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画心源丨意象【上】(第五十三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2-06-30 发布于北京

一画心源丨意象【上】


大家好,我们“一画心源”的画展,每天一个主题,已经讨论过意构、意笔
今天我们再来说一说意象。中国画从东晋时期顾恺之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形神论”,就是形神要兼备,但是以神为上;形,就是我们要描写物象的表面,神就是其内在的精神。从“形神论”开始,中国的一些作品一直主张的是写神,最后发展到宋代的大写意就呈现的更加传神。
直到现在的大写意,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最高的一个境界。当然目前工笔画画的人比较多,也创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大家在市场上看到工笔画的名家比较多,但是实际上主要是写意画能画的好的太少了,不是写意画比不上工笔画。
今天这位胡嘉梁老师在大写意画方面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做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写意画的一种表现,我们的意象是怎么传达的?

“刚才馆长提的四意,实际这个提法是馆长通过很多年的研究与体会提出来的,四意就是意构、意笔、意象、意境。他整个囊括了从创作到最后给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产生的效果,(概括得)很清楚很明白。

今天咱们讨论的是意象,“象”这个东西谁都懂,就是物象。可加了个“意”字就不同,意象不完全是客观的像,比如说画一个老虎,本来这老虎长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可是加了一个意,谁的意?意就是创作者的意。如冯大中先生,他画得非常细,一根一根的毛都画得非常好。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子就不是,他就很概括。所以说意象,实际上是作者通过对象的描写,然后加上主观的创造,形成了一种形象。”


“有意蕴的象。其实这个话前人很多人已经提过了,最后齐白石先生就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里面又包含了作者的创作理念。

刚才我说的“美”是什么?美是因人而彰的,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每一个创作者他的阅历、创作理念都不同,所以产生出来的“象”肯定不是千篇一律,这才值得我们去品味。

物我合一,(虽是)不同的人,但是在审美的过程中“象”跟“我”之间一定要融进去,人进到画里,你就是画,这样物我合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美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一种意象的世界,但是齐白石先生也说过:“太似为媚俗”。欣赏一幅画时大家都说:“哎呀画得太像了,每根头发都很清晰,非常漂亮。”

在画界里面、艺术欣赏里面这是个贬义词,“太似了媚俗”媚俗,“唯俗不可医”是最忌讳的,但是完全不像那就是欺世了,就欺负别人看不懂呗,其实他自己也看不懂。所以这个“似与不似之间”,比较简单的理解,就是意象,有意蕴的象。”

“说的好。塑造形象,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往往照相有时候有这个感觉,说怎么照相不像呢,不可能不像。(其实就是)取的角度和你平时的神态不相合,所以你觉得不像。
下边再谈一谈实似与虚似。这幅画是丙申年,年数也不少了,猴年的画,叫做《雪中趣》,就是大雪天,一个松鼠忽然发现还有松子,所以爬下来去吃松子。事情发生在夜晚,这一点表现得很充分,这是实实在在的形象。这一块什么也没画,但是大家很清楚,那是白茫茫的一片雪,我本来一笔没画,哪来的雪?这就是在观众心目当中自己产生的一种“象”。实际上是虚像,观众自己觉得就是这样。

胡嘉梁《雪中趣》

如果我画的不是这个松鼠,不是黑夜,我也没写雪中趣,比如这一块白,我画的是一个舞台,这是半个幕布,这有人,你可能会考虑那边就是大幕,这边是二幕,同样是白纸,为什么观众会产生两种想法?这就是观众心中的积淀,产生了心中之象,就是所谓的虚像。
中国画好就好在画上没有阴影,外国人很奇怪,说你们画人像为什么不画阴影?影子是随着人走,有光就有影,为什么不画?他不明白,正是咱们这种实像虚像。
实像,是画家完成的,虚像是观众们去考虑的。比如说这幅画(《学语图》)这幅画有鸟笼子,有帘子,帘子后边是什么,你可以随便去想,这就是中国画我觉得比较高明的地方,永远让你有想象的余地。”

胡嘉梁《学语图》

更多的是一种境界、意味,让你去体会。可能西方画、当代艺术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力,中国画更多的是心里面的感受,我们可以再换一张画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