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十八章德与行

 eee0000 2022-07-01 发布于辽宁

原创 南山空同 南山空同 2016-07-31 23:27

 第三十八章   德与行

本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通述:

具备“上德”的人,看上去不施恩德,正因为如此,才是它具备“上德”。“下德”处处不失德,却不具备上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之道而为,以失不德,而不失德,以其无为,而无所不为。“下德”之人虽顺应自然,然以心为规,是谓有以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不会得到众人的回应,上义之人要有所作为,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有所作为。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

所以,所有的德行都无法达到”道“的境地,当人们德行不足时,偏离了道德时,才有了仁,仁施行不足时,才推行义,偏离义之后,才开始推行礼。所以,“礼”出现时,甚至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属于道的最末。

所谓的“智者圣人“者,不过是掌握了“道”中最浮于表面的东西,当他们有心而为时,愚昧便由此开始产生。

所以,当世之人,要从接近道的本源的地方,去了解道,去实践道,而不要从最浅最末的部分去了解大道德行。不被那些华丽的言辞所蒙蔽,舍弃末端虚华亲近最本源的大道德行。

释义: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薄:不足、衰薄。

首:开始、开端。

 图引:

本文先给德加以不同层面的区别,合天道者,为上德,合地脉者,为中德,合人伦者,为下德。怎么理解的个德字,与作者的一件事有关。

传言鸿钧老祖有意收老耳或尹喜为徒,对二人多加考验。

有次三人都在,门口来了几个人,抬了一个病人,说是在田地里去除污水时,被水生动物咬伤感染,命将不久,请求救命。

他们先求老耳,老耳说,我不能救,你可以找你们当地的一个巫医,他能救你,坏处是远一点,但可能还能赶到。

当时那人求个不停,尹喜知道鸿钧老祖肯定能救好,便看着鸿钧老祖说,请尊者施善,救其性命。

鸿钧老祖说道,我不能救,望找他人。当时鸿钧老祖和老耳都见死不救,只余下了尹喜,尹喜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知道自己能救好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便准备施救。

但就在他准备施救时,那几个突然间都幻化成了影子,全都消失了,屋子里面只余下他们三人,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刚才的人,是鸿钧老祖幻化出来的。

鸿钧老祖言说到,尹喜为人,可感怜人生之多艰,救人性命,若以人命论之,其德厚于天;若以天道论,有生有灭,其德不违自然之道,当不强生,不恶死,不轻生,不重死。老耳若救人性命,定合了人性,却违了天道,你若不救人性命,定合了天道,却违了人性。

世无对错之实,却有轻重之别,老耳心中,以生生不息为重,尹喜心中,以人间性命为忧,我欲传生生不息,生长收藏之理于世人,故老耳为最,你可辅之。

这件事后,鸿钧老祖定下传法的主要对象为老耳,但尹喜可以一起学习。后来有一次,老耳与尹喜商议如沟修渠以灌概农田帮助众人的事。尹喜问道,为什么这次你主动愿意救助别人了,李耳说,救一人性命的事,你应当做,但我和智长(鸿钧老祖)不可以做,修渠建路为善千人的事,你我可以做,但鸿钧老祖不能做,大道之行,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为德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面的故事,是对本章前部分的上德与下德,加以举例。

在本章的后部分,作者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只能无限度的不断接近于道,却无法达到与道相重合,所以说,即便是上德,也是对道有偏离的,更不用说仁义礼智,这些都是道的最末端,将它们当成“道“的本身,都只会更加远离大道。因此,作者提出,应该不被仁义礼智的表面言辞所蒙蔽,而是从根本上,即从”德行“上来了解道。舍弃对仁义礼智的盲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