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区分推断与假定、理解意涵!

 秦声何来 2022-06-29 发布于重庆

1.昨日晚上阅读《思辨与立场》的“区分推断与假定”,今早阅读“理解意涵”。或许是对“推断与假定”有点熟视无睹,所以,昨晚也就没有太多开创性的认知和观点,感知也不很强烈。早阅读理解意涵,算是有所收获,至少是把意涵、暗示、推断、假定、观点、事实这几个核心概念的关系又重新厘清了一遍。

2.思维活动的本质是逻辑推理,而逻辑推理类似程序运作原理,即输入—处理—输出 。

(1)输入环节,包括观察事实、感知信息等

(2)处理过程,包括应用概念、理解信息、认清事实,依据假设和观点,分析信息、判断事实、推断事实可能引发的结果。

(3)输出环节,包括采取行动、发出信息、对事实变化进行观察,矫正自己的判断。

(4)启动新一轮的思维闭环。

3.信息是显性化的事实,意涵则是隐性化的信息。意涵所代表的信息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对于意涵的准确判断,需要依据长期经验的逻辑积累,对细节信息的捕捉以及对自己和对方目的的理解。

4.书中谈到意涵的三个层次:可能性,可能发生,一定发生。在思维过程中,信息的数量、质量和相关性会对意涵的判断产生影响。而对意涵的判断准确与否反映的是个人对事物发展变化逻辑规律的认知程度 。

5.理解意涵是批判性思维的重点也有难点。会错意领错情,常常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碰壁的原因。过去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的就是对意涵的领悟。

6.尽管意涵存在一定的非显性化特征,但意涵并非不可知。理解和领悟意涵需要的是建立常识化认知,场景化认知和逻辑化认知。一方面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隐含的事实和事实背后的逻辑,另一方面要关注对方的目的和思维方式。

7.对意涵的理解和判断是我重点需要关注和提升的方面。听话外之音,领悟言外之意。

8.随着我对“意涵”的理解深入,我对“意涵”的功用有了更深刻地认知,即意涵是负阴抱阳的阴,是触发对方推理判断的机关,是行无言之教的关键,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门,是表达沟通的诀窍。

9.对意涵这个概念的应用:

中午看到蔚蓝汽车的两则回应,第一则回应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而第二则相对好一些,两者表面上看是段落调整的差异,其实上是因为表述顺序差异导致的公众对意涵的理解差异。

10.从意涵角度分析:

(1)第一次回应的结构是描述事实,发表观点,采取行动(善后处理),分析原因。读者读完之后所接受到的意涵是撇清关系,推卸责任。

(2)第二次回应的结构是描述事实,采取行动,分析原因,发表观点,善后处理。读者读完之后所接受到的意涵则是面对事实,承担责任。

11.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人们的思考是单线程顺序式的,逻辑是先有前提(假定),再有推理,然后得出结论,依据结论延伸意涵。正因如此,虽然事件是同一件事,但是因为表述方式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理解,因为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所以形成的意涵也就不一样了。

12.通过这则公告,让我意识到人们自然阅读时会默认采取的一个思维模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人们会默认按照这个思考模型去理解事物。因此,在一段文字中,最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开头引起注意力聚焦,结尾触发行动(思考),而中间往往会被忽视掉。

13.意涵(暗示)无处不在,目的往往也藏在意涵中,越读越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