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日报:向古人学习讲道理

 稼穑居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向古人学习讲道理

  战国初年,齐宣王到社山打猎,当地一些父老乡绅前来请安。宣王以免缴田租作为赏赐,众人拜谢,惟独闾丘先生不拜。宣王以为他嫌赏赐太少,就又下令免除徭役,众人再次拜谢,可那位闾丘先生仍然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宣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先生您还不满意,难道我这样做有什么过错吗?闾丘先生答,我希望您能让我长寿,让我富裕,让我尊贵。宣王说,人的寿数由天注定,不是别人能给的,我无法让先生长寿;仓廪虽丰实,那是国家防范天灾的,我无法让先生富裕;朝中大官尚无空缺,小官又够不上品位,因此我也无法让先生尊贵。

闾丘先生说,如果您能选用执法公允的有德之人为官,这样我们就能活得长久了;如果您能根据季节忙闲不误农时地征调民力,这样我们就会更富有了;如果您又能颁布法令,在国中弘扬敬老尊长之风,这样对我这把年纪的人而言自然就尊贵起来了。至于免除田租徭役,只会使国库空虚、公务无人差使,这本来就不是我敢奢望的。

  你看,闾丘先生的这番道理讲得多好啊!在齐宣王征询意见时,这位老先生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三大希望”,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位贪心的老太婆,口气大得有些不着调。但接下来他却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不仅顺畅自然,而且入耳中听,令人折服。

  茫茫大千,攘攘尘世,道理无处不在。人生天地间,不懂道理,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可有人往往把讲道理与空洞玄虚、枯燥乏味的说教等同起来,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不屑一顾地说,少给我讲大道理。事实上,道理原本是朴实生动而又美妙的,令人生厌的不是道理,而是如何讲道理。不论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专题讲座中,也不论是在即席辩论中,还是在命题演讲中,只要掌握了说理技巧,你就能摄人心魄,片言服众。

  我们的古人是很会讲道理的,其中,最典型的高手当属庄周。他老人家讲起道理来,往往是海阔天空,驰骋想象,花鸟虫鱼,格物致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让人听了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他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你,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所以,阅读庄子的寓言,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看过“庖丁解牛”的人,不仅能心悦诚服地晓喻其中的道理,而且深为庄子论道的艺术魅力所折服,真正领略到什么是“道之妙”,什么是“理之美”。

  那么,道理魅力何在,有何美妙可言呢?

  道理蕴涵智慧美。智慧的花朵必定是美丽的,美丽的智慧能让道理添彩。那些行走在大地边缘的禅师,他们讲求顿悟的禅修被称作丛林智慧。为什么我们能从拈花微笑的故事中悟出禅理,也是因为那些故事具有微言大义的启智作用。

  道理借助形象美。《论语》一书的大部分内容是说教,但却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在赋比兴中达到说理的目的。譬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道理具有逻辑美。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实际是美好、幸福的感觉,即使是具有极高理论思维能力的爱因斯坦也是为宇宙和逻辑的美妙所感召。缜密的逻辑能让讲出来的道理无懈可击,展现耳目一新之美,产生“妙语惊四座”的效应。

  道理也有韵律美。譬如,《道德经》洋洋五千言,采用的是韵文哲理诗体,古代的蒙训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等,都是采取韵白的方式,向少不更事的孩子们讲述人生大道理。尽管是在说理,但遣词长短有序,语气抑扬顿挫,声调和谐顺畅,通篇都充满着韵律美。这说明说理并不排斥抒情,情在理中,不言而喻。作为传播思想与学问的道理,有了适宜的节奏和韵律,完全可以做到“说的比唱得好听”。

黄庭坚诗云:“讲得天雨花,说得石点头。”南朝时,高僧云光在南京石子冈讲经,能让天花乱坠;竺道生在苏州虎丘说法,使得顽石点头,所述虽系传奇,但精采说理的诱人魅力,从中可见一斑。道者,路径也,简而分明;理者,纹理也,序而有致。分明有致,能不美乎?(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发表在《宁波日报2022630茶座版,责任编辑朱晨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