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远志瞻仰毛主席遗容,为何不在签字簿上留下名字?原因让人泪目

 数字人生6688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毛主席逝世后,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毛远志都会和丈夫曹全夫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他们总是悄悄地来,默默地走,从未在签字簿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不明白他们两个为什么总是这么神秘。

作为毛主席的亲侄女,毛远志鲜为人知,她每年都会来看望毛主席。只是,为何在瞻仰遗容时,从不肯在签字簿上留下名字呢?

背后的原因让人泪目!

艰辛的童年

毛远志是毛泽民和妻子王淑兰的女儿,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

因为父母都投身革命,所以她从小就跟着堂哥毛岸英、堂弟毛岸青玩耍嬉戏,一点也不像个女孩子,反倒像个“假小子”。

失去父母照顾的她,甚至被杨开慧称作“野妹子”。

毛泽民1921年跟随毛主席参加革命,长年累月在外忙碌,很少有时间回家陪伴孩子。

只在毛远志年纪很小的时候回过两次家,第二次回家的时候,她只有5岁,父亲只待了3天,便匆匆离开。

后来她才知道,父亲这次回来是为秋收起义筹措军饷的,只是当时的她年纪太小,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

大革命失败后,韶山到处都是白色恐怖,毛远志和母亲因为父亲的缘故被迫离开韶山冲,四处流浪。

对人民来说,毛泽民是伟大的,他舍弃了妻子和女儿四处为革命奔走。

但对毛远志来说,他是不合格的,因为他害得母亲和自己背井离乡,担惊受怕。

1929年夏,王淑兰因叛徒出卖被敌人逮捕,6岁的毛远志也一起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

敌人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残暴行为在她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复仇的火苗也种在她的心里。

毛远志的童年注定是不幸运的,没有父亲的关爱,还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0年7月,彭德怀将军带领红军攻打长沙,王淑兰趁机带女儿逃离虎口。

两人奔波在长沙、华容、沅江等地,王淑兰带着毛远志在陆地没有屋子、水路没有船只的情况下,还是想方设法为我党传递许多情报。

这一路上,她们过着没有家、没有田地、生活无所依靠、经济无所着落的日子。

为了能顺利到达上海,她们一路上以乞讨为生,弄得狼狈不堪不说,还要随时警惕和躲避敌人的追捕。

当几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上海的时候,才知道毛泽民已经不在上海,去了中央苏区。

上海此时的情况也不太乐观,硝烟弥漫,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迹,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危,王淑兰带她返回华容。

可是她们在来上海的途中已经将盘缠用得差不多,身上没剩下多少钱财。

迫于无奈,王淑兰只能将毛远志送到有钱人家当童工。

一个只有8、9岁大的女孩子,能有什么力气?做了一段时间后,雇主便将她解雇,连童工都没得做。

王淑兰在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要养育自己和孩子,谈何容易?她只能忍痛把毛远志送去当童养媳。

人还没有灶台高,就要每天起早贪黑喂猪、做饭、洗衣、砍柴、倒尿盆。

虽然名义上是童养媳,过的却是连下人都不如的生活,每天被人打骂不说,还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温暖的家,能有一口热饭吃,不用遭别人的凌辱和白眼。

童年的苦难和煎熬,磨砺了她的意志,也造就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对妻子和女儿的遭遇,毛泽民既心痛又无奈,在1937年的秋季,一直杳无音信的他在延安现身。

他给武汉办事处的人寄去一封信,希望他们能找到毛远志,把她从地主的手里解放出来,送到延安。

年底,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同志终于联系上王淑兰母女,将毛泽民的意思转告给她。

王淑兰亲自护送毛远志和章淼洪(毛远志表姐)到长沙,确认她和组织上的人接头后才回到华容。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同志将她安全护送到延安。

从小毛远志对父亲就没什么印象,经常想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见面后两人会说些什么。

但是造化弄人,她们还未到达延安,毛泽民就再一次接到命令到新疆发展经济。

毛泽民以为自己还有大把时间和女儿团聚,可是谁能想到他这一去,竟有去无回。

当毛主席听闻家里人要到延安,当晚就把两人接来,为她们接风洗尘。

虽然经常听母亲说起伯父毛主席的事情,但这是第一次见,毛远志不由得有些害怕。

毛主席极看重亲情,看着小侄女害怕的样子,拿着桌上的糕点递给她吃。

看着毛主席慈祥的笑容,她才壮着胆子大口大口吃起来,除了父母,还从没有人对她这么好。

毛主席问她在延安有没有什么打算,毛远志坚定告诉他:“自己想要和父母一样,干革命。”

毛主席很欣赏她的志气和抱负,但还是对她进行简单测试。

毛远志从小就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对毛主席拿出的这几个字,一个都不认识。

毛主席见状说道:“你应该先补习基础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化后,再到抗大或者其他学校学习,做事要一步一步来。”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毛远志到延安的小学读书。

来延安前,王淑兰再三叮嘱她:“你伯父是做大事的人,心里牵挂的是劳苦大众。

你到达延安后,尽量不要去打扰他,小孩子要学会依靠自己,凡事记得勤奋些。”

她始终谨记母亲的叮嘱,毛主席不找她,她就忍着不去打扰主席。

经受过生活摧残的她,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将小学五年级的课程都学习完毕。

在学习期间,她听从毛主席的教导,加入先锋队,随后被分配到军委二局做机要秘书。

毛远志将延安当作第二故乡,在这里她获得了自由,看到未来和希望。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毛远志被选为预备党员,一直到18岁那年才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毛主席听说后,幽默地说:“你这个党员好辛苦啊!”

他拿出一叠纸张和两支铅笔作为奖品,赠送给毛远志,鼓励她再接再厉。

美好的爱情

在延安,毛远志遇到人生的另一半曹全夫。

曹全夫到达延安是在1938年4月,几乎和毛远志同一时间,只不过两人一直没有来往。

真正相识是在三年后,两人因为养病的契机在医院相遇。

曹全夫由于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身患多种疾病,不得不在延安医院接受治疗。

毛远志也因为头疼在延安医院接受治疗,两人住的窑洞病房是相邻的。

一开始,两位“病友”只是觉得既然有缘,便聊上几句,谁知道越聊越投机。

两人都是1938年到延安的,也都在抗大学习,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

曹全夫为人忠厚,读过的书比毛远志多得多,他聊起天来侃侃而谈的样子吸引了毛远志。

他在延安这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病号里是凤毛麟角,毛远志一有时间就去串门请教。

曹全夫讲解起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来,远比抗大那些教书先生更深入浅出,听得她兴致勃勃。

除了这些,曹全夫还给毛远志讲解辩证法,教她打太极拳,教导过程中非常有耐心。

对毛远志来说,曹全夫是除父亲外,第一个对她如此有耐心,又博学多闻的异性。

在频繁的交往中,文武双全的曹全夫赢得毛远志的芳心。

两人陷入爱河后,毛远志最想要得到父亲毛泽民和伯父毛主席的祝福。

不过她来延安已经7年之久,抗日战争都已胜利,为什么父亲却一直在新疆不回来?

她有些为父亲担忧,想起曾经听到过的那些有关父亲的传闻。

曾经有不少人都传她的父亲毛泽民牺牲在新疆,可是她不愿意相信这些。

她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心中的那份期待,父亲总有一天会回到延安与她相聚。

到时候自己再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与父亲分享自己的幸福。

等来噩耗

1945年10月11日,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从重庆回到延安,一直担心父亲的毛远志再也等不下去了。

她和曹全夫、余建新三人到枣园看望毛主席,一来是和伯父毛主席介绍自己的另一半,二来是询问毛主席自己父亲的事情。

这还是曹全夫第一次见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毛远志有了恋爱对象后,也替她开心。

他还特意吩咐炊事员做一大碗扣肉给他们解馋,几人围着小饭桌边吃边谈。

在吃饭的畅聊中,余建新想到战友毛泽民许久没有消息,拿出照片询问:“主席,你知道他现在人在哪里吗?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我很想念他。”

原本笑意满满的毛主席在看到这张照片后,眉头紧蹙,嘴角也向后抽动几下,最后长长叹了一口气。

他调整自己的心情后,用一种沉痛压抑的心情告诉他们:“他在新疆牺牲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小饭桌上的欢声笑语也戛然而止,欢乐的气氛被忧伤代替。

刚刚还有说有笑的她瞬间被这个消息惊得许久不敢相信,她死死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这么多年,她一直等待父亲平安归来,心里埋藏许多话想要和父亲倾诉。

只是她想不到,父亲竟然牺牲在新疆,再也回不来了。

毛主席也没什么心情吃饭,他第一个从饭桌旁站起来,转身走进窑洞。

随着他的离开,毛远志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用双手捂着脸,跑到外面放声痛哭。

父亲虽然倒下,但是女儿站了起来。

毛远志哭完后,擦干眼泪,走到毛主席办公的窑洞,坚定告诉毛主席:“伯父,您放心,我能够挺得住,我会坚强起来的。”

毛主席看着她坚定的眼神,点点头,眼神里都是关爱和欣慰。

几天后,毛远志和曹全夫再次来看望毛主席,想通过毛主席走个“后门”。

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进军东北,曹全夫和毛远志也都纷纷报名,但曹全夫是太行山八路总部的人,需要毛主席帮忙下个派遣令。

毛主席对这样的事情喜闻乐见,叮嘱他们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搞特殊。

毛远志他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一定会依靠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也希望毛主席能同意两人结婚。

毛主席对毛远志的关心,远远超出自己子女,他很快回复信件,并且送上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和新婚礼物。

不过因为保密的缘故,这封信被折成两份,后来竟然成为一封残缺不全的信件,有些可惜。

1945年10月底,毛远志和曹全夫告别革命圣地延安,加入到前往东北的队伍中。

在张家口地界,两人接到命令,不要前往东北,在当地活动。

毛主席听说两人的情况后,给他们寄去一张合影,照片中间是毛主席,毛岸英则在一侧。

虽然只有一张合影,但是能传递的信息很多,毛远志知道岸英哥哥已经到了延安。

毛岸英也给他们寄去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嘱咐他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受伯父委托,为李讷操办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不耽误毛主席工作,毛远志和曹全夫始终谨记母亲嘱咐,尽量不去找毛主席。

虽然是毛主席的亲人,但是他们行事低调,对别人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份,他们的朋友和同事,都不清楚他们与毛主席的关系。

两人在工作之余,主动承担许多毛家的事情,但总是默默付出。

上世纪70年代,曹全夫担任“五七”干校校长,毛主席为了锻炼李讷,也将她送到江西锻炼。

李讷受毛主席的影响,立志要找一个工农子弟结为人生伴侣,她对对象是宁缺毋滥。

以至于都30岁的年纪,还是孑然一身。

作为姐姐、姐夫,毛远志和曹全夫都很着急,尤其是曹全夫给她介绍好几个对象,可是李讷都不满意。

她最后选择工农家庭出身的服务员小徐作为结婚对象,毛主席听说后,委托曹全夫夫妇为李讷操办婚礼。

夫妻俩买了许多水果,又准备茶水和糖果,提前吩咐食堂准备两桌便饭,请干校的几位领导和连队的同志一起出席这场简单而不失热闹的婚礼。

虽然毛主席不能亲临现场,但是在食堂的正面墙上高高挂着毛主席的像。

由曹全夫简单致辞后,新婚夫妻对着毛主席的像三鞠躬,婚礼仪式算是结束。

隐姓埋名

毛远志在建国后先后在江西省妇联、中南军区司令部工作,一直到1954年才调回北京和家人团聚。

1971年后,她的身体状况出现一些问题,可她依然坚持到江西干校工作,拖着病弱之躯坚持生产劳动。

当别人询问她的姓名时,她告诉对方称呼她为“阮志”即可。

在外面,她从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身份,就连在孩子面前也很少说起毛家的事情,担心他们会因为有毛主席这样的亲戚而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毛主席去世后,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毛远志和曹全夫都会来到纪念堂瞻仰遗容。

自从退休后,毛远志一直致力于编写父亲毛泽民和母亲王淑兰的传记。

虽然她只在1925年和1927年见过父亲两次,而且那个时候她年纪很小,几乎不记事,但是对父亲的思念却无时无刻。

退休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处搜集和整理有关父亲的事情和文献资料。

在那个年代,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可以记录的仪器,一切都依靠双手记载。

她将收集到的资料都一页一页抄录下来,按照时间和事件整理在一起。

为了走近父亲的生活,她到韶山、长沙、安源、瑞金等父亲曾经留下战斗足迹的地方了解历史。

从最初追寻毛泽民的足迹到后来执着追寻革命精神,她一次又一次感受先辈的家国情怀。

经过她的不断努力,最终整理出将近30个卷宗,看着这些资料,她欣慰地笑了。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病情再次恶化,由于身体的长期损耗,使她不得不停下。

毛远志一直希望能够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完成书稿,她拼命付出,只可惜没等到那一天。

1990年7月6日,毛远志因身患癌症不幸去世,4年后,《毛泽民传》终于出版。

为了继续国内外的红色追踪,毛远志的孩子先后出版专题片和彩色画册,人物传记,算是对母亲有个交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