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针疗法的相关注意

 兴汉堂中医书院 2022-06-30 发布于广东

1、做好思想准备,消除紧张情绪。

2、自己畏惧火针者不宜施术于人。

3、对于体弱或敏感者,刺激量不宜过度。

4、注意用火安全,防止灼伤。

5、针刺后忌食生冷辛辣、鱼虾等发物。

6、保持针孔清洁干燥、一日内禁止洗浴。

火针疗法的禁忌症

1、过度饥饿、劳累、精神紧张者暂不用火针。

2、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及抵抗力低下者慎用火针。

3、孕期及经期妇女禁用火针。

4、血友病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火针。

5、面部、大血管及重要脏器周围慎用火针。

火针疗法的选穴原则

火针的选穴原则与亳针基本相同,均是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以循经选穴为主要原则,根据不同病变部位、症状并结合西医神经节段理论选取相应腧穴。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部位选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火针常用于治疗皮肤科、外科及骨伤科疾病,对于各种病证所出现的皮损、瘙痒、疼痛、溃疡等,均是以阿是穴为主。

在病变部位取穴:火针治疗外科中的肿块时,对于实质性肿块,火针治疗时大都选用肿物基底部为穴,根据肿物大小分别取基底部上、下、左、右各四穴.与肿物中心一穴。如治疗淋巴结结核硬结期;对于囊性肿物,则选囊肿低垂处为穴,用粗火针或火铍针,使囊液外流,如治疗腿鞘囊肿时。

阿是穴:即在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部位。阿是穴适用于痹证、经筋病候。《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剌,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即用火针,取其痛点快速深刺至筋部,加以治疗。临床对于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如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面肌痉挛、扭挫伤等病证均可取阿是穴为主施以火针治疗。

2.远部选穴

经脉循经取穴:即根据经脉循行,“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取穴。如治疗头面、躯干部病证可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即是此种取穴法的体现。

标本根结取穴:即依据标本根结理论,头面五官的疾病,选取相关经脉“根穴”进行治疗。“根穴”即经脉的井穴。井穴是各经经气所出之源泉,主治全身性疾病。例如,选用火针治疗头面五官病证时,选相应井穴点刺,可起到火热下泻,风热外疏,解热化郁的效果。

3.辨证对症选穴

辨证是指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例如热证选荥穴、咳嗽属热加鱼际穴、阳明胃热加内庭穴等。

对症则是依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方法,是根据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而选取穴位。如临床选用点刺大、小骨空治疗眼疾,肘尖治疗瘰疬,大陵穴治疗踝关节疼痛均是经验取穴。

4.根据神经节段取穴

所谓神经节段,即在人类胚胎早期,胚胎由一系列均等排列的体节组成。研究表明,特定穴(俞穴、募穴等)与相应的脏腑通过相应的神经节段发生联系。例如,俞募穴所屈神经节段与其所主治内脏病的节段有相当的一致性。如作为气会穴的檀中穴是又属于心包的募穴,属胸4节段,主治呼吸系疾患(治疗范围为颈2-胸4)疾患,对心脏疾病、乳腺疾患等亦常用;而八会中的腑会中脘穴又是胃的募穴属胸8节段,主治胃肠疾患(治疗范围为胸6-胸9)及消化系疾患;关元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又属小肠募穴屈胸12节段,系强壮要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的疾患(治疗范围为胸10-胸12)。治疗神经源性心律失常在背部用电针针刺厥阴俞明显比足三里作用强,主要是通过胸2-3节脊髓中外侧柱,起到调治作用。

根据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可指导针灸取穴。如对于下肢疼痛,若表现为下肢前缘则取腰2、3夹脊穴,若小腿外侧痛可取腰5夹脊穴;对于肩周、上臂内侧的带状疱疹,可加取颈4、5、6夹脊穴。

火针疗法的优势

火针疗法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疗程短、安全性高的特点与优势。

在局部方面,火针可温通经络,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使瘀结得消、寒湿得散、热毒得泻、疼痛得除。因此,临床上采用火针局部取穴治疗各种疮痈、瘰疬、带状疱疹等,效果既快又好。

在整体方面,火针焠刺之后,通过局部刺激和经络的传导感应,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阴阳、气机,既恢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又能使阴阳相对平衡。如不少人局部或全身疼痛,其原因主要是寒邪之气引起疼痛,而火针所具有的热力可溫其经脉,鼓动人体阳气上升,从而达到驱散寒邪、调和脉络的功效,使疼痛自止。

火针疗法适应症

火针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将针体烧红后剌入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素问·调经论》指出:“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剌”。其中提到火针的适应证有四种,即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现代临床火针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各科诸多疾病,而且见效快、疗效高。

外科: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多发性鸡眼等;

骨科:颈椎病、落枕、强直性脊柱炎、棘上韧带损伤、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肩周炎等;

皮肤科;如疣、湿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神经性皮炎等;

内科: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偏头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妇科及男科:如痛经、月经不调、外阴白斑、男性前列腺炎等;

眼科及五官科;如麦粒肿(睑腺炎)、急性结膜炎、鼻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

火针意外情况的出现原因和预防处理

因火针疗法的自身特点及操作独特性,操作不熟练者很容易造成意外,因此, 掌握火针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很有必要。

1.滞针

火针针刺出针时针体和所刺部位滞涩在一起,导致针拔不出或出针不顺利。

原因:火针加热时温度不够或火针离开火焰后进针速度太慢,以致针体冷却;病人紧张致使局部肌肉痉挛,或针刺过深而出现滞针;针体过于老化,锋利度不够;医者指力不够,操作不够熟练。

预防处理:火针加热务必要针体通红发白,针体离开火焰后急速刺入穴位,操作时,可将酒精灯尽量距离所刺部位近些,利于操作;做好病人安慰工作,操作时手法要轻,掌握好深浅度,防止针刺过深;经常检查火针,有老化现象及时更换;加强练习,熟练操作方法。

2.晕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空腹或体位不当;进针缓慢,疼痛剧烈;一次行火针针刺穴位过多。

预防处理:做好病人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情绪,针刺时先针刺远离视野部位,首次以l-2个穴位即可;动作敏捷,针刺后用棉球按压针孔,过度劳累、饥饿、畏惧者暂不针刺;晕针时使患者采用头低脚高的仰卧位,饮糖开水,十几分钟后即可恢复。

3.弯针、折针

原因:进针姿势不正确;针体老化或不够挺直;术者有畏针心理。

预防处理:纠正操作姿势,注意针尖、针体与针刺部位尽掀垂直;及时更换针具,避免使用曾折弯的火针;术者畏针,勿施针于患者。

4.疼痛

火针针刺后局部轻微灼痛,但很快消失,若疼痛剧烈持久,则属异常。

原因:烧针时温度不够;操作不熟练,动作缓慢;针具选择不适当;出针后未及时处理。

预防处理;烧针时必须通红发白再进针,如不红则加重疼痛,烧针先烧针体,再烧针尖,以外焰加热;进针迅速,针火尽量靠近患部;对于面部、肌肉菲沥处应选择细火针;出针后迅速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烙熨及割烙时则针体温度较低,疼痛明显,可局部针麻后再进行。

5.出血、血肿

原因:火针具有开大针孔的作用,故针刺出血较亳针多见。若用于排污放血,则不必止血,待其出尽或血色转鲜即可。用割烙法治疗某些病变时,操作过快会引起出血;点刺火针过深时,会出现皮下组织肿胀、疼痛,多由于内出血未及时处理,血瘀皮下或组织间而成。

预防处理:针刺时尽量避开皮下血管,选择粗细合适的火针;针刺后注意观察,若局部肿胀,及时用棉球按压针孔10分钟左右,不宜揉动,其后用冷毛巾外敷,12小时后再热敷;血友病或凝血障碍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火针。

6.感染

火针针刺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

原因:针孔没有保持清洁、干燥或针后一日内淋浴等;局部损抓感染;针刺后使用污染的棉球按压针孔;糖尿病患者针前消毒不严格。

预防处理;可用艾条温和灸或局部针刺;局部用四黄膏外敷,并口服抗感染药物;针后一天内勿洗浴;糖尿病患者忌用火针。

火针疗法的特殊针法

(1)烙熨法

在施术部位表面轻而稍慢地烙熨,多使用平头火针或??针,用于色素痣、老人斑、白癜风等疾病的治疗,亦可用于治疗体积较小的疣、赘等赘生物。

(2)割治法

多使用三棱火针或火铍针,将其烧红后迅速进行割治,多用于治疗外痔或赘生物较大者。割治时勿损伤正常皮肤组织。因创伤较大,应防止术后感染。

火针疗法的出针方法

(1)快刺法

快刺法是进针至适当深度后迅速将针提起,此法进针、出针速度快,疼痛很轻,针后局部常有灼热感,有时还向远端扩散,可温阳散寒、激发经气、行气活血。此法作为常用,上述所说点刺、荆刺、散刺等均可采用。

(2)慢刺法

慢刺法指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留针3-5分钟,然后出针。留针期间,可施行提插、捻转等针刺手法。此法常用于淋巴结核、肿瘤、囊肿等各种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类疾病。

火针疗法的进针方法

(1)点刺法

点刺法

点刺法

点刺法

点刺法

点刺法即将针烧红后迅速刺入选定部位,这是常用的火针针刺方法。其他针刺方法亦是以点刺法为基础的,只是针刺深度、用针密集程度和所刺部位不同而定。当需要辨证取穴或针刺经穴、奇穴或针刺压痛点时,多采用点刺法,主要用以缓解疼痛及用于治疗脏腑疾患等全身性病证。

(2)密刺法

密刺法

密刺法

密刺法用火针密集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方法,每针之间相隔1cm左右。针刺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刚接触正常组织为宜。一般以应视病损病变的皮肤厚薄来选择针具,皮肤厚硬则选用粗火针。此法常用于治疗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

(3)散刺法

散刺法

散刺法

散刺法用火针疏散的点刺病灶局部的一种方法。一般每隔1.5cm刺一针。多选用细火针浅刺,可疏通局部气血,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疼痛等。

(4)围刺法

围刺法

围刺法

围刺法用火针圃绕病灶周围进行针刺方法,进针间隔以1-1.5cm为宜,进针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此法以中粗火针为宜,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多用于治疗皮科、外科疾患如:带状疱疹、臁疮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