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个患者耳鸣,心脏放了一个支架后,耳鸣竟然改善了!今天说说“心开窍于耳”。

 风声之家 2022-07-01 发布于江苏

一个种树人 2022-06-30 21:05 发表于天津

图片

图片


前两天出院了一个患者,交班的时候,我听到这个人的主诉竟然是耳鸣,然后住到心内科,伴有心脏胸闷憋气的症状。随即我们进行了一个冠脉造影的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的狭窄,随即与家属交代病情,家属表示同意置入一枚心脏支架。患者从手术台下来后,第二天交班患者诉耳鸣症状竟然大为好转,我内心想,这不就是活脱脱的证明了中医学理论“心开窍于耳”了吗!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个理论。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这是《内经》有关心与耳窍关系的明确论述。后世医家基于这一论述,则有不同的解读。有曰“心开窍于耳”者、有曰“心寄窍与耳”者;有曰“耳为心肾共主之窍”者云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则往往只字不提心与耳窍的关系,以致淹没其理,弃舍其用。本文根据历代文献论述,结合临床体会,就心与耳窍的关系做一剖析,以彰其用。

1 心主血脉,耳为宗脉所聚,心血滋养耳窍

心主血脉,有统领全身脉络和主持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并有化血生血之能。耳虽位于头面之两侧,但周身阳经之脉,及阴、阳经之络大都上行于耳,故耳有“宗脉所聚”之称。如《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医贯·耳论》亦曰:“人身十二经络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入于耳”。由于周身脉络皆有心所主,而耳为宗脉之所聚,故心与耳通过宗脉而相互连属。

心经气血假宗脉而上注耳窍,耳窍得心血之养方能聪灵。故心血旺盛,血脉和畅,经络通利,使气血循脉上注灌耳,耳受气血之濡养,则耳肤红润光泽,听觉灵敏。

若心血不足,致耳脉不充,失于心血之濡养则见耳部皮肤干燥不荣(四物消风饮主之),甚或耳鸣耳聋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故若心脉不畅,气血瘀阻,则易致耳脉不畅,血瘀耳窍,而发生耳鸣耳聋等症(通窍活血汤主之)

血为阴之质,故除心血养耳外,心阴循经上注于耳,亦有濡养耳窍之功。若心阴亏虚,一则心阴无以上注,耳失濡养而致耳聋、眩晕;二则阴不制阳,心阳亢盛,虚火上炎,扰乱清窍,耳失静谧而见耳鸣夜甚,甚或扰乱听觉,而致听声不清;三则心肾之间水火失衡,致使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而见鸣、聋、眩晕(以上治之以天王补心丹加减)。若虚火上炎,腐蚀耳内骨肉而成脓,则见耳内流脓、久而不愈等。

2 心气通于耳,耳受之而能听

心气通于耳,历代医贤皆有论之。如《黄帝内经太素》有曰:“心气通耳”。《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亦曰:“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而养精于内也,《邪气脏腑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入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故耳之所以能听,与心气上奉的作用亦是分不开的。

如果以耳受“别气”始能为听,而“别气是心主之气”的观点而论,那么,心气在听觉的形成中则起有重要的作用。心气旺盛,耳受心气之温煦则耳之水窍不寒,听觉聪明,位觉平衡。倘若心(阳)气不足,耳失温煦,寒水泛耳,则可致鸣聋眩晕等(真武汤主之)。正如张志聪所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气虚,故耳鸣颠疾”。

此外,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之力减弱,以致血行不畅,瘀滞耳脉,而见耳膜暗红,耳内闷胀剌痛,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久而不愈等(通窍活血汤主之)。倘若心气亢盛,火热内生,致心经积热,循经上蒸,熏灼耳窍,则可致耳部红肿痒痛,或生疖长疮、流脓等(黄连解毒汤主之)。

若心火暴张,火扰清窍,尚可致暴鸣、暴聋等(牛黄清心丸主之)。正如《济生方·耳门》所曰:“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掀肿。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

3 心主神明,助听神以司听觉,助位神以持平衡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篇》亦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神明,藏神,主宰周身;耳藏听神与位神,听神主听,位神司身之平衡,故人之所以能听,全赖听神之功;人之所以动作平稳,有赖位神之司衡,然听、位神皆由心神所主,心神有滋助听神、位神发挥听声司衡之能。故心神精明清静,助于听神则听觉聪敏,听声真切而辨识语言;助于位神,则人体动作敏捷,平衡不倾,随心而行。正如《类经·五癃津液别》中所云:“心总五藏六府,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倘若思虑过度,劳伤心神,神失守舍,致听神、位神失主,则可致耳鸣耳聋,眩晕时作等(归脾汤主之)。犹如《古今医统大全·耳病门》所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祖国医学中“心主神明”的理论,在很大方面包括了现代生理学中大脑的功能。而现代生理学认为听觉、位觉的形成,除与耳本身的结构功能有关外,大脑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虽然有“脑”为奇恒之府,“元神之府”之论,但有关脑的生理病理仍分属五脏,其中特别是心,即“心主神”为“精神之所舍”等。所以,对于听觉、位觉与脑的这种联系亦多归属于心。心(包括脑)与耳, 心神(脑)与听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系, 听神的功能需赖心神(包括脑)的滋助,始能静谧聪敏,听而不乱,以辨众音。倘若心脑受病,神明失用,听神无助,则可致听而不真,辨音力弱,识语困难,甚或耳聋无闻等。

心开窍于耳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此乃《内经》通篇所直言耳开窍属脏的唯一论述。对于肾与耳窍的关系,《内经》或言“肾主耳”、“在窍为耳”,或言“肾气通于耳”,而未有“肾开窍于耳”之论,故以《内经》之论,当属“心开窍于耳”矣。

综上所述,心开窍于耳不仅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学基础,而且有一定的临床基础。而言肾开窍于耳者则有悖一般常理。悖理之一:肾居下焦,开窍于二阴是其常理,为何向上又开窍于耳者也?悖理之二:在五脏中,肺脾肝均有一个开窍,而心开窍于舌,舌又非孔窍,为何肾既开窍于二阴,又开窍于耳,独有上下两个开窍者也?因此,基于《内经》之论,结合心肾与舌、耳、二阴的关系,其主窍、开窍关系应为:肾主耳,开窍于二阴;心主舌,开窍于耳。如此,方合五脏应五官九窍之用矣。亦即《侣山堂类辨·辨九窍》所论:“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二阴(玉师曰:肾将两脏,故开窍于二阴),是五脏五阴之气,通于九窍者也”。

从历代医家文献中来看,除上述有曰心开窍于耳者外,多数医家均回避心开窍于耳这一直接关系之说,常以“心寄窍于耳”之说避之。如《儒门事亲》曰:“心窍舌,舌无窍,心与肾合而寄窍于耳,故耳与舌俱为心之外候”。《医贯·耳论》亦曰:“心亦寄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等等。此实乃中庸之论,当以纠之。



版权声明

本文自[1]王永钦.论“心开窍于耳”[J].中医药通报,2006,(04):16-18+25.。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药,如有需求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L-PeiGen)删除。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