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友故事|魏正清: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成平 2022-07-01 发布于四川

编者按 ✦

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的前身,是1956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同年,经空军和民航局联合报告,9月22日国防部同意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

      总结66年的办学历史,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安全第一、坚持开拓创新和自我革命,是中飞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密码。

图片

1956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

图片

1956年9月22日,国防部批复空军司令部,确立学校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简称十四航校)

排除万难艰苦创业

      建校初期,新中国诞生仅仅7年。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刚刚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站起来,战争的创伤尚未痊愈。同时,在国内有国民党残余的破坏与暗杀,在国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孤立与封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虽然成立了,但飞机的航材、航油供给却十分困难,飞行训练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各训练团(现在的分院)甚至没有教学楼、办公楼、食堂、运动场等设施设备,营院内更是杂草丛生,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面对重重困难,在一批老红军、老八路的指挥下,全校师生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一边训练,一边建设。资金不足,材料短缺,大家就自己割草、搬砖、搬瓦、挖沙、运石,修房、修路。在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时间,终于把学校校部和一团建设好了。

图片

学校组织人力修建校舍、教学楼劳动场景

图片

学校发动师生辅助施工队开展校区修缮扩建工作

图片

用于机场跑道建设的石撵

      1958年初,国内经济形势稍有好转,但随后又遭遇了十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再加之中苏关系紧张,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学校的飞行训练受到严重损失。由于买不到飞机航材,又缺少汽油,飞行训练也出现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第6、第7、第8、第9和第10期的飞行训练。

图片

师生员工与贫下中农一起召开“忆苦思甜”会

      断断续续的飞行多了,一方面使得训练周期就此拉长,另一方面因学校飞不了,全校就停下来组织干部学文化和政治,其他人员便到一线参加劳动。比如开荒、养猪、养牛、养鱼,种水稻、小麦、蔬菜等;飞行学生和教师也以轮值的形式到停机坪、机库、油库站岗,有时也到生产组加工沙发,供给全校使用。

图片

政工干部在训练一线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年龄大了,身体也变差了,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因超龄而停飞。之后,学校又按上级要求实施了一次大整顿、大清理,仅停飞的飞行员就近50%。这些同志复员后,转到地方支商、支农、支教、支工。

      我是学校大停飞的幸运儿之一,因年龄较小、而且飞行技术还可以,被继续留校任教。从此,我倍感飞行来之不易,更加热爱和珍惜飞行,也暗下决心,随时准备履行飞行教学任务。

      然而,留校任教后还是没有教学任务,大队又安排我学习了几个月文化,然后将我派到一团生产组放牛。放牛是个苦差事,20余头黄牛,白天,要赶它们到机场吃草,日晒雨淋,晚上,要把它们赶回牛圈,半夜三更还要起来加饲料;夏天,清理牛圈时气味特别难闻,甚至弄得全身上下臭气熏天,经常要停下几次才能清扫完毕;放牛的间隙,我还要自学英语和业务。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把牛养得膘肥体壮,团里的领导也经常表扬我牛养得好,甚至舍不得把我调离生产组。现在回想起这段放牛生活,虽然起早贪黑、日晒雨淋、又苦又累、又脏又臭,但能把牛养好,并得到组织的认可,也算是一种满足和幸福。

图片

从事劳动生产

      艰苦的放牛生活,使我得到了锻炼,更懂得了劳动的光荣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我回到飞行大队时,由于自己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黢黑,大队教员就给我取了个外号,叫“黑又亮”。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出现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学校的飞行训练逐渐转入正轨。

改革开放活力四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0年10月11日,经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与空军脱钩,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直接领导,并接受四川省教育工委的业务指导。

图片

1980年10月11日,经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

      1984年,因民航总局将培养民航直升机飞行员的任务交由学校承担,我和一批一线教职工就此踏出国门,开始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民航业对话,并从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后,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于1987年4月向教育部提出更名申请,同年12月25日,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图片

1987年12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图片

召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命名大会

      而在此前的7月,民航总局为学校购置的两架运-7-100高教机顺利抵达广汉机场,替代了伊尔-12和伊尔-14;这一年,学校从法国引进的第一批28架TB-20的申请,也在民航总局的支持下,获国家计委批准,该机型于次年9月陆续交付使用。

图片

1987年,运七—100型飞机开飞典礼

图片

TB-20型训练飞机投入教学飞行训练

      1989年3月,中飞院向派珀公司定购了4架夏延ⅢA高教机(后又追加了两架),于1990年投入训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练机队在提高了学校飞行训练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民航飞行员培训与国际接轨。

图片

夏延IIIA高教模拟机投入教学训练

      合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1992年4月25日,中飞院处以上干部参加了一场对日后改革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的会议。会上,当边少斌院长根据与会同志的发言内容,在会场上起草的上报民航总局的,包括组建长城航空公司在内的“十二条意见”形成后,会场上响起了春潮般的掌声。

      这次会议后,中飞院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组建长城航空公司,学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前行;

      ——实施有偿培训,并向国内外公众开放飞行员培训市场;

      ——扩大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训练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改革发展给中飞院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中,除了飞行安全、训练质量和数量不断攀升外,接踵而至的还有一系列民航重大科研课题获奖,如TB-20排气总管国产化成功、“DRS-90航管雷达模拟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B-20大修成功等等……

      中飞院进入了急流勇进的新时代!

图片

TB-20型训练飞机模拟练习器投入教学

接力奋斗连创佳绩

      1995年9月,我和王世翔同志组成中飞院新一届班子。此后的一个时期,学院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同时,将现实与梦想有机结合,加强能力和规章制度建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化险为夷的奇迹:

      ——1995年12月15日,广汉分院丁援朝机组在执行训练教学时,运-7-100/3480号机因起落架故障,在咸阳机场迫降成功。中飞院给机组记集体三等功,给丁援朝记二等功;

图片

丁援朝机组

      ——1996年12月5日,广汉分院谢国权机组,在执行广汉-洛阳-太原-广汉,航线飞行教学时,因运-7-100/3469号机突然发生发动机空中单发事故,在咸阳机场迫降成功。中飞院给机组记集体三等功,给谢国权、邓歼记二等功,给杨小兵记三等功;

图片

谢国权机组

      ——1997年1月17日,中飞院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通航最高奖“航空安全金鸥杯”;

      ——1997年12月15日,洛阳分院熊良健机组,在执行洛阳-咸阳-洛阳航线训练时,因正确处置TB-8918号机的特情,中飞院给机组记集体三等功,给熊良健记二等功;

图片

熊良健机组

      ——1998年1月7日,中飞院第二次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通航最高奖“航空安全金鸥杯”;

      ——1998年3月4日,长城航空公司田春月机组,在执行宁波-晋江航班飞行时,因成功处置右发动机停车特情,中飞院给机组记集体三等功,给田春月、杨津川记二等功……

      1999年1月19日,学校第三次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通航最高奖“航空安全金鸥杯”。民航总局为表彰中飞院良好的航空安全业绩,授予“航空安全金鸥杯'三连冠’单位”荣誉称号,并给院长王世翔、副院长李书文各记一等功一次。而我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图片

1996-1998年,学院荣获全国民航通用航空最高安全奖金鸥杯“三连冠”单位荣誉称号

      在改革开放中接力奋斗,在奋斗中提高质量,是中飞院不断发展的关键。其间,中飞院又根据当时航空公司的机队配置情况,开始思考、研究一种既有助于飞行训练安全和质量提高,又能降低初教机到高教机过度难度的训练新模式。经过探索、求证,学校党委提出了“三机制训练模式”,并得到了民航总局的支持。

      2000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西门诺尔飞机落户中飞院后,中国民航飞行员培养“三机制训练模式”正式确立。

图片

1999年,民航总局正式确立学校“三机制训练模式”。2001年,首批西门诺尔飞机抵达广汉分院,标志着学校飞行训练模式由“两机制”转入“三机制”

      进入21世纪后,学校为贴近民航业的发展,更好满足航空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扩大招生数的同时,又围绕提高训练质量和培训能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对标CCAR-141部,获01号合格证;实施“4+2”飞行训练改革,即在飞行训练方面通过实行飞行4天、休息2天,人员休息飞机不停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学院自身条件,提高了飞行培训能力。

图片

2007年,飞行教学训练组织模式从“三三制”演变为“四二制”,提高了可支配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飞行训练时数,保障了更大程度的安全飞行

      此后,学校又进行了“分院+基地”的改革。这样一来,一个分院加上一个训练基地,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训练分院的培训能力。同时,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做到了可扩、可收,可进、可退,不造成办学的浪费。目前,学校的年培训飞行员能力已达2600余名,飞行时数可达30余万小时,极大满足了民航发展对飞行员需求。

图片

学校飞行训练网络图

      经过66年改革发展,学校从空军航校转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继而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发展成为中国民航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力军、主阵地,我为学校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简介

      魏正清,国家一级飞行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从事飞行教学和管理四十余年,为国内外培养民航飞行员三百余名,安全飞行两万余小时,曾先后荣获民航安全一级奖章和金质安全奖章、民航安全飞行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责编 | 郑涛 王涛

  图文 | 魏正清 李忠良 姜文 宣传部

  美编 | 卫桔宇

微信号 : 中飞院校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