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后英国(一):英国的三环外交之殇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美国崛起之路的反面就是英国衰落之路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治传统(一):从里根遏制看两种世界政策思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治传统(二):美国内经济政策服务于海外扩张中,我们提到,美国是一个世界帝国,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的转型已经完全实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英国从世界帝国萎缩回一个地区性国家的衰落史。关于二战的实质,笔者已经在二战对于苏联的国际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关于二战的梳理中做了深入的分析,一战是美国借英国打掉德国的渔利之战,而二战是借德国打掉英国的渔利之战。由此,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成为霸主。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反过来,从英国的角度看,自己的经历是从1902年英日同盟缔结以来连连败退的失败世纪。英国的中轴线已经四处开裂——在非洲受到法德的围堵,而在亚洲受到美国、俄国的竞争,只好拉一个日本做盟友来顶住压力,欧洲则被德国边缘化。一战后虽然暂时得到了在非洲的优势,但是美国金融援助德国,实际上是复活德国来接着与英国干,英国在欧洲绥靖;亚洲俄国战略收缩,德国退出,法国、意大利疗伤无力介入,美国顶上来,直接威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拆散英日同盟,这实际上是英国的亚洲绥靖——不敢与美国直接对抗,所以丢下日本与美国撕咬远东(ZG)。英国寄希望于战略收缩,来恢复元气,通过退让来拖延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时间。这已经证明是无效的了——美国会通过激化旧大陆的内部矛盾来使得英国先被耗死,再收渔翁之利。

英国太过于沉迷运用外交技巧来趋利避害,而对增强自身实力的方法不感冒——这就是英国失败的真正原因。印度是好的战略资产,但是不能高效利用一样不会维持自身的优势。英国为什么退出印度?因为英国没有与国大党合作的本钱了——一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对独立运动的长期弹压,二没有足够资源帮助印度新政府建立美国对土耳其那样的保护——GCZY的威胁是难以抵挡的,南京的惨败已经给尼赫鲁以深刻的印象。英国连小小的爱尔兰都弹压不住,更别提偌大的一个印度了。印度抛弃英国是必然的,归根结底还是英国在实力与决心上都不足了。英国世界帝国的轰然崩塌,主要就是由于自己的“不思进取”的食利者惰性造成的。例如在1870年代对于电气化的嗤之以鼻,造成美德两国捷足先登。

三环外交的提出与失败

英国在战后的残破局面中惨淡经营,心态上还是接受不了从神坛跌落到谷底的实际情况,于是提出来“三环外交”——英美、英欧以及英国与英联邦三重关系,其逻辑框架是英国通过美国获得援助恢复产业,然后通过与英联邦,即殖民地的市场自主化,再对欧洲形成优势,使得西欧在防务上依赖英国的保护对抗苏联,通过对欧洲领导权的摄取,整合西欧的资源,成为新霸主,与俄国、美国三足鼎立,俄国对于西欧固有的交换需求,以及苏美在远东的对抗,使得英国可以通过与俄国“结盟”的方式,怂恿美苏交战,而自己充当军火、物资补给商,大赚一笔,美苏相争,英国得利,这才是丘吉尔在保守党年会上没说出来的部分。英国借此计划重回世界霸主地位。

这个计划看起来很香,但是有几个致命缺陷。首先,美国打二战就是为了摧毁英国的世界帝国,自己取代英国的地位,美国为什么会把英国扶持到能重新对接殖民地市场的地步?第二,美国为什么会允许英国充当欧洲保护人而自己不去,而且法德这些国家为什么不懂“远交近攻”的战略,允许英国实际上控制他们的防务?第三,即便苏联接受了与英国合作,苏联为什么一定要与美国拼命呢?

而且,在实操阶段,英国已经搞错了顺序:土耳其与希腊,他们的锅很香么?除了面子上有领导西欧对抗苏联的虚荣,里子呢?英国出现了自身对于西欧影响力过于自信的误判,误以为美国将领导西欧对抗苏联的指挥棒已经交给伦敦了,就乱了阵脚——英国最应该做的事不是当出头鸟,而是想方设法恢复内在元气。

三环外交这盘棋如何下才是制胜之道

首先认怂,做个缩头王八,把烧钱的活推给美国,也能消耗美国实力,自己则老老实实的吃美援,恢复工业;第二,敌友不分,弱者只能代表强者的利益,而强者不会代表弱者的利益,英美关系中,弱者是英国,英国三环外交一直把复兴的资源放在美国身上,而且人家美国二战做掉的就是你,还妄想借敌人东山再起,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战略误判。

英国与西欧关系恰恰相反,虽然英国在二战中也打得半死不活,但好歹没有遭到毁灭性的陆上进攻,所以底子比变成瓦砾的法德强多了,法德在弱于英国的条件下,必然依赖于英国,英国应该从他们的重建中弥补失去印度的损失,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稳定、持久的“援助”,而不是从美国那里乞讨。英国在经济上通过西欧恢复元气后,才能在前殖民地取得优势,逐渐收回被美国夺取的市场;这样,英国才成为它所设想的第三极,与美苏并驾齐驱。然后拉拢俄国,给俄国甜头,让俄国也像法德一样追随英国,在一点点的排挤美国的势力范围,调动英联邦的加澳新,在远东与美洲遏制美国,最终利用美洲内部矛盾拖垮华盛顿。

所以,真正应该利用的顺序是:首先拥护美国的大佬地位,让美国做希腊土耳其的金主,同时撮合南斯拉夫与苏联和好,借道援助起义军,消耗美苏力量;这时一边吃马歇尔援助,一边做法德的保护人,利用欧共体资源,恢复元气;然后趁美苏激烈对抗,逐渐重构对殖民地的影响力;这样,欧洲与前殖民地市场、资源又重新回到一个手中;英国做和事佬,调停美苏,然后建立与俄国的交换圈联系,使得俄国依赖英国,这样西欧、苏联、殖民地全都收入英国囊中,英国元气不仅恢复,而且超过美国;英美攻守之势异也。再调动英联邦,对美国最后一击。先英欧,后英殖,再英俄,最后英联邦,打死美国。

三环外交的流产:覆水难收

英国的执政者不仅没有深刻反思两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且还继承了张伯伦胆小怕事与工具化欧洲盟友的傲慢态度,心高气傲,根本不肯平视欧洲,欧共体刚刚建立时人家跑出橄榄枝他不要,等到自己的三环已经随着反殖民化浪潮土崩瓦解了,真的变成破落户了,才想起来跟人家混,蠢到极点。在运用三环外交时,不仅不修正丘吉尔规划中没有可行性的缺陷,还擅自主张画蛇添足,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出头,人家美苏没打起来,你倒跳出来,不打你个傻鸟打谁?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被动到没朋友。

三环外交本身的缺陷与后任者的盲目自大,将三环外交中的缺陷无限放大,英国的孤立使自己不仅没恢复到世界帝国水平,还越来越寡。援助土耳其是第一个败笔,而苏伊士运河战争更是第二个败笔——这是赫鲁晓夫的蛋糕,你英国自己冲上来找死吗?英国傻到不透气,这正是激化美苏矛盾的好时机,英国应该将自己的股份抛售给美国,纳赛尔再锅有化,惹得可不是英法这两个日薄西山的家伙了,而是美国,苏联再想维护埃及就要考虑成本了,这样不仅让美国替英国挡了枪子,而且还消耗了美苏两国的能量,一石二鸟。到后来英国连必要的干涉都不敢发动了,这是叫美国吓的后遗症。

马岛战争:三环外交绝唱

马岛战争另当别论——这是英国的海外属地,而且这实在是一场意外——英国与阿根廷已经谈好了过几年就还回去,可是加尔铁里国内闹经济危机,必须转移一下矛盾,就拿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开刀了。英国当时所为也不够妥当,阿根廷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开拓市场的好机会——就像马歇尔计划一样,你给他经济援助,买英国货,这阿根廷不仅经济上过了难关,对英国感恩戴德,而且英国收获这么大一个市场,这不是天大好处吗?英国的滞涨病正好借这个市场得以更快的消化,还省去了战费,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撒切尔烧钱买虚荣,换来一阵暂时的闵租猪衣高涨,对于英国本身的发展室内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英国在20世纪经常做一些要面子丢里子的事,看似光鲜,实际上割的是自己的肉,烧自己的钱,谁心疼谁知道。美国唯恐英国与阿根廷建立化危机为时机的互利关系,所以站出来支持英国打,其他的欧洲国家也不愿意见到英国能获利,所以也用实际行动怂恿英国打——比如法国把阿根廷订购的鱼叉反舰导弹停供了,德国也延迟对阿的潜艇交易,这些可不是什么“团结一致”“哥俩好”,即便从浅层逻辑而言,也是消耗英国实力的赔钱买卖,绝不是出于什么好心。

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表面赢了,实际上又输了——三环外交最后一次有希望实现的机会,被自己打破了。英国从此就只能甘于做美国的狗腿子,欧盟里的被冷落的臭脸狗了。英国加入欧盟,也没有任何战略作用了——英国的庞大军力在50-70年代间削减净尽,欧盟不需要英国的保护,法国与美国都比英国在军事上更能保护欧共体;英国的英联邦早作鸟兽散了——加澳新归了美国,印度找了苏联,非洲成了欧共体的后花园。英国没有任何崛起的机会了。三环外交彻底解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