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是人们对信奉藏传佛教的有大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世者的俗称,蒙语称为 “呼毕勒罕”(意思就是转世者或者“化身)。藏传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由于明朝永乐皇帝于1407年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所以“活佛”就成了人们对这些藏传佛教高僧的俗称,而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本文所说的这位“活佛”叫赞阳·舍灵,由于俗家姓温,所以人们称其为温大喇嘛。他9岁在康平县唐僧庙修行,19岁时去西藏学习,在西藏学经10年后回到他的驻锡地——千佛山慧泉寺(阿古庙的前身),后因庙上房产和土地纠纷又回到唐僧庙,直到1942年于唐僧庙圆寂。自1918年开始至九一八事变,温大喇嘛携徒弟一直与千佛山下包氏一族打官司,从宾图王府打到康平县,最后打到奉天省,因此在辽宁省档案馆留下了JC10-12649和JC10-1037号档案共2卷46份。依据这46份档案及相关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晚清以来寺庙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 状元喇嘛 伪满洲国成立前的康平有一座小有名气的佛教名山——千佛山。一百多年前,千佛山出了一位经学造诣非常高的喇嘛,时人称之为“状元喇嘛”,他就是赞阳·舍灵(意为文殊·长寿)。康平县设立县治前,千佛山位于科尔沁左翼前旗界内;1881年康平建县后,这里就成了康平县与科左前旗共管之地。赞阳·舍灵老家位于现今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王陵守陵户。赞阳·舍灵的父亲温有亮是守陵的“衙木达”(当时管理陵寝的官职名,相当于佐领,主要负责陵寝的祭祀、保护全山树木等事宜),家境在当地一时无二。1865年8月初,科左前旗境内慧泉寺的喇嘛端珠巴圆寂,恰逢此时,温有亮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起名温丐池。几年后,温丐池被慧泉寺确定为端珠巴的呼毕勒罕,也就是俗称的“转世灵童”,并起了一个藏语名字:赞阳·舍灵。 与寿宁寺打了多年官司的端珠巴的本家侄子包俊卿的一份呈文,对此事记述如下(JC10-1037卷档案):迨其圆寂,循例问神定向,得悉其呼毕勒罕系生达旗文姓(即“温”姓)之家。 同一卷档案,赞阳·舍灵于1927年写给奉天省长公署的呈文,对此事有如下记载:迨至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本庙副达喇嘛多伦巴端倪及大喇嘛麻呢加卜追认达喇嘛端珠巴转世呼毕勒罕。于十三年(1874)由宾旗印务处请文两次,转达旗印务处许可,请呼毕勒罕赞阳·舍灵上庙,此谓法座达喇嘛也 。 这两份档案都明确说明了赞阳·舍灵是根据藏传佛教仪轨确定的端珠巴的呼毕勒罕,而且得到了当时的行政当局确认。赞阳·舍灵在家中生活了九年,9岁时,被慧泉寺接到了寺里“坐床”,开始了正式的喇嘛生涯。由于当时的慧泉寺规模较小,喇嘛经学水平较低,不久,赞阳·舍灵就被送到了慧泉寺东部30公里左右的唐僧庙学习。唐僧庙——也叫万寿寺,清代东蒙古地区一座很有名气的喇嘛寺院。据张少青先生考证,此庙为后旗博王的家庙;而原鲁迅美术学院研究员、辽宁省著名研究东蒙喇嘛教史的专家李勤璞先生考证,此庙原系昌图金宝善的家庙。此两说皆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根据,殊难断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庙与博王府和金宝善家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昌图金家与后旗博王家族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光五年,后旗索王病逝。由于索王无子,所以,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时任科左后旗管旗章京的金宝善对僧格林沁接续王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僧格林沁接续王位,特别是被赐“博多勒嘎台”号后,金家的地位在后旗一时无二,用当时的话讲,是最“打腰”的,而赞阳·舍灵在唐僧庙的师父金喇嘛就是昌图金宝善的后人。赞阳·舍灵到唐僧庙后,受到了良好的佛学教育,一个特殊的机缘,19岁时,在师父金喇嘛的推荐下,赞阳·舍灵来到了西藏的萨迦寺。西藏十年学经的记载在档案中反映较少,赞阳·舍灵1920年7月14日所写的一篇呈文里,仅有几句简单的描述(JC10-12469卷档案):僧童年出家即赴西藏学经,参谒佛祖,十有余载,以后归回原籍,热心佛教,创办佛教统一会,两次维持佛教(下略 对于此事,赞阳·舍灵的亲侄子,原法库县政协副主席温丽和老先生在其记述的文章中也写到:对他在西藏的学经师父以及具体活动的有关资料无一保存下来,又无法查对。只知道他曾在萨迦寺学习过佛经……到扎什伦布寺学习,考取了拉然巴格西(俗称状元喇嘛),得九世班禅接见。 两份资料虽然记载较少,但提供了几个重要信息,一是赞阳·舍灵在西藏学习的地点是出过元帝师巴思巴的萨迦派祖寺——萨迦寺,并且学习了“十有余载”;二是在面向全藏的最大的喇嘛等级考试—扎什伦布寺大考中,考取了最高等级的“拉然巴格西”(藏语“多伦巴”的蒙语音译,格鲁派喇嘛的一种学位),并且考取了全藏第一名,得到了九世班禅曲吉尼玛的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