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本位制:为守住黄金而被金本位制替代的昨日黄花与鸦片战争之源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从本质上说复本位制时期的三种类型嬗变乃至最终消亡,其核心动力都是银行自身减少不可控因素对黄金储备的损失。金币即使再贬值也比银币价高出于许多,因此银行如欲掌握大局,必要掌握金币、黄金。平行本位制下为了获得高保值回报,银行借款希望用少量且价贱币种,而收回本息时则希望用多量且价贵币种,因此财政借贷者——纳税人政府也希望多收价贵币的税,市场上借贷纳税的主体就希望多收金币,而社会主要流通银币,只能到银行换金币。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银行不但没用银币换来金币增加黄金储备,反而流出了不少的金币。因此为了止损,停止“良币驱逐劣币”的反格雷欣现象,金融财团自然要控制黄金流出,形成固定的金银币兑换关系,放弃强行吸入黄金的策略,银币不再能随波动大量兑换金币。

而一般市场活动者也为了保值只花银币存下金币,特别是为了多拥有银币,很多人钻空子,利用金块价格可浮动将金币熔化成金块,再换银币,比金币直接换银币多换不少。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银币的贬值以及双轨价格的混乱。从银贵货贱到银贱货贵,同时代的未受大西洋贵金属影响的地区则是银贵货贱,因此在非大西洋世界的贸易中最获利的方式不是卖货到亚洲,而是用贱银到贵银的区域内买贱价货,然后到欧洲再卖成贵价货,这样赚得最多——这也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例如介绍印度的布匹到欧洲市场这种与保护本国制造业看似矛盾的行为。

当银币洲际收支平衡关系颠倒时,即英国本土钱贵货贱,而亚洲钱贱货贵时,利益最大化的方法是卖英货赚亚洲白银,再换回到英国,就成了贵钱,这样才赚最多。而当1825年式经济危机发生时,金融做空实业止损,但却使工业资产阶级不但没有解决危机,反而因白银也被抽空而雪上加霜;而且危机令前述挤兑金币更猛,使银根更加紧缩。因此扩大市场收入白银和金矿开采成为重要补缺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南京条约》以来的众多赔款都以银元、白银为单位。但当更多黄金投入(换银亦更多),而银币本身量也随贸易、战争赔款增多时,银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使银价暴贬,这正是固定比价下双本位制诱发的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银价暴跌事件,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也与之有着莫大关系。暴跌后银行又面临挤兑黄金之损失风险,因此形成“跛行本位制”,即法定金银二币同样地位但后者事实上禁私铸。这种复本位已经架空了银币的地位,①金银同等地位②银币供应冻结。这为单一的金币本位制作了铺垫。关于金本位(1880-1973)的发展,详情参考从布雷顿森林到石油美元:抓住黄金不松手,用废纸诈骗全世界、1870年以来的英美兴衰史——两大金融财团博弈的零和游戏、英属印度是日不落金融帝国的兴衰的晴雨表、产业空心化是17世纪荷兰输掉同英国竞赛的根本原因等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