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炎蛋白尿

 秦川半夏 2022-07-04 发布于北京

正常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尿常规蛋白质定性检查呈阳性反应时称为蛋白尿。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慢性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蛋白尿可以用于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分期和治疗监测,也可作为终末期肾病、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危险预测指标。

尿液生化分析:

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 150mg 或尿蛋白 / 肌酐比值( PCR)> 200mg/g 称为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是: 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 30~300mg。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轻度、暂时性蛋白尿,常伴发热、运动或充血性心力衰竭。②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量< 1g/24h。

(2)肾小球性蛋白尿  其起因主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屏障的损伤,足细胞的细胞骨架结构和它们的裂隙膜或基底膜的损伤,使血浆中大量蛋白尿滤过并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尿中。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病变加重,更高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是 IgG)无选择性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  当肾小管受损或功能紊乱时,抑制了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 β2 微球蛋白、溶菌酶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低分子量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尿蛋白电泳显示分离的蛋白峰。

分析蛋白尿产生的原因

蛋白尿只是一个临床现象,并非疾病的终末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对其病因进行确定。

蛋白尿的发生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异常;②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③蛋白质大量溢出;④肾和尿路排泌增加;⑤组织大量破坏。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能通过分子量 40KD 以下的物质。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发生与肾小球机械屏障受损(内皮细胞结构异常、基底膜结构异常、足细胞裂隙膜结构异常)、电荷屏障受损、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系膜损伤有关。

中医学中无蛋白尿之称,蛋白质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中医理论的“精气”“精微”“清气”等相似,蛋白尿的形成可从精的生成及异常外泄来理解,如精微随溲而下,表现小便混浊,可参照“尿浊”;表现为气血阴阳不足,可参照“虚劳”;表现为水肿,可参照“水肿”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正虚多由肺系虚损,宣肃不利,不能布精;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精微下泄;或脾虚不运,不能升清降浊,反致精气下泄。邪实则多由外风、湿热、瘀血、痰浊所扰,导致肾络瘀阻,精气外溢,下遗尿中。

【病因病机】

中医学根据蛋白尿的临床表现,将其病机归于“精气下泄”范畴。现代医学所说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中医学所谓的“精气”、“清气”、“精微”的概念类似。中医学认为,“精气”等宜藏不宜泄,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主统摄升清。若肾不藏精,或脾不摄精,或脾不升清,便可致精气下泄而出现蛋白尿。综观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亦以脾肾虚损贯穿始终,故似可认为脾不摄精、清气下陷和肾不藏精、精气下泄是导致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直接病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脾肾,致脾不摄精,肾不藏精。《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表明饮食精微的吸收输布与各脏腑相关。如肝病,疏泄失司,中则侮土,脾不升清,精微下陷;《格致余论》谓“主闭藏者肾也,主疏泄者肝也”,若肝失疏泄,能致肾不闭藏,精气外泄,说明肝之疏泄失常可以形成蛋白尿。又如肺气贲郁,宣降不利,脾气上输之清气不得归于肺而布散全身,径走膀胱,亦可形成蛋白尿。由上可见,蛋白尿的形成机理与各脏腑的病变都有联系。

就邪实而言,最主要的有湿热、风邪、瘀血等。这些因素的提出,主要来自于临床经验的总结。至于这些因素和慢性肾炎蛋白尿究竟孰因孰果,不可一概而论,当具体分析。

在临床上,如有些患者蛋白尿长期不消,用调理脏腑功能、健脾固肾的方法难以取效,而加用清利湿热之品后,蛋白尿能很快消失;又如有些患者,由于体内感染灶的存在,致使蛋白尿顽固难愈,或有的患者蛋白尿一度转阴,因感染再度复发。西医所谓的感染,其临床表现主要相当于中医的湿热或热毒,在慢性肾炎中湿热更为常见。因而在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理因素中,湿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外,从其临床表现也是不难辨认的。肾炎蛋白尿,总是尿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尿液趋于混浊,而混浊正是湿热的明证。

还有一种临床常见的现象,许多病人因感冒不愈而致蛋白尿不消,或蛋白尿转阴常因感冒而复发,可见外感风邪对蛋白尿的形成具有重要性。说明风邪与蛋白尿关系的另—个证据就是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尿多泡沫,尿中泡沫多辨证当属风。既然感冒风邪可致腠理开泄而汗出,那么感受风邪致精气不固形成蛋白尿的机理也就不难理解。所以《内经·水热穴论》有:“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名曰风水。”其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似。虽然古人当时不可能发现蛋白尿,但从现在的角度进行推测,肾炎水肿出现蛋白尿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风邪导致蛋白尿的机理自在不言之中。

瘀血对慢性肾炎的影响早已引起广大学者注视。由于慢性肾炎病程冗长,所以符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传统理论。而瘀血既成之后,又常使蛋白尿顽固难消,非活血化瘀不可以取效。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故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关于慢性肾炎血瘀的实验指标已有较多的揭示,如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小板功能改变、血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只要辨证有瘀血之征者,即可投以活血化瘀药物。

总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形成机理是非常复杂的,气血阴阳的虚损、脏腑功能的失调、病邪的干扰等常常交织在一起,大大地增加了辨治的难度。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脾主统摄升清,若肾虚不足,失于封藏,精关不固,精微下泄;脾气虚脾不升清、脾失统摄,均可致精微下泄,蛋白随小便外排而见蛋白尿。外感、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禀赋不足等因素出现肾脏受损,都可能导致蛋白尿。

(1)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邪气,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助脾输布津液精微物质至全身,精微下注而外泄,形成蛋白尿。此外,肺与肾脏通过经络和脏腑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灵枢· 本输》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素问· 热论》云:“少阴脉贯肾络肺”,《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肺病不愈,可循经脉下扰肾络,导致肾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出现水肿,或肾不固精,精微下泄,出现蛋白尿。

《伤寒杂病论·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

则入肾。”在外感之邪中,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袭于肌表,可出现头项强痛等风邪犯于太阳经气之证,风邪可循太阳经脉入于肾经而致肾脏损伤。

(2)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过食辛辣寒凉,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主升清,脾虚则不能升清而肺气不行,不能降浊则肾气独沉;脾虚也使肾不能封藏,如《医经精义》说:“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因此脾虚可导致肾封藏失职,谷气下流,精微下注。临床上蛋白尿严重者,除了可见浮肿外,往往并见体倦乏力、面色萎黄、脘痞纳呆、便溏等脾虚湿聚之象。

(3)久病劳伤  久病不愈、年老体虚、劳累过度、房劳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不足。《灵枢·上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气虚弱,升清无力,蛋白质等精微物质易于下泄,清浊相混,发为蛋白尿。

(4)肾虚失藏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导致肾虚失藏,精微外泄。《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承诸脏之精而藏于内。肾气充盛,精关固涩,精微必能内守,则尿蛋白不现;若肾气虚损,无力固摄精气,精随尿出,可见蛋白尿。

总之,不仅肾脏本脏有病可以导致蛋白尿,而且饮食不节伤脾、外感六淫伤肺均可损伤肾之封藏、固涩功能,致精微下泄而见蛋白尿。另外,脾肾气虚、湿热内蕴,日久可导致瘀血内阻,因此,蛋白尿涉及肺、脾、肾三脏,与饮食、劳倦、湿热、瘀血等因素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