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走了,风流雨打风吹去,再也不回头

 周冲的影像声色 2022-07-04 发布于广东

那个流金曳地、声色犬马的时代,终究是回不去了。

“你会粤语吗?”“不会。” “那你会唱《海阔天空》吗?”“会。”

是的。

之于大众,即使不懂粤语,也会哼上几句蹩脚的歌词。

足以见得,Beyond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远。

1993年6月30日。

黄家驹意外离世。

一颗星星,就此陨落。

一晃眼,29年过去了。

他的身影,依旧刻在几代人的记忆深处,从未被忘却。

前不久,港乐综艺《声生不息》开播。

第一期,全场大合唱《海阔天空》。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歌到高潮处。 舞台大屏上,突然出现黄家驹的生前影像。

画面中的他。 身穿蓝色西装。 眼底闪出纯粹热切的光。 

他的原声一出,全场瞬间泪奔。 

声音之熟悉。模样之清晰。 彷佛时光倒带,让人心湖激荡,翻涌不止。 

那一刻,他仿佛还在。 那个港乐盛行、“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也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粤语歌曲并未成势。

西风摇滚乐盛极一时、备受追捧。满大街流行的歌,几乎来自于披头士和猫王。

粤语歌,则是“土”和“俗”的代名词。 备受鄙视。难登台面。 关键时刻,港乐时代的开拓者出现了。 他以一己之力,成功扭转了当时的局势。 他叫许冠杰。 

起初,他也听西方音乐。 打心底觉得那种音乐很酷,很起范儿。 中学时代,还专门组了个乐队。 跟着约翰列侬蓄长发。 

照着猫王穿喇叭裤。 

时间久了,他觉得舶来品没多大意思,索性开始整“新活”。 他大胆结合传统粤曲与西方音乐。 在编曲打造上,贴近西方。在歌词撰写上,用俚语、俗语,最大化接地气。 两种元素糅合嫁接,极易引起共鸣。 但,能引起共鸣。 不够。 若想大红,怎么办? 答案是:与港片“捆绑”,做OST类型的音乐。 

那时,他的哥哥许冠文,正筹备新电影《鬼马双星》。 他也出了份力,演唱电影主题曲《铁塔凌云》。

电影背靠嘉禾,票房自然不俗。 果然,一经上映,票房就高达625万,成功刷新香港电影纪录。 他演唱的主题曲《铁塔凌云》,也随之大火。  

那是1974年。 他成功打破了“港乐即低俗”这一偏见。 同时,坐稳称号“开山鼻祖”、“一代歌神”。 此后,他接连带来诸多新作。 《沧海一声笑》《浪子心声》《天才白痴梦》......

整个七十年代,他独领风骚,撑起香港乐坛的半壁江山。 张学友视他为偶像。称在他面前,没有人敢称巨星。 林子祥表示,是许冠杰点拨了他。 当年自己在国外读书时,一直用英语唱歌,从来不知用粤语唱歌是什么样。直到许冠杰引吭一歌。 黄家驹也多次改编他的歌,表示致敬。 谭咏麟更是宣称,想变成女人追随他。 这些追随者,基本都是后来居上。在他之后,叱咤乐坛,红极一时。 谭咏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那时,谭咏麟在温拿乐队里担任主唱。 人气颇高,拥趸众多。 

可惜,好景不长。 1978年。 乐队宣布解散,成员各自单飞。 谭咏麟揣着音乐梦,踽踽独行。 终于,在进入80年代后。 他凭借专辑《爱的根源》和《雾之恋》,问鼎歌坛巅峰。

不过,他的火,与许冠杰的火不同。 

80年代的乐坛,不同于70年代。 并非一人制霸。而是群雄并起。 那个全盛时期,堪称黄金时代。 巨星云集,高手如林。 其中,“三王一后”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和梅艳芳最受大众欢迎。 

不过在“三王一后”中。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当属长达五年的“谭张之争”。 

1980年。谭咏麟已在香港乐坛,混得风生水起。 彼时的张国荣,还在酒吧卖唱。 籍籍无名。郁郁不得志。 但这一切,在四年后彻底发生巨变。 1984年。歌曲《Monica》横空出世。一曲震香江。 张国荣迅速走红。 红到什么程度呢? 剪一个“国荣偏分”,要50元。 

买一盘“国荣牌”的水货录音带,要30元。 

而当时广州市民的月平均工资,不到100元。 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此后不到一年,张国荣的人气,开始比肩谭咏麟。 歌曲成就,也后来居上,几乎与谭咏麟平起平坐。 既生亮,何生瑜。 媒体找准这一话题点,暗中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将两者进行比较。 舆论引导下,双方歌迷交恶。 1987年。香港86年香港劲歌金曲奖开幕。 当时的金曲金奖获得者,是张国荣。 

听此消息,谭咏麟的歌迷瞋目切齿、头发直竖。 “造马(作弊)!张国荣造马!” 另一边,张国荣的歌迷也横眉怒怼。 现场混乱一片。甚至发生斗殴、流血事件。 从此后,两家歌迷愈发针锋相对。 站张国荣的,造谣谭咏麟是“造马高手”,所有奖项,都是买来的。 站谭咏麟的,给张国荣寄冥币,刮他的爱车。 谭咏麟几近崩溃。 为了远离是非之地,他于1988年,宣布退出所有竞争性奖项的争夺。 

得知此消息后。 护主心切的歌迷,把矛头直指张国荣。 言语辱骂他。赤口攻击他。 张国荣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万千无奈之下,只好宣布封麦,远走他乡。 

到这里,长达5年之久的“谭张之争”宣告结束。 两人远离歌坛的背影,留给大众一声叹息。 

然而,在狼烟四起的“谭张争霸”五年间。 也有一支乐队,在地下蛰伏已久。 这支乐队,叫Beyond。 于1983年组建。乐队名,意为“超越”。 

名虽叫“超越”,现实却与之相反。 很长一段时间内,Beyond都在原地打转,未掀起半点水花。 原因很简单。 他们蛰伏时,以“谭张梅陈”为首的音乐,代表着主流审美。 而他们玩的风格,是后朋、重金属,甚至是大卫鲍伊式的华丽摇滚。 这悖离于整个时代浪潮,显然不讨喜。 最终的结果,是大量沉没成本投进,却颗粒无收。 经纪人看不下去了。 “若销量再上不去,就不能再发唱片了。” 无奈之下,他们妥协。 转变风格。接受“商业化”包装。 果然,新专辑《秘密警察》推出后,乐队名声大噪。单曲《大地》、《喜欢你》走红全港。

那是1988年。谭咏麟宣布退出的一年。 

随着《真的爱你》《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等经典曲目诞生,Beyond开始享誉中外,将演唱会开到了马来西亚。

1993年。乐队成立十周年。 黄家驹在马来西亚的演唱会上,向歌迷承诺: “我们会开个更大、更精彩的演唱会,1994年后见!” 

造化弄人。 那场1994年的演唱会,始终没等来。等来的,是他去世的消息。 我们一遍遍悲痛,又一遍遍自我安慰: 上帝只是想听歌,所以把他带走了。 

谁知,不到四个月。 香港乐坛,再迎噩耗—— 曾唱红《偏偏喜欢你》《一生何求》的“悲情才子”陈百强,自杀去世了。

他死后,与黄家驹葬在同一个墓地——香港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 

自此,“三王一后”再难聚首。 谭咏麟退出。张国荣远走。陈百强去世。 

昔日的“谭张梅陈”,只剩梅艳芳一人。 再到后来。 梅艳芳也宣布暂告舞台。 全盛时期的80年代,终于落下帷幕。  

乐坛出现真空期不久后,“四大天王”诞生。 他们成功揽下接力棒。 寂寥的乐坛,被注入活力,再次热闹非凡。 那是90年代中期。 街头巷陌,到处都在播放张学友的《吻别》。

黎明的《今夜你会不会来》。

郭富城的《爱你》。

刘德华《忘情水》。

四大天王每出一张专辑,就风行两岸三江。 火势之凶猛,甚至蔓延到了东南亚。 因此,有人这样评论他们: 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 这种发展态势,在前期看不出什么弊处。 发展到后期,便会逐渐步入“谭张争霸”的后尘。 1994年。 天王四人,同时入选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 结果还未公布,全场就一片混乱。 每个粉丝,都在为各自的偶像疯狂打call。 结果公布。得主——张学友。 现场嘘声四起。 他走上台,坦诚发言。大致意思是,不希望在他们四人中,再现“谭陈悲剧”。 

后来,四大天王同台聚首,已是少数。 刘德华和郭富城,将重心转至影视。黎明投身幕后,涉足商界。张学友隐退,极少出歌。 属于“四大天王”的时代,在90年代末,画上句点。 他们再一次合体,已是9年后。 那天,是2003年4月4日。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举行。 “四大天王”站在台上,唱了一首歌——— 《当年情》。

献给“逝者”张国荣。

是的,张国荣去世了。 就在他们演唱的前三天。 那天是愚人节。 他跟所有人都开了一个玩笑。 从酒店的24楼,一跃而下。 以这样的方式,向世界挥手告别。 

像是约定好一样。 同年十月,梅艳芳也离开了。 

走之前,她知道自己身患重疾,时日无多。所以,她穿着婚纱,拼命连开了8场演唱会。 最后一场演出上,她说: “人生便是这样,有些时候你预料的东西,你以为拥有的东西,偏偏没有拥有。什么也没有,扑来扑去也是空。

最后一首《夕阳之歌》,我想对大家说,夕阳很美丽,只是近黄昏。”

是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世事无常,她和他,终究还是离开了。 《胭脂扣》已成绝唱。

香港乐坛,也逼近“黄昏”,日渐式微。  

港乐,具体是何时走的下坡路呢? 黄霑明确地划出了时间点:1997。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娱乐业大受冲击。 与此同时,盗版唱片在市面上大肆流行,严重挤占了正版唱片的生存空间。 长期下来,港乐唱片的销量,自然断崖式下跌。 

张学友多年不出唱片。 谭咏麟寂寂无闻。 难有汤喝的香港音乐人,只能北上,另觅出路。 但南下也好,北上也罢,属于他们的荣光,终归是过去了。 黎明再无佳作。 郭富城出现时,总与妻子方媛一起,出现在八卦档。 2018年。 “第五天王”李克勤,登上《吐槽大会》。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出道几十年的他,竟给出道几年的杨超越作配。 

想当年,他因一首《红日》火遍大江南北。

名气虽不及“四大天王”,却也是个实打实的大咖。 再回望当下,实在令人唏嘘。 盛势已过,空留心酸。 属于港乐的“黄金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有人唱衰。 “港乐已死。” 这种说法,我并不同意。 的确,港乐的盛况,再难重现了。 新世纪后,既使有很多后起之秀,主动接管港乐大旗的权仗,也是处处受限,力不从心。 但仅凭这样,就要给港乐判死刑吗? 不尽然。 我们依旧有港乐,只是没那么瞩目了。 而以往的港乐,也将永久存留在所有人的记忆里。无论多少年,它们依旧耐得住咀嚼,经得起淘滤。 

当旋律响起。 无论在哪,无论70后、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都会驻足留步。 即使你我不相识,即使你我不会粤语。我们依旧搭着肩,齐声合唱。

那一刻,情怀超越了音乐本身。

那一刻,我们知道——

紫荆花永开,香江永奔流。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港乐不死。参考资料:新民网《从谭张争霸到“四大天王”》https://news.sina.cn/sa/2007-10-17/detail-ikkntiam9647193.d.html?from=wap新民周刊 《许冠杰:浮沉随浪记今朝》https:///vYLc5J北京晚报https://mp.weixin.qq.com/s/Pck5sm_Mx1nTwWWDEs7_Kg李佳信,《港式西洋风》https:///Q6zbP5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 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17652976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