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往事漫忆(32):我看奶奶做布鞋

 罗维开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文/罗维开

直至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大多数农民穿的布鞋,还是以自家制作为主的。

我就看过我奶奶做布鞋,且有意无意地看了好多年。我从四五岁有记忆开始,整天跟在老人家后面,似懂非懂地看她做家务,——做布鞋,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之一。直到我上小学,尽管当时有鞋匠上门揽生意,但一家人的鞋,大都是奶奶做出来的。

过去我们家的破衣烂衫实在穿不了,仍是奶奶的''宝贝''。她会把破衣洗净,一层层拆开,按类分开,一种做成鞋面内衬,一种用来纳鞋底。鞋面内衬又叫褙,约一毫米厚,是用浆糊把碎布一层层粘叠起来做成的。褙,有的地方也叫袼褙。

过去的鞋底,也是用破布一层层叠起来的,至少数十层,有一厘米多厚。碎布叠到一定厚度,然后压住,按脚样大小切掉边,鞋底的形状就出来了。鞋底到底须几层布,我没数过,有人说千层底,那夸张了,但数十层布绝对是有的。

一家人的鞋,鞋底和鞋褙需要很多碎布,所以过去的农家,没有扔掉的破衣服,都做鞋了。那时候破衣也是值钱的,门口会有人来收购,人家也是拿去糊褙叠鞋底的。

奶奶做鞋的首道功夫,就是纳鞋底。

纳鞋底必须要用到针、线、顶针、针夹等,这些都在奶奶面盆大小的藤筐里。奶奶放针线工具的藤筐,是我幼时好奇心驱使下百翻不厌的地方。趁她不注意,我常''偷''针夹、顶针之类的东西,揣在衣袋里,避得远远的去玩,直到奶奶需要用时翻来掏去很久找不到,才意料到被我''偷''去了,追过来''夺''回去,有时还用针扎我,意在做规矩。

                        针线筐

我最怕奶奶拿针吓唬我。藤筐里的针,种类可多了,最小的叫绣花针,最长的叫缝被针,专门用来纳鞋底的叫鞋底针,比其它针要粗壮一些,因为要穿透数十层紧紧叠在一起的鞋底布,须十分用力,针不粗,易断。

奶奶做针线活,线穿针孔是她的难活,常叫我帮着完成。当时我常想,这么容易的事,她怎么做不好呢,因此这种时候,我常笑她本事小。奶奶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在纳鞋底时,针要穿透鞋底,先须用套在中指的顶针抵住针的尾部用力顶,才能使针穿透几十层布。——顶针上密布着凹陷,是为了固定针尾不会打滑——当针在鞋底的一面顶没了,针尖从另一面穿出来半枚,须用针夹夹住,用力拔。这样一针一针地纳,每只鞋底,得纳成百上千次,每一针都须十分努力。鞋底两面露着密密麻麻的线点,线点越密,鞋底越硬实。

纳鞋底是累活,我每次看着奶奶每纳一针,顶针、夹针、拉麻线时,咬着牙十分用力,连手背上的筋,也绽起来。为了拉紧每一针麻线,使鞋底结实,她的手指手背会被勒出一条条深痕……

每完成一针,她总是把针往头发上去抹一下,或者在蜡上擦一下,然后找准下一个下针点用力戳进去。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在增加针身的润滑性,使在穿透鞋底时减少磨擦力。久而久之,每一个纳鞋底的女人,不管头发上有没有油,每一针下针前,总要把针先往头发上抹一抹……

过去乡下的各家各户女人,哪怕是空闲下来聊天,手中都会拿着鞋底,边聊边纳,如果聊天时不纳鞋底,就会不习惯,似乎是''裸''聊(意指手空着,聊天时反而感到手足无措)。当年奶奶就是这样,每天见缝插针地纳鞋底……

纳鞋底的线,比一般缝衣服的线粗。过去乡下的货郎担,是流动的百货商店。货郎担上各种针和线分得清清楚楚。但奶奶纳鞋底的线,很少会向货郎买,乡下人家,大多用自己搓的麻线纳鞋,主要是原因是为了省钱,当然,麻线比棉线韧,也是原因。

各家各户的宅边地,总会有一个角落种着苎麻。它是丛生植物,高约一米多,根生性很强,第一年割掉,只要保留它的根,施些肥,第二年照样茂繁地丛生。

                        苎麻丛

每年秋天奶奶割麻的时候,我也在麻叶上捉螳螂。麻被割倒后,剥下皮,麻骨白色,很脆,晒干后可以用来当引火纸用。剥下来的皮,刮去外层的表面,晒干,就成了黄里透白的麻纤维。奶奶再把麻纤维掰成丝,然后在膝盖大腿上用手搓成细细的麻线,自制的纳鞋底线就做成了。这种麻线,比棉质的纳鞋底线韧性好多了,奶奶当年纳鞋底,用的就是这种线。

                       苎麻纤维

鞋底做好后,接下去做鞋帮。做鞋帮先得有鞋样,鞋样用纸剪裁,按脚的大小确定,呈倒U字型,贴在布上。鞋帮由三层构成:鞋面布,鞋衬,鞋里层布。鞋面布须是新布,且要有韧性,鞋衬就是褙,鞋里层布可以普通一点,不讲究颜色。三层合一,就成鞋帮。棉鞋的鞋帮,中间层不用褙,而是棉花。

把鞋帮绱到鞋底上去,是做布鞋最难的技术活,家庭妇女没有学几年是不娴熟的,绱的鞋,没有样子,穿起来也不舒服,而奶奶绱的鞋,我从来没有感到过不舒服。

绱好的鞋要讲究鞋样,即要与穿鞋人的脚,形状要保持一致。这往往借助鞋楦完成。鞋楦是根据人的脚造型的,大人小孩,各有型号。奶奶做鞋的最后工序,就叫''楦鞋'',她把楦头塞进绱好的鞋,敲用木槌不断地敲,敲着敲着,鞋形就出来了,鞋形出来后,她不断在鞋面上喷水,又在太阳下晒,使布面该松的松,该缩的缩。几天后,褪出鞋楦,一双新布鞋就做好了。

                        鞋楦

奶奶为各人做好的鞋,都放入柜子里,只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才拿出来,放在各人的床前……

朋友,我回忆奶奶做鞋,决非是回忆而回忆。我奶奶和千千万万妇女做布鞋,反映了当时中国因生产力落后,妇女们生存之艰难。中国漫长的历史,一直是男耕女织。''女织''的''织'',不仅仅是指织布,而是家庭成员穿的衣、穿的鞋袜,都须女性制作。女人生活中的压力,绝对没有比男人轻。按男耕女织的分工,''织''的本义,应该是从织布开始,包括了做衣,制鞋,缝袜织衣…… 这一系列的活,想想都使人喘不过气来,更不必说绣花之类的了。光是做鞋一项,这么复杂繁琐,就可以推断,旧时的''女工''(女红),对女性来说,心理上的压力有多大。

好在时代进步了,女人学''女工''的要求没有了,从这个意义说,女性真的解放了。

当然,女性的解放不是对女人的''放假'',新时代有新要求,现在的女人们,又正在身体力行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