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唐朝数以百计的宰相中,选一个为官经历最诡异的,李泌必然位列魁首。 这位历经玄、肃、代、德四朝的政治老狐狸,四度离朝、两度拜相,与天子同驾的“修道山人”,却是个最顶级的战略家。 在唐朝最困窘之时,他一手构建的“贞元之盟”,将间隔数千里的南诏、回纥、大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横跨亚洲半壁的反吐蕃联盟,使唐王朝得以缓过气来,又支撑了百年之久。 玄宗朝的小狐狸李泌(722年——789年),祖籍辽东郡襄平县(辽宁辽阳),京兆府(陕西西安)人士。 他少年成名,七岁便上达天听,接受了唐玄宗的召见。 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让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以棋盘棋子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这便是《三字经》“泌七岁,能赋棋”的由来。 但当时,玄宗朝内的老狐狸太多。年纪轻轻的李泌虽然深得张九龄、贺知章、张廷珪器重,但也就只有靠边的份儿。 李隆基 李泌最接近李隆基的阶段是在天宝年间,奉诏入宫给皇帝讲《老子》,并因此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接触到了太子李亨。 在此期间,年轻气盛的李泌写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被一脚踢出长安,去了蕲春郡(今湖北蕲春)。 不过,这也算不得坏事。 根基尚浅的李泌,得以躲开了政治漩涡的核心,而他所缺的恰恰是历练。 另外,在李泌供奉东宫期间,与太子李亨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这为他之后的复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肃宗朝的“权逾宰相”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破潼关后,李隆基仓皇幸蜀。憋屈了大半辈子的李亨,在灵武(宁夏灵武)即位。 35岁的李泌,奉诏以“山人”身份回归朝廷。虽然李泌拒不受官,但肃宗极为赏识他,言必称“先生”,不呼其名。 李泌 二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李泌敢做别的大臣无比忌讳之事——谏言太子废立。 当时,李亨任命李泌为广平王李俶(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并对他说:“卿侍上皇,中为朕师,今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资卿道义。” 但此时,李亨最喜欢的儿子是建宁王李倓。他想任命李倓代替李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泌看出了苗头,便对李亨直言道:“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乎?”被说中心事的李亨回答道:“广平为太子,何假元帅?”李泌毫不避讳地反驳道:“使元帅有功,陛下不以为储副,得耶?太子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今元帅乃抚军也。” 李亨的冷汗顿时就下来了,被问得张口无言(想想李亨是怎么上去的?再想想李世民是怎么上去的?这种话也就李泌敢说)! 第一次规划“天下棋局”的大战争方略此时的李泌,已进入“天下为棋盘,万民为棋子”的大国手状态。 他在上奏的《平叛策》中指出,此前唐军一直在与叛军反复争夺各个城市,却没有人从更宏观的角度上审视整个战局。 安史之乱示意图 此时,战斗力不占优势的唐军,不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利用广阔的地理空间,从东西两个方向调动叛军主力,使其首尾难顾,进而彻底消灭。 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他制定了一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争方略,并将平叛战争分成为三个阶段:
针对叛军骤然取胜,占据中原广大地区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情况。密令郭子仪的朔方军开放华阴一角,放更多叛军入关中,尽量将其向西拉扯。同时,郭子仪的朔方军则取道冯翊郡(陕西大荔县)入河东,接替李光弼的位置堵住叛军回身之路。而李光弼所部河东唐军,则从太原取道井陉穿越太行山入河北。 这样,“头在关中,蛇在洛阳,尾在范阳”的叛军长蛇阵,将被唐军一刀斩为两段。
建宁王李倓所部唐军,经塞外直插安史叛军老巢——范阳。先期已从太原出井陉入河北的李光弼部,自南向北突进,攻击范阳之南。 两支唐军互为犄角,夹击叛军而覆其巢穴。 安史之乱形势图
一举摧毁叛军老巢后,凭借此战的震慑效果。再以大军四面攻击,将已成无根之水的叛军,彻底消灭在两京周围,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 李泌自信地认为,如果按这个“牵头、斩腰、断尾”的战略实施,“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但这个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兼顾长治久安的计划,难以获得唐肃宗的认可。 算无遗策的李泌唯一忽略了一处,便是长安在一个帝王心中的分量。尤其是一个皇位得来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君主心中的分量! 等郭子仪从回纥借得大军之后,李亨下令即刻收复长安。 当李泌赶来争辩时,李亨很不高兴地说道:“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说:“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碛西突骑、西北诸戎耳。若先取京师,期必在春,关东早热,马且病,士皆思归,不可以战。贼得休士养徒,必复来南。此危道也。” 唐朝疆域图 不听李泌“万全、久安”之计的结果众所周知。安史之乱平叛不彻底,导致唐朝之后150年都在不断品尝苦果。 不过,这一切暂时已经和李泌没有关系了。 作为一度“权逾宰相”的存在,李泌很快便遭到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 但当时,李亨对他无比信任,甚至在李泌熟睡时,用大腿给他做枕头。可当唐朝以惨痛代价收复两京后,朝野上下均以为大势已定,开始不断有人在李亨耳边吹风。 见此情景,李泌只得以修道为名,遁入衡山,寻避祸之道。 代宗朝的两起两落宝应元年(762年),李亨驾崩,新任皇帝便是受过李泌保护的广平王李俶(李豫)。 李豫上位后,颇念过去的香火之情,即刻招41岁的李泌入朝商议国事。 但此时,唐朝宦官掌兵已成沉疴。李豫本人就是宦官李辅国带兵拥立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的骄横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居然敢对李豫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元载 更严重的是,朝中重臣也没几个好东西。 宰相元载虽嗜好读书,颇有才干,但心胸狭窄,专权跋扈。他断定李泌必将是其权臣之路的障碍,在李泌入朝不久便唆使同党不断排挤。 代宗一朝,李泌两次排挤出京,在朝中根本无法施展。 对此,代宗李豫并不是不清楚,但他对程元振、元载、常衮等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让李泌暂时离开中央,这一走,就走过整个代宗朝的17年。 德宗朝的力挽狂澜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崩于长安,太子李适即位,这便是唐德宗。 李适是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执政初期,他克己奉公、任用贤能、疏斥宦官,一度确实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他刚刚登上帝位,便诏告天下罢黜各州进贡鹰犬玩物。 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进贡一次供享宗庙,其余一律停止。其余如奴婢、春酒、铜镜、麝香等贡项也一律废止,还下令国家饲养的三十二头舞象、供皇帝狩猎用的五坊鹰犬全部放生,梨园使及伶官全部裁撤。 李适 他过生日时,禁止各地进献贺礼,并将藩镇李正己、田悦所献的三万匹缣全部纳入国库,代替租赋。 同时,他启用了唐朝数得着的财税专家杨炎,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两税法”增加财政收入,梳理国家漕运。 但上述种种措施缓不济急,并不足以扭转唐朝百余年来积累的沉疴痼疾。 随着李适的心情越来越急切,他在著名奸相卢杞的诱导下,开始征收“间架税”、“除陌税”和““纳质钱”。 这下可犯了众怒,全国上下民怨沸腾。 而此时,唐朝的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 从建中二年(781年)开始,唐朝连续遭受了“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打击。 在泾原乱兵突入长安时,口中高喊:“汝曹勿恐,不夺汝商货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陌钱矣!” 顿时,长安百姓几乎全部倒向乱军,一起与之鼓噪前行,可见民众对卢杞推行税制的恶感。 在“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过程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先后称王,朱泚占据长安称帝、李希烈在汴州(河南开封)称帝,史称“四王二帝之乱”。 李适 逃出长安在困居于梁州(陕西汉中)的李适,不得不在兴元元年(784年)正月,颁布了《罪己诏》。 这份由陆贽执笔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写道:“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其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并从赦例原免,一切不问。” 想当初锐意削藩,如今罪己诏一出,河北藩镇因循旧制,起兵作乱之罪尽免。不过短短三年,德宗心境之别,可谓判若云泥。 彷徨无计之中,李适又想起了漂泊在外的李泌,连发数道诏书,招其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奏对。 此时的李泌,已是个63岁的老人了。 李泌奉诏入朝后,根本顾不上经济天下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解决西部陇山(六盘山)防线,唐军的吃饭问题。 他对德宗说:“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岁食粟二百四万斛。今粟斗直钱百五十,为钱三百六万缗。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就使有钱,亦无粟可籴,未暇议复府兵也。”“陛下诚能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此须急为之,过旬日则不及矣。今吐蕃久居原、兰之间,以牛运粮,粮尽,占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彩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不过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馀头。又命诸冶铸农器籴麦种,分赐沿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明年麦熟倍偿其种,其余据时价五分增一,官为籴之。来春种禾亦如之。关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浸多。边地居人至少,军士月食官粮,粟麦无所售,其价必贱,名为增价,实比今岁所减多矣。”“边地官多阙,请募人入粟以补之,可足今岁之粮。”“戍卒因屯田致富,则安于其土,不复思归。旧制,戍卒三年而代,及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家人原来来者,本贯给长牒续食而遣之。据应募之数,移报本道,虽河朔诸帅得免更代之烦,亦喜闻矣。不过数番,则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变关中之疲弊为富强也。” 李泌 德宗按照李泌的计策施行,戍卒应募愿屯田者占大半,士卒之心皆安,关中军情稍安。 随后,他又断然否决了德宗割让伊西(今新疆库车)、北庭(治今新疆奇台西)给吐蕃的想法(陆贽连《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都写好了),认为此乃“资敌之举”。 不久,吐蕃大相尚结赞在平凉川劫盟杀使。自唐朝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被扣押,1000余人被俘,史称“平凉劫盟”。 平凉劫盟后,唐蕃关系瞬间跌入谷底。 此后三十余年,李适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李适交好吐蕃的梦想破裂后,李泌开始着手构建,“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的反吐蕃战略联盟(因在德宗贞元年间,也称“贞元之盟”)。 此事的关键环节是“北和回纥”,但之前只要一有大臣提回纥俩字,李适立马就翻脸。所以,这雷只能李泌自己抗。 唐朝形势图 李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回纥有旧仇。 宝应元年(762年),李适还是雍王时,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入回纥大营见牟羽可汗。 回纥可汗怪罪李适,见面时没有行“拜舞大礼”。李适的侍臣药子昂以李适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孙,且当时唐庭有丧葬(玄宗、肃宗相继驾崩),不应该“舞蹈”为由据理力争。结果,牟羽可汗倒是没敢把李适如何,但几个侍臣都被当着面打死了。 此事被李适认为是奇耻大辱,25年过去了,依旧念念不忘。 即便回纥牟羽可汗早就被现任可汗杀了,而回纥也屡屡放出与唐修好的善意,但李适就是假装没看见。 为了能够说动德宗,李泌和他硬是谈了十五次。 把李适谈的,连“朕于卿言皆听之矣,至于和回纥,宜待子孙;于朕之时,则固不可”的话都说出来。 但李泌依旧死咬着不松口,最后,李泌也急了,跟德宗说:“陛下既不许回纥和亲,愿赐臣骸骨!” 德宗一看,李泌要撂挑子不干了,也有点懵,就想找个台阶下。他转头问殿上的两位老将李晟和马燧意见如何? 李晟 本来讨论这件事儿,李晟和马燧站一边声都不敢吱。不成想,德宗突然问起他俩的意见了。 这两位老将是什么人物?战场上滚了一辈子,十分精明。而且,两位都深谙边事,早知联合回纥是唯一之路。再说了,二人都因为平凉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恰恰是李泌回朝后,对德宗说:“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曾感动得两位老将嚎啕大哭。 这回德宗相问,李晟和马燧对视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说:“果如泌所言,则回纥似可恕。” 李适一声长叹:“卿二人复不与朕,朕当奈何!” 就这样,李泌死缠烂打,又是威逼、又是利诱。终于,让李适同意了回纥的求亲申请。 贞元四年(788年)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派妹妹、国相和其他高官为迎亲使,一千多人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到长安,迎娶咸安公主。 合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回鹘与吐蕃示意图 还别说,李适这女婿真是说到做到,回鹘(娶咸安公主后,改称回鹘)骑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与吐蕃展开了长达50多年的血腥角逐。 随后,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开始从西往东挤压,回纥从北往南侵袭,南诏从东往西扩展,唐朝陇右防线的压力遽减。《新唐书·大食传》记载,“贞元中,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唐朝凭此“贞元之盟”,以不及百分之一的资源消耗,达成了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这就是李泌的高明之处! 纵观李泌一生,虽因“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称不折不扣的阳谋。 就拿“贞元之盟”来说,回鹘强盛后,南下与吐蕃争夺生存空间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鹘,不使其成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样是结构性矛盾,杨良瑶越洋西访,不过是给他们一个继续的信号。 李泌 而南诏国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后,虽然吐蕃与之和亲,但多年不断征粮征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数次从南诏征兵去西域征战)。李泌要做的不过是告诉南诏国,你还有一个更好的结盟选择。 这三点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作为一个身在迷雾中的当事者,如何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明确用废,便是考验政治智商的难题了。 就像德宗初期执行的是,联合吐蕃对付回纥的战略,但却导致平凉劫盟事件发生。这更凸显了李泌的高瞻远瞩、目光如炬。 贞元九年(793年),南诏国上表归唐时,李泌已经无法看到了。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长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两度拜相、四代帝师的老臣,从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长为德宗朝的老戏骨,为了大唐他耗尽了最后的心力。当他长眠于榻上,心中应无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