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具一格治慢肾(3-3)

 369蓝田书院 2019-07-14

按语:查老在几十年临床中,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体会有如下几点:

①水肿日久,通过大量利尿治疗过程,伤阴损液,阴损及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营卫失调,形成高度水肿长期不下(病案一)。若继用利水治其标,可导致虚虚实实之弊,应采取扶正固本而收效。

②慢性肾炎始发于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邪气侵凌,日久病深,损阳耗气(正虚)。阳气衰微,不能化浊,导致湿邪内阻,缠绵不去,进而伤阴损营,精气被夺(尿改变明显),由实转虚,阳气日衰,正不胜邪则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整个病变过程表现为虚证。治则: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必须扶正,采取滋补肝肾、益气固精之治法。

③治疗慢性肾炎从补着手是重要一环。补能增强抗病能力,调动内脏生理功能,促进肾功向愈转化。如果治其标,势必应用利水逐水之峻剂,虽能取一时利尿肿消之效,但真气大伤,病邪甚矣。往往导致症状反复加重,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之祸。扶正才能修复肾脏组织之损害,达到预期的效果(病案一、二)。

④蛋白尿的形成,主要病变在脾、肾。精气来源于水谷,贮藏于肾。脾气充足而司统摄,肾气密固而能封藏,使精气不致外泄。若脾气虚不能统摄,肾气虚封藏不周,则精脂下流,形成蛋白尿。治疗应从脾、肾着手。本病日久,脾气亏虚,不但精微不能化生,反而运化无力,水湿内聚;肾气虚则气化失调,水湿不利,导致尿少与水肿并见之正虚邪实证。

⑤九龙汤方剂来源于《六科证治准绳》,载于《中国医学大辞典》(九龙丹的变方),原治斫丧太过,败精失道,滑泄不禁。功能:补肾养心、滋阴制阳、健脾益气、涩以固脱。

肾炎是现代医学的诊断,《内经》称为水,“三阴结,谓之水。”至元代朱丹溪将水肿病变过程概括为阴水及阳水,后世医家以此论点为急、慢性肾炎论治的依据。查老认为不论阴水或阳水,顺名思义,凡称为水,必须有水,证候有肿。临床常见的慢性肾炎往往长期不愈,外无浮肿,内无水湿,只能从尿检查发现蛋白尿、红细胞,谓之阴水。值得研究。

辨证是中医的特点,不能统称为水。慢性肾炎多由急性转化而来,亦有一发现即为慢性者。本病临床多见脏气虚衰的证候,按虚损论治较为合适。病久体弱则为虚;虚久不复则为损。虚损是五脏诸虚不足证。前人早有定论,不再赘述。

有关治疗,《金匮要略》有利水、发汗两法。对于内聚水湿、外现浮肿的急性肾炎,可考虑斟酌施用。汗利太过,则有损阴伤阳之弊。李东垣提出劳倦内伤,着眼于温补;朱丹溪倡导阴常不足,重在滋阴。两者论点各有千秋,指导虚损证治可以借鉴。

盖肾为水火之脏,水足则肝柔、火旺则脾健。肾病经久,精气耗损,必然波及肝与脾。肾为阴阳之宅,从阴则寒、从阳则热。寒化则伤阳,脾肾先虚;热化则伤阴,肝肾必损。脾肾相关、肝肾同源,脾和肾内在功能有依赖关系,病理变化相互影响,临床脾和肾的证候常相并出现,单纯表现脾阳虚而肾气不虚或肾阳虚而脾气不虚的证候似较少见。因此脾和肾的证候不能截然分开,肝肾亦是如此。从临床实际出发,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证固然多见,但肝肾阴虚证亦有之。若久病不愈、精气被夺,最终可导致肾阴阳两虚证。此为慢性肾炎病变规律。根据“藏居于内,形见于外”之理,查老辨证以外证“水肿”之有无作为论治依据。

证型有以下3种:

(一)脾肾阳虚证

“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景岳全书》),这段话扼要阐明了气化与水邪的关系,切中病机。脾主运化,肾主气化。肾阳衰微,阴盛于内,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利水,形成水肿。治疗遵《难经》“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补其阴”的原则。对病久水肿明显者,采取益火之源之法,非大剂温补不为功。常以真武汤与参芪为伍,助肾温化,使脾阳得运,气化水行而肿消,无不应验。若脾阳虚衰,气血乏源无肿者,治疗遵《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的原则,以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健中汤化裁,改善脾胃功能。脾土一旺,水有所制,且补气不滞湿,益气复正。总之,“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之法,每多见效。

脾肾两虚,无论有水或无水,均有蛋白尿。中医理论如何认识蛋白尿?查老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气来源于水谷,是脾所化生而藏于肾;脾气充足而司运,发挥缆摄作用;肾气密固而司化,方能封藏固本,精气不致外泄。若脾气虚,无力统摄,升降失调,则清浊相混;若肾气虚,藏封不固,恻精微下泄,随溲排出,均导致蛋白尿。

(二)肝肾阴虚证

多由肾炎迁延日久,反复发作,阳损及阴,阴邪羁留,湿郁化热,津液不能输布,水液壅滞三焦,气机不宣,水道不利而形成水肿。治当养阴清热、化湿利水,宗法猪苓汤加味,取其淡能渗湿、寒能胜热,降火行水。

方义:二苓甘淡,渗脾肺之湿;泽泻咸寒,泄肾经之湿,利而不伤阴;滑石甘淡而寒,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泄热不伐胃;阿胶补血养液,意在保存津液,恐过利伤阴也。常与当归补血汤合用,滋阴养血、朴脾益气,有益于蛋白尿的改善,佐白术健脾祛湿,益土以制水;配甘草泄火调中,陈皮行气,使气行而水行、湿热下清,对肝肾阴虚水肿疗效较好。若久病不复,真阴耗损,见腰痛、遗精、少神;水不涵木,虚阳上扰,见头晕耳鸣(高血压),小溲短赤,舌红少津,一派肝肾亏损无肿者,治宜壮水之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常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大补阴丸联合应用,可补真阴、益下元、壮筋骨、强腰膝,使水升火降、阳潜于下,眩晕可除。总之,治以“水肿湿热宜清化、无肿阴亏益水源”之法,疗效甚著。

肝肾两虚,不论有肿或无肿,常表现特点为溲血(尿中有红细胞)。血是水谷之精气,循行于脉中,内充脏腑,外荣肌肤。若阴虚火动,热伤营血、血不循经,渗溢阴络则出血,于方剂中加旱莲草、丹皮、连翘,小蓟等清热养阴之品,每多效验。

(三)肾阴阳两虚证

多由久病不愈,导致阴阳两虚,表现不同程度的水肿、面色晦滞、头晕神疲、手足心热,并有形寒怕冷、大便溏津、尿少混浊有沫、脉多沉缓细而无力。治法当遵《难经》“损其肾者,益其精”之明训。一方常以九龙丹(汤)加减,取其补而不腻,益肾补睥,摄精秘气,对于治疗慢性肾炎临床验证效果甚佳。方内枸杞、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血足则肾不枯。芡实、金樱子、莲肉甘能益精、固肾补脾、涩以固脱;茯苓、甘草益脾以制水邪、交通心肾;山楂消散瘀滞,以消阴分之障。佐山药补脾固肾、益脾阴,配补骨脂、怀牛膝暖丹田、强腰膝以助肾,促进肾功之恢复。一方常以济生肾气汤加减,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使阴得阳补、阳蒸阴化、肾气充盈,诸症自消。

随症加减:蛋白尿加黄芪、老头草扶正益气利水;溲血者加黄柏、旱莲草;脾不统血、肾不摄纳者加狗脊、续断;水肿明显者加猪苓、茯苓、细辛以行水湿;下肢肿甚加桂枝、防己温阳化湿;小溲短少加滑石、猪苓清热利水渗湿;高血压加杜仲、怀牛膝、益母草益肾强腰以降压;齿龈出血加仙鹤草、茅根清热止血以利尿;口干少津如麦冬、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常因感冒而诱发,可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射干清热解毒,以宣肺气,控制感染,减少复发。

肾病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的诊断,以高蛋白、高血压、高血脂、血浆蛋白低为特征,属中医阴水、虚损之列。肾病日久不愈,脾肾阳气虚衰:精微不化,阳不化气,阴胜于内,湿聚而水停,治当温补肾阳,以益脾气,使阳蒸阴化,湿利肿消,则愈。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48-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