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真人养脏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真人养脏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人参3克(研粉,焗) 当归3克 白术3克 煨肉豆蔻2.5克 肉桂4克(粉,焗) 炙甘草4克 白芍8克 木香7克 诃子肉4.5克 罂粟壳14克(蜜炙) 加减; 1.若脾肾虚寒较甚,下利完谷不化,洞泄无度,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宜加附子、干姜以温肾暖脾; 2.脱肛坠下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陷。 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痢疾后综 合征、糖尿病顽固性腹泻等,日久不愈,属脾肾虚寒者。 1.泄泻 2。小儿秋季泻 3。肠结核 [功用] 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主治] 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 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本方为脾肾虚寒,久泻久痢者设。以泻痢滑脱不禁,腹痛,食少, 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证治要点。 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绍兴续添方) !异名] 养脏汤(《仁斋直指d~JI,方论》卷4)、真人养脏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吉林方)、养脏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组成] 人参 当归去芦 白术焙各六钱(18g)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15g) 肉桂 去粗皮 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2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36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08g) [用法] 上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 [主治] 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 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病机分析] 《景岳全书》卷24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 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 痢作矣。”泻痢初起邪实多热,而久泻久痢则损脾及肾,属虚属寒。因病久脾虚中寒, 化源不足,不能下充于肾,致肾阳亦虚;且肾阳为阳气之根,泄久迁延,必伤肾阳,终 成脾肾虚寒之证。肾司开阖,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今脾肾虚寒,关门不固,故泻痢 无度,滑脱不禁;脾虚中气不足,故脱肛坠下;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脾肾阳虚,阴 寒凝聚,故脐腹疼痛;舌淡苔白,脉迟细,皆为虚寒之证。 [配伍意义] 本方为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而设,证属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根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寒者温之”,以及《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 之”的治疗原则,以涩肠固脱,温中补虚立法。泻痢滑脱不禁,精微外泄,脏气已虚, 当“滑者涩之”,急则治标。方中罂粟壳善固涩收敛,《本草求真》卷2称其“功专敛肺 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脱肛、久嗽气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故重用其涩肠固脱 为君药。诃子,苦酸温涩,“止肠游久泄、赤白痢”(《四声本草》);肉豆蔻辛温而涩,“暖 脾胃,固大肠”(《本草纲目》卷14),“调中下气止泻痢”(《日华子本草》),二药涩肠固 脱,温脾止泻,均为臣药。脾肾虚寒宜温宜补。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补气 要药,可“补五脏,安精神”(《神农本草经》卷上);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脾脏 补气第一要药”(《本草求真》卷1);肉桂温中补阳,益火消阴,散寒止痛,“疗一切里虚 阴寒沉痼之病”(《本草述钩元》卷22),三药均为味甘温热之品,可温补脾肾阳气,而 以健脾补中为主,使脾气健运,固摄有司,泻痢得愈。泻痢日久,必致阴血亏虚,当调 补阴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 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景岳全书》卷48);白芍,“补血,泻肝,益 脾,敛阴……治血虚之腹痛”(《本草备要》卷1),二药同用,一行一敛,补血和阴。脾 虚运化乏力,易因虚成滞;且大量的固涩温补之品,易致气机壅滞。故用木香醒脾理 气,使诸补涩之品不致壅滞气机,《本草纲目》卷14云:“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 诸气”,与温补脾胃药同用,可促进脾胃运化;与涩肠固脱药同用,可使涩而不滞。上 述六药均为佐药。甘草益气健脾,缓急止痛,“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药品化义》 卷5),且合参、术补中益气,合芍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作为使药。上述诸药合用, 涩肠止泻,温中补虚,脾肾并治,标本兼顾,“于久病正虚者尤宜”(《医方论》卷4)。 本方的配伍特点:固涩与温补、辛散配伍,固涩而不壅滞,温补而不碍脾胃,重在 涩肠止泻。 据传本方为唐代纯阳真人所授,可固涩滑泄,以葆养脏气,且剂型为汤剂,故称“真人养脏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脾肾虚寒,久泻久痢者设。以泻痢滑脱不禁,腹痛,食少, 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称:“如脏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炮附子三、四片煎服。”病在 脏腑,夜间滑泄,久不能愈者,当责之肾命火衰,故加炮附子益命火而暖脾土。若脾肾 虚寒较甚,下利完谷不化,洞泄无度,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宜加附子、干姜以温肾暖 脾;脱肛坠下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陷。 3.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痢疾后综 合征、糖尿病顽固性腹泻等,日久不愈,属脾肾虚寒者。 [使用注意] 1.泻痢或泄泻初起,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 2.慢性菌痢而仍有脓血便者,慎用本方。 . 3.服用本方期间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之物。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绍兴续添方,名纯阳真人 养脏汤,“治大人小儿肠胃虚弱,冷热不调,脏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 脑,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日夜无度,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全不思食,及治脱肛坠 下,酒毒便血,诸药不效者,并皆治之”。《仁斋直指方论》卷13称之为真人养脏汤, 并为后世所沿用。 . . 由于本方对于肠胃虚弱,脏腑受寒,导致泻痢日夜无度等证,服诸药不效者,确有 良效,故历代医家常用不衰,并针对所治证候的标本缓急,灵活地加以化裁,其衍化方 大致有以下三类:①突出祛邪治标。以本方去肉桂、白术,加茯苓、陈皮等,用于中焦 虚寒,泻痢肠滑。如《是斋百一选方》卷6之真人养脏汤,以本方去白术、肉桂、甘 草,加白茯苓、楝草、乌梅肉、酸石榴皮、陈皮、赤芍药、黄连、厚朴、干姜、阿胶、 地榆;《仁斋直指方论》卷工3之固肠散,以本方去人参、当归、白术、肉桂、白芍、诃 子,加陈皮、炮姜。②突出温补培本。以本方加姜、附等温补脾肾之品,用于本方证之 脾肾虚寒较甚者。如《寿世保元》卷3之八柱散,以本方去当归、肉桂、甘草、白芍、 木香,加炒干姜、煨附子、生姜、乌梅、灯心;《证治准绳.幼科》卷7之养脏汤,以本 方去当归,加生姜、大枣。③突出理气调中,用于本方证兼有气滞者。如《三因极一病 证方论》卷12之固肠丸,以本方去白术、肉豆蔻、、肉桂,加枳壳、橘红、炮姜;《证治 准绳.女科》卷3之水煮木香丸,以本方去人参、白术、肉豆蔻、肉桂、白芍,加青皮。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将本方改为散剂,名为真人养脏散、养脏散。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君药 本方温补固涩同用,何者为主,何药为君,诸家有不同看法。 《医方发挥》、Ch-剂学》(统编教材4版)等以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为君药,《方剂学》 (统编教材5版)以罂粟壳、肉桂为君药,《方剂学》(统编教材6版)以罂粟壳为君药。 治疗泻痢日久,积滞已去,关门不固,必以固涩为主,方能止其滑脱,补益则难取速 效,所以多数方书将本方载人收敛固涩剂中。本方集罂粟壳、诃子、肉豆蔻等诸多敛涩 之品,其中尤以罂粟壳用量为重,当为君药,诃子、肉豆蔻为臣药,三药固涩滑脱,急 则治标;而人参、白术、肉桂、当归等温补养血之品则为佐药,如此配伍,似与“君 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制方法度相近。 2.关于本方主治之脱肛 脱肛,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主治的脱肛为“下痢日久: 赤白已尽,虚寒脱肛”(《医方考》卷2),是由于久泻不止,脾肾虚寒,脏器不固而致。 若纯系气虚下陷,导致脱肛下坠;或津亏燥结,排便努挣乏力,导致脱肛,均非本方所宜。 . 、’ . 。3。关于本方方名 本方主治脏腑虚寒,滑泄难止。因脏气大伤,亟待葆脏之安和, 养脏之精源,故云“养脏”。据传,本方为唐代纯阳真人吕洞宾所授,故方名冠以“纯阳真人养脏汤”Llj。 [方论选录] , 工。吴昆:“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甘可以补虚,故用人参、 白术、甘草;温可以养脏,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敛,故用芍药;涩可以固 脱,故用粟壳、诃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虚寒气弱之脱肛耳。若大便燥结,努力脱肛 者,则属热而非寒矣,此方不中与也,与之则病益甚。”(《医方考》卷2) 、2.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脱肛由于虚寒,故用参、术、甘草以补其虚,肉桂、 肉蔻以祛其寒,木香温以调气,当归润以和血,芍药酸以收敛,诃子、罂壳则涩以止脱 也(此虚寒脱肛之剂,宜大补元气。或加芎、归调血及升、柴以升提之。)”(《医方集 解.收涩之剂》) 3.汪绂:“气者阳也,有阳之生而后有阴之敛,无气则肺何所敛?气虚则肺寒矣。 凡物之不坠,大气举之,若泻痢邪尽而气亦随以衰,肺不上举,故形下脱(此寒而脱肛 也)。是宜益气以实其肺,以举其脱,而不徒事收敛(肉桂以生阳,而参、术、甘草、 木香皆能益气行气以输之肺),然要以肺之能敛为主,上敛则下举(故必以罂粟壳、诃 子、芍药为之主),是此方之治也。”(《医林纂要探源》卷4) 4.徐大椿:“泻久虚滑,肛门时脱,此少火不能熏蒸脾土,故脐腹疼痛滑泄不禁焉。 人参补气扶脾元,白术健脾壮中土,肉果固胃涩肠,肉桂温营补火,白芍敛阴和血脉, 木香调气厚肠胃,诃子涩肠止虚滑,粟壳涩肠止泻利,炙草缓中益脾胃也。虚寒加附子 以补火生土,炮姜以暖胃守中3血虚加明胶珠以养血滋营;脱肛加乌梅、五味子以收敛 虚脱。水煎温服,使气阳内充,则火土合德而输纳有权,安有利久滑脱,脐腹疼痛之患 乎?此补虚涩脱之剂,为痢久腹痛滑脱之专方。”(《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7) 5.陈念祖:“此汇药治病,市医得意之方,修园独以为否。然用木香之多,则涩而 不郁,亦是见解超处。”(《时方歌括》卷下) 6.费伯雄:“此盖亦涩中寓温之法,加入补气补血之药,于久病正虚者尤宜。”(《医方论》卷4) 7。张秉成:“治泻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等证。夫脱肛一证,皆大肠之病, 寒热虚实皆可致之。虚而挟热者,如前之河间诃子散;虚而有寒者,即用此方。然脱肛 虽属大肠,推其至此之由,皆多因脾虚而致,故以人参、白术、甘草大补其脾。但泻痢 日久,赤白虽无,其气分与血分,不无虚而留滞,故以木香理气,归、芍和血,肉桂温 其下而散其寒,肉蔻、粟壳、诃子三味,皆可固肠止脱,而为收涩之剂耳。”(《成方便读》卷4) 8.冉先德:“本方温补脾肾,涩肠固脱,为虚寒久痢而设。泻痢日久,积滞虽去, 往往损脾及肾,脾肾虚寒,肠失固摄,则滑脱不禁。治宜温补脾肾,涩肠固脱。方中党 参、白术、甘草为君,补益脾气,升阳止泻;肉豆蔻、肉桂为臣,温肾启下,涩肠止 泻;当归、芍药和营止痛;诃子、粟壳止涩固脱,皆为佐药;木香为使,调气舒脾,虽 补涩人不致气滞。合而用之,温补脾肾,养已伤之脏气,故名之曰:,真人养脏汤。”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 注家以为,本方治疗泻痢日久,赤白已尽,积滞已去,及脱肛等证,证属 虚寒,因泻痢日久,“往往损脾及肾,脾肾虚寒,肠失固摄,则滑脱不禁”(《历代名医良 方注释》),故选用甘温酸涩之品,以温补固脱。吴氏、汪昂、徐氏和冉氏均强调方中人 参、白术等的温补作用,而费氏认为本方为“涩中寓温之法”;查方中用罂粟壳达三两 六钱,且诸酸涩收敛之品占全方用量一半以上,故应以费氏所论为是。徐氏言:“此补虚 涩脱之剂,为痢久腹痛滑脱之专方”,切中肯綮。唯陈氏以此方为否,但对方中佐木香 调气,使涩而不滞情有独钟,亦可谓“见解超处”。张氏指出脱肛有虚热、虚寒之不同, 治方各异;吴昆告诫:“若大便燥结,努力脱肛者,则属热而非寒矣,此方不中与也,与 之则病亦甚”,临床可资参照。脱肛坠下之证,皆大肠之病,张氏、徐氏认为“多由脾 虚所致”,汪绂责之“肺不上举”,尽管看法不同,但均可用参、术、甘草以补气,可谓 殊途同归。徐氏提出的加减用药,临床可资参照。 [验案举例] 1.泄泻 《福建中医药》(1964,4:20):某男,2岁,日夜清泻十数次,小便短少, El渴引饮已3天。精神疲乏,面黄肌瘦,指纹黑紫,舌苔灰润,口唇赭色。治以扶脾温 脏,稍佐分利小便之品。方用真人养脏汤减罂粟壳,加茯苓、车前子、藿香叶,二剂而愈。 2。小儿秋季泻 《福建中医药》(1994,5:18):某男,1岁半,腹泻蛋花样便,每 日10余次,量多,口渴欲饮,饮人则吐,形瘦畏寒,精神委靡,寐后露睛,前囟、眼 窝凹陷。予真人养脏汤去人参,肉桂改为桂枝,每日1剂,4天痊愈。 3。肠结核 《四川中医》(1991,2:23):某男,34岁,1988年9月13日诊。患者 腹部隐约作痛,每欲大便,自觉肛门坠胀不适,便秘、稀溏混杂达5年之久。曾服补益 脾胃、养阴止泻等药数剂乏效。后经某市医院诊为肠结核,予抗结核药治疗1年余,病 症不减。症见形体消瘦,精神委靡,腰腹酸冷,大便不爽,泄下稀便,少腹硬而拒按, 按则欲排便,舌苔白,脉沉细。拟真人养脏汤加减:人参、甘草、附片、白术、肉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