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浏河,新浏河

 苏迷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06月20日 B04版

  陆耀明

  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工棚里,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临时砌就的土灶上忙着炒菜,灶脚边的稻草堆里突然传出几声婴儿清亮的哭声。老人急忙朝着工棚外喊道:“五妹,囡醒了”。听见喊声,那个叫“五妹”的年轻女子放下手中活计,将湿漉漉的双手在自己围裙上擦了擦,就向稻草堆走去。不一会,哭声停止了,孩子开始吮吸她的乳汁。

  这是1958年冬季太仓浏河塘拓浚工程工地上的一幕。炒菜的老人是我祖父,五妹是我妈妈,襁褓中的婴儿便是我。

  那时,流经太仓的浏河塘“九曲十八弯”,她上承太湖,下注长江,是太湖流域一条重要的行洪通道。由于河道长年淤积,既影响汛期的行洪,还导致流域内的农田频繁受涝。我家住在太仓城东的西塘村,当时流传着“东白塘、西白塘,雨落水汪汪,十年九年荒”的民谣。

  为了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在1958年冬季将浏河塘“曲”改“直”,并在其尾闾新建一座大型节制闸。那时候没有大型的施工机械,如此浩大的土方工程全部靠人拉肩挑的“人海战术”来完成。那时,我出生才两个多月,父亲是乡水利工程员,早就参加了河道的测量工作,按常理我妈是不用去挑河工地的,但是村里的妇女队长为了完成动员任务,一天几次登门来做工作。无奈之下,我妈将我两个姐姐托付给我祖母照看,自己则卷起铺盖,抱起我走上了开河工地。为照顾我妈的特殊情况,民工营营部领导安排她在工地食堂做饭。当我妈在忙活的时候,就把我安顿在稻草堆里睡觉。

  后来,人们习惯把那年新开的浏河塘称为新浏河,把以前的称作老浏河。1975年苏州专区再次组织“大会战”,对新浏河全线进行拓宽和加深,以提高泄洪流量和等级。那年我正好高中毕业,十七岁的我被编入了民工连参加了那次“大会战”。我们的任务是在新浏河支流十八港口修筑拦水坝。我们每天从清晨开始挖泥挑土,一直干到天黑,中午有一个小时吃饭时间。晚上当我躺到老乡家客厅里用稻草垫就的地铺上时,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似的酸痛。第二天,当挑土的扁担再次压上肩头时,头天磨破的肩膀上刚结的痂,经扁担一压,疼痛钻心,鲜血直流。见我那痛苦的模样,民工老倪扔给我一条干毛巾,教我垫在肩膀上作缓冲。在此后的几年里,我每年都要参加县、公社两级的兴修水利工程,太仓的钱泾塘、石头塘、盐铁塘、半泾河等,都曾挥洒过我的青春和汗水。

  作为两次参加浏河塘疏浚工程的我,如今也已年过花甲。新浏河太仓城区段两岸现已辟成了滨湖公园,常年有绿、四季有花,一到晚上更是灯光璀璨、流光溢彩。我静静地站在河岸边,眺望着流淌的浏河水,既感慨着岁月的无情,更遥想着当年那些参加挑河的民工们,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都已作古,但他们为兴修水利、接续奋斗的精神应该永存!

  一想到这些,我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