降气之品。迩来年益就衰,病亦渐进。值今秋尽,天气暴寒,饮邪大发,喘息不休,日进陈、半、香、砂之属,渐至气往上奔,咽中窒塞,喉如曳锯,密室中重裘拥炉,尚觉凛凛,痰如浮沫,二便艰涩。余见其面赤,足胫冷,阳被阴逼外出。两人靠起扶坐,气逼咽嗌,不能发声,脉得左手沉涩,右手缓大。因思喘急沉涩,已属败症,且四肢虽未厥逆,而足胫已冷,实未易治。继思胸中乃大空阳位,今被饮邪阴类僭踞,阴乘于阳,有地气加天之象,急以仲景苓桂术甘汤加附子一两,连进二剂,病全不减。再诊,左涩之脉,已转滑象,而右大之形,仍然如昨。乃知中土大虚,不能制水,饮即水也。嘉言喻氏曰:地气蒸土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中州土燥而不湿,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遂将原方加重白术,减附子,大剂再进,而阴浊始消,胸次稍展,溺长口渴。毅翁恐药过燥。余曰,非也,此症仲景所谓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况渴者,饮邪去也,何惧其燥耶?仍将前药迭进,乃得阳光复照,阴浊下行。其善后之计,仍仿嘉言崇土填臼之法。缘饮水窃踞,必有窠囊故耳。

[谢映庐.谢映庐医案·痰饮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7.]

(3)张建荣医案:

严某,女,31岁,干部。1990年6月1日初诊。头昏眩3年,近两天昏眩加重,阵发,发作时视物旋转,起立后头昏眩更甚,伴恶心,乏力。劳累后下肢有轻度浮肿。检查:精神一般,舌淡苔薄滑,脉沉细略数,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血压110/70mmHg。证属脾虚饮邪上犯之眩晕,治宜健脾利饮。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1g,桂枝10g,白术15g,泽泻12g,半夏10g,党参12g,车前子10g,甘草6g,生姜3片。3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眩晕未发,舌淡苔薄而水滑象减,脉沉细而数象去。惟下肢浮肿偶发。原方有效,将党参量增至15g,以加强健脾利饮功效。3剂,水煎服,以善其后。

[张建荣.金匮证治精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1.]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胃阳虚水饮内停(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陈某,女,32岁,住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于1961年8月5日来院就诊。自诉既往身体强健,除肩关节因生产而引起的疼痛以外,没什么病。近年来经常心慌,动则气喘、出汗,不能行走。现又咳嗽吐血,吐血之后觉症状缓解。一直在县人民医院和工人门诊室检查治疗,但效果不甚好。今经人介绍来请中医诊治,并附有病情介绍:“……经我科(县人民医院内科)初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已趋心力衰竭象……”患者咳嗽气喘,不能平卧,稀白痰很多,时带血液,自觉心慌,呈神情不安状态。饮食稍减,二便正常。望诊:面呈赤褐色,两颧及唇发绀,舌质暗有紫斑,舌上无苔(患者每晨起刮舌)。脉诊:脉象细数(脉搏每分钟100次左右)。触诊:虚里(即心尖搏动的部位)跳动应衣。心脏听诊:二尖瓣有5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当时考虑用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似乎不很合适,因为“炙甘草汤”和“加减复脉汤”两方,一主伤寒病后,一主温热病后所致的心力衰竭,从而想到《伤寒论》用“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等方治疗心下悸,而联想到用“日本原南阳方”能治心脏瓣膜病,其方剂组成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强心阳,化水饮,其饮在心下者,则筑筑然跳动,心阳不足者,则心悸气喘,或恐符合。方中有人参,大补元气,以救欲脱之虚冒;牡蛎镇潜,能收敛元阳之气;铁落是氧化铁物,既能镇逆,又能入血。但是心主血,心脏有病,瓣膜开阖失司,循环必然阻滞,不用化瘀,似乎不合理想,当即加化瘀药,来改善血液循环。其制方如下:桂枝6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生牡蛎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桃仁9克,丹参18克,生铁落30克。前方服后症减,随症加减,共服70余剂,复经检查,症状消失,但心脏仍有3级以上杂音,余无所苦,恢复工作。追访四年,未见复发。(《哈尔滨中医》1965年1期42~43页)

按:据报道,使用上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和心悸等共40余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绝大多数,贫血性心脏病少数,心悸更少,一般均是经外院检查证实的。其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2)胃阳虚水饮内停(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贾某,女,37岁。教师。患者自1958年患急性风湿热引起风湿性心肌炎后,经常心慌、气短。1975年末至1976年初病情加重,除了多发性期前收缩频繁且加频外,严重时还出现心房颤动,心律很不规则,患者气短、胸闷、心慌加重,头眩,面色赤褐,颧唇发绀,困乏无力。胸透:心脏左室向左下扩大,心脏丰满。舌红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紧,脉搏和心律不一致,出现脉搏短绌的现象(在听诊心脏同时数心率和脉搏,就可发现脉搏比心室率少的现象,称为“脉搏短绌”)。根据《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用此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桃仁、红花各9克,黄芪15克,琥珀粉1克(分两次冲服),水煎服。服6剂后,头眩、气短、心慌都显著减轻,心脏搏动由很不规则的房颤转为有规律搏动,但有频发性期前收缩,又用炙甘草汤,服3剂后,频发性期前收缩变为偶发性的,又服6剂,期前收缩消失。应用食物疗法巩固疗效,即服食炖猪心(每个猪心内放入朱砂1.5克),患者服十多个猪心后症状亦进一步减轻,只在劳累和受精神刺激时偶发期前收缩,可胜任一般的教学工作,追访一年半未见复发。

(3)痰饮

吴某,男,36岁,福建寿宁县敖阳区农民。1961年11月15日就诊。门诊号:6963。本年夏季,上山斫柴,劳动归来,汗流口渴,傍晚饮冷水两碗,翌晨中脘(胃腔中部)突觉不舒,历旬余,渐感呼吸频促,继则短气似喘,胸胁支满,目眩,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小便欠畅,如此缠绵数月,经当地医生以肾气丸等药治疗,症反加剧,遂前来求治。诊脉沉弦而滑,舌苔垢。认为系水饮内停为患,治拟健脾燥湿、利水蠲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姜枣主之。处方: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15克,甘草4.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连服两剂。

11月17日二诊:服药后,气急稍平,小便略畅,仍照前法加重剂量与之。处方:茯苓36克,桂枝9克,白术30克,甘草9克,生姜3片(连皮),大枣7枚。

11月19日三诊:上药服后,舌苔已净,脉象转缓,小便通利,胸闷、目眩、短气等症消失,食量亦增,以素体虚弱,照原方加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嘱连服五剂以善其后。(《福建中医药》1964年5期36~37页)

(4)惊悸

摄南某氏之妻,郁冒(指郁闷眩晕,甚则发生一时性昏厥,但旋即可自行苏醒)上逆,居恒善惊,闻足音则惊悸怵惕(指受恐惧刺激而引起心跳不安)。故不欲见人,居常独卧,摄养医治,无所不至,但不见寸效。卧床数年,先生诊之,与以苓桂术甘汤,积年深疴,服药月余而愈。(《成绩录》)

(5)脐下动悸

下总国小见川西云寺之僧,脐下有动悸,时时迫于心下。眩冒欲卒倒,头中常如戴大石,上盛下虚,不得健步,尽国(指日本)中医手而无效,乞治于余,余与苓桂术甘汤,兼用妙香散服之数旬,积年之疴,脱然而愈。(《成绩录》)

(6)妊娠水肿

患者吴姓妇,每患妊娠水肿,七胎均下水,临产时,接生员未作准备,被水喷满头面。后每产必先移净产房,流水满地而未见胎儿,医药罔效。前年此孕妇已四个月,求诊于余,拟用苓桂术甘汤加冬葵子,恐桂枝降冲,不利于胎,遂轻用桂枝。处方:茯苓18克,桂枝6克,白术12克,甘草9克,冬葵子9克。服9剂,至满月不复顾忌,遂加半夏12克,服3剂。临产时其父又移净产房,以为喷水如前,及产下居然一女孩,呱呱而啼,现已二岁余。(江西中医研究所编:《名老中医经验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按:据报道,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治喘及肠鸣咳嗽极有效,其他如右腹直肌痉挛而痛,肠鸣或水声辘辘者,亦用此汤治愈甚多。(江西中医研究所编:《名老中医经验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7)心包积液

患者男性,17岁。发热,咳嗽,胸闷且疼,气喘浮肿半月。诊时体温37.3℃,心率110次/分,血压120/70mmHg。X线检查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弧度消失。听诊心音微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3×109/L,血沉34mm/h。诊断为心包炎、心包积液。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运中阳,以化水湿。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芪、陈皮、防己、杏仁、丹参、红花、当归、白芍。服五剂后胸闷咳喘缓解,饮食增加,小便渐多,面部浮肿已消,唯腹水消失较慢,原方加车前子、泽泻。上方先后加减服十余剂,症状消失,X线及其他检查均正常,经随访,未见复发。(《山东医刊》1973年6期71页)

(8)奔豚气

一例成年男性,腹胀闷,时感有气从小腹上冲咽喉近5个月。经胸透、钡餐造影、喉镜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白,脉弦紧。经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连服7剂后,腹胀痛、胸闷及从少腹上冲咽喉之症消失,唯余夜梦、头晕、心悸等。改用苓桂术甘汤合归脾汤复方,健脾养心、安神定志,连续用药21日,诸症消失,痊愈出院。(《中医教学》1975年2至3期55~56页)

按:奔豚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别应用桂枝加桂汤、奔豚汤治之,欲作奔豚应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之。后世应用苓桂术甘汤治奔豚典型发作有效,是对苓桂甘枣汤证治的发展。但苓桂甘枣汤主治欲作奔豚之证,而欲作奔豚之证与真正的奔豚证,实际并不相同,此案属真正的奔豚证,但用苓桂术甘汤获效,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9)干渴症

一成年女性患“干渴症”九年余,养阴生津法无效。面色白,全身乏力,胃脘部辘辘有水声。舌光干燥,舌面皲裂较深,脉濡缓。采用苓桂术甘汤合藿半理中汤加减(即本方加藿香、半夏、薏苡米、干姜),服3剂后,干渴减轻,服9剂后,舌面皲裂消失。(《陕西新医药》1976年1期52页)

《经方发挥》小儿麻痹案

冀 XX,男,7 岁。患发热数日,即出现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更不能行走。经儿科诊断为小儿麻痹病。针灸治疗三个月,下肢活动稍有好转, 但还不能独立行走,需人扶持。于是要求服中药治疗。就诊时,见患儿下肢有浮肿,按有凹陷,并有振振摇的现象,并不时呕出清水,按之胸下胀满,似有痛感。此为痰饮停聚于中焦,当时先以温化痰饮为主,并未考虑到治疗下肢痿弱。遂先以苓桂术甘汤投之,以轻剂除痰消肿。讵料服四剂后,患儿下肢肿消,居然行动也有好转,这实是意外收获,后即照此方加当归、川芎等,共服一个月,患儿健步如常,唯跑步时容易摔倒。

结语
苓桂术甘汤,虽为涤痰轻剂,药物组成也很简单,药性平和,但如能加减恰当,可以治疗痰厥头痛,头晕。这种头痛头晕的特点是:痛作时目眩、耳 鸣、烦闷、恶心,甚则呕吐,得吐则头痛能稍微缓解。从表现的这一系列现象看来,颇似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以苓桂术甘汤为主,酌加半夏、天麻之类治之,常获捷效。

关于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麻痹症仅此一例,不足以说明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案患儿脾胃阳虚水饮内停,阳气不能达于下肢,使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而致痿弱无力不能自持。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获效的原因是本方可以蠲水饮、通阳气,使水饮去而阳气复,筋脉得以温润,恢复了筋脉的正常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