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水浒传》中最坏的人?施耐庵的隐喻,还真不容易看出来

 行云流水vmmxd6 2022-07-06 发布于辽宁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水浒传》写成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采用章回体的结构,描述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惩善扬恶的英雄史诗。

其中许多好汉的事迹令人称赞,但书中也描绘刻画了许多坏人的形象,比如欺男霸女的恶霸镇关西,玩弄权术的高俅,贪图富贵的陆谦等等。这些人都各有各的坏,但纵观《水浒传》,其中最坏的人又是谁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其实答案藏在施耐庵的隐喻中,还真不容易看出来。

宋仁宗时期的大瘟疫,暗示了什么?

《水浒传》开篇交待背景,宋仁宗时期发生了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瘟疫,疫情所到之处尸骨遍地,许多人在瘟疫中丧失生命。面对大瘟疫,古代的人们没有科学的治疗方法,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自然是民不聊生。

而作者施耐庵也在第一回以这一背景为楔子引出全文。第一回即“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读过楔子,大部分读者也只是对全书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并未仔细思考。其实这楔子中就藏着许多谜题的谜底。

嘉佑三年,宋仁宗正襟危坐于紫宸殿举行早朝,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突然急报:目前首都疫情严重,已经有许多居民在瘟疫中丧生,希望陛下能够大赦天下,感动上苍。

其实,这次大瘟疫并非作者施耐庵杜撰,而是史实确有记载的:嘉佑三年春天,瘟疫在北宋全国流行。当时疫情相当严重,首都东京汴梁城居民死亡无数。而在古代,人数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瘟疫之下损失了一大半的居民,宋仁宗自然是十分着急,当即召集群臣百官商讨对策应对大瘟疫。

从未见过如此严重大范围瘟疫的群臣们也傻了眼,他们提议沿用前人的方法,用行善事祈求上苍的方法:大赦天下,对罪犯从轻处罚;同时减少赋税,减轻百姓们的生活重担;祈求上苍降福,从而使疫情消失,救济百姓。宋仁宗接受了建议,随即督察各处按提议行事。

宋仁宗和群臣百官应对大瘟疫的做法,放到如今显然显得有些愚昧无知,但在古代,人们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支持,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难免要向比人类更高明的力量也就是鬼神求助。

同时古人也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帝王的所作所为会影响上苍对黎民百姓的态度。如果帝王宽厚仁慈,行政为民,上苍就会将福于人间,让这一年风调雨顺,人民到了年底也能有个好收成。同时这一年也会顺顺当当,不会发生自然灾害。

反之,如果执政的帝王残暴无情,视人民如草芥,那么他的行为就会惹怒老天,在他执政期间,一定会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这便是对这位残暴帝王的警告。

藏在大瘟疫中的隐喻

从这也看出施耐庵的隐喻,帝王的所作所为会影响上苍对黎民百姓的态度,宋仁宗面对人民的苦难他选择袖手旁观,用野蛮镇压的方式应对人民的反抗,从而也为自己的统制留下了无穷的后患,疫情就是最好的答案。

天人感应理论自古便广泛存在,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君权神授”理论,这一理论在古代世界中广泛流传,不光是中国古代,在古代的雅典等地,人们也普遍接受君权神授这一理论,认为君主的执政权是上天给予的。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就刻画了君主从神明那里接受王冠以示接受执政权的画面。

然而,正如我们所预想到的那样,朝廷用这样的方式应对疫情使得瘟疫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加严重。眼见疫情越发严重,宋仁宗就派太尉洪信到江西龙虎山去请张真人前往京城做法,希望能够祛除疫情。

洪信误走妖魔引出最坏的人是谁

来到龙虎山后,洪信对龙虎山的各处都充满了好奇,他领着随从这瞅瞅那看看,把龙虎山的景观看了个遍。但唯独有一处名为“伏魔之殿”的殿宇,道士如何也不肯带他们前去参观,这不禁引起了洪信强烈的好奇心,他逼迫道士带他前去,否则就要朝廷收了道士的度牒,并让他们去偏远之地充军。

无奈,道士只好带洪信一行人来到伏魔之殿。只见这伏魔之殿四面墙体都刷着红泥,正面立着两扇朱红色的屏风,大门还被如成人手臂一般粗的铁锁链紧紧锁起来。大殿面前贴着几十道封印,大殿上的牌匾上,红漆金字写着四个大字:“伏魔之殿”。

洪信一看,这伏魔大殿看起来果真非同寻常。就赶忙询问道士,这殿是干什么用的,道士回答洪信道:这是用来镇压魔王的殿宇。千万不能随意打开殿宇,否则将会放走魔君酿成大祸。

听到这,周围随行的人就劝洪信,这伏魔大殿的玄机恐怕不是大家所能承受的,还是去参观别处吧。可是此时的洪信还正在兴头上,他顾不得旁人的劝说,强迫道士打开殿门。只听一声巨响,殿门被道士大力撞开,声响过后,只见一大股黑烟瞬间从无底洞中飞出,笼罩在整个殿宇的上方。见此情此景,在场的众人无不恐慌至极。

这黑烟其实就是被洪信放走的妖魔,其中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单八个魔君。也就暗示了《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这就是楔子中洪信误走妖魔的故事。

《水浒传》中刻画了许多品质恶劣的形象,而作者之所以写下这个楔子,也是为了暗喻权力的两面性,权力既能让官员有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同时在权力的加持下,也会出现许多丑恶嘴脸,比如洪太尉误走妖魔。

在古代,法律不能约束帝王,而帝王又拥有对百姓的杀伐之权力,而当权力无法受到制约时,往往便会酿成大祸,这也导致了宋仁宗视民生如草芥,为自己的统制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最后引来替天行道的好汉。

结语:

无论是玩弄权术的高俅,贪图富贵的陆谦,亦或是刚愎自用的洪信。这些人都各有各的坏,在权力的加持下他们逐渐丧失了人性中的善良,选择用不道德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但纵观《水浒传》,尤其是仔细看过楔子后,我们便能能发现,作者的隐喻便是帝王的所作所为会影响上苍对黎民百姓的态度,只有施善政,体恤人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君主的暴政最后无疑会成为一把刺向自己的尖刀。

所以,综合分析,要说《水浒传》中最坏的人无疑应该是昏庸无能为百姓带来苦难的宋仁宗,面对人民的苦难他选择袖手旁观,用野蛮镇压的方式应对人民的反抗,从而也为自己的统制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最后引来替天行道的好汉。无论古今,执政者都要心存百姓,多为人民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切忌使权力无法受到制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