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春野菜指南

 五次方物语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春天来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花没开之前,可以先找点儿吃的……

吃嘛好?嘛好吃?当然首推荠菜。荠菜,正名“荠”,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十字花科荠属。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不能等到开花,开花就老了。

荠菜富含叶醇,具特殊的天然绿叶清香,实为早春之至味。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更说明它自先秦以来即为我国人民所偏爱。上图是荠菜的正统形象,基生叶呈莲座状,叶子为大头羽裂。但叶子形状会有变化,比如下图中,两棵荠菜比邻而居,后面那一棵就不太裂。

坦率地说,除了荠菜,“余子皆碌碌,谁堪共持”。在诸多野菜中,荠菜也算是最安全的,基本没毛病。其所在的十字花科本是蔬菜大户,菜市场一多半都是它们家,野生种也是可食居多。比如下面这种类似荠菜的——

此系北美独行菜(或同属),学名Lepidium virginicum L.,十字花科独行菜属。因基生叶也有“羽状分裂或大头羽裂”之性状(裂片形态不同),与荠菜类似,估计会有人把它当成荠菜采食。其实采错了也不打紧,这玩意儿虽然味道辛辣,但还是可以吃的。

长大的北美独行菜,就变成上图中这样,和小时候真是判若两菜。顺便一提,有一种灰常著名的洋“药材”和它是同属至亲。

这堆黑不溜秋的瘪三儿就是红极一时的保健品“玛卡”,中科院刘冰命名为“印加萝卜”,学名Lepidium meyenii Walp,也是独行菜属。其功效不必介绍,图中写的清楚,我只补充一点:在原产地,它的主要用途是喂羊驼……

还有菊科的野菜,也有早春三月就冒头的,比如苦菜。苦菜一词涵盖数种,比如前文提到的“荼”即今之苦苣菜,有时也被称为“苦菜”。但我认为,最正宗的苦菜应属中华小苦荬,学名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菊科小苦荬属。

本种的叶子变化多端,有的全缘,有的浅裂,有的龇牙咧嘴,具尖锐不规则侧裂片。一般来说,叶子没那么绿,会有一些偏蓝色的感觉。最经典的吃法就是连根拔起,洗净蘸酱生啖之----所谓“自讨苦吃”,大致如此。

开白花的中华小苦荬,摄于我家乡的汽车站。为啥要强调地点呢?与思乡无关。只是因为我老家的苦菜基本以白色花为主,不知咋回事到了青岛就全都变黄了……

这是蒲公英,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属。它的叶子“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裂片比较规则,绝不会像中华小苦荬那样花样百出,一对比即知风格完全不同。

常见的蒲公英,其实还有一种叫做白缘蒲公英,学名Taraxacum platypecidum Diels。外观大体上与普通的蒲公英相近,区别在于花序背后的苞片,“外层总苞片宽卵形,中央有暗绿色宽带,边缘为宽白色膜质”,故名。

上图右侧,是一堆蒲公英,某同学当成苦菜带回家的。虽然不是苦菜吧,但苦味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有所过之。据说开水汆烫,反复漂洗,可以降低苦味儿。但吃这一口费这么大劲是何苦呢,前人们得饿成啥样才能发现这些东西是可以吃的?萝卜缨子也比这个强!

还有这个,茵陈蒿或猪毛蒿,俗称“白蒿”,菊科蒿属。到底是什么蒿,我赶脚不必深究。菊科本就是大坑,蒿属更是坑中之战斗坑,幼苗时期很难区别。

这些到底是艾还是野艾蒿,我也说不清

不止茵陈蒿和猪毛蒿,野艾蒿、艾蒿以及黄花蒿(屠呦呦教授的幸运草!)的幼苗都可以吃,此时气味较淡,人尚可忍受。而蒿属植物的成株具强烈刺激性香味(也有人非说是臭味),连牲口都避而远之。

还有石竹科的“面条菜”,嫩茎叶可食用。其正名为麦瓶草,学名Silene conoidea L.,石竹科麦瓶草属。《植物名实图考》中称之为“净瓶”,而有些地方则亲切地呼为“米瓦罐”,这些名字显然都是有原因的。

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花萼圆锥形,长20-30毫米,直径3-4.5毫米,绿色,基部脐形,果期膨大”,注意,这个“净瓶”可不是果实,而是“宿萼”,果实被包裹在其中。

这就是所谓“果期膨大”了,净瓶直接换瓦罐,好比魔鬼身材的俄罗斯美女最终成了虎背熊腰的俄罗斯大妈。

除了上面这些,能吃的还有很多,但除荠菜外,吃法无非是面粉蒸、焯水凉拌等,“技止此耳”,也没多大劲。野菜未经人工选育,安全性低,本砖家不建议多吃。偶尔尝尝鲜,能显示出吃腻了山珍海味的高冷范儿即可,别太当回事儿。

p.s. 注意听篇首歌,里面有这么一句: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同志们,吃野菜是那过去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