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石膏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石膏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石膏30克 黄连6克 黄柏6克 黄芩6克 豆豉9克 栀子9克 麻黄9克 加减; 1.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黄减半,以防伤表; 2.若大便微溏,则减去石膏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阳; 3.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可配合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功用] 清热泻火,发汗解表。 [主治] 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 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本方证为外邪郁表,肌腠闭塞,里热壅盛,弥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应以壮热无汗,鼻干口渴,烦躁脉数为证治要点。 石膏汤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异名] 三黄石膏汤(《伤寒总病论》卷5)。 [组成] 石膏(30g)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各6g) 香豉一升绵裹(9g) 栀子十枚擘(9g) 麻黄三两去节(9g) [用法]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 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差,得数行利,心开令 语。毒折也。 [功用] 清热泻火,发汗解表。 [主治] 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 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病机分析] 本方为伤寒表证未解,邪热传里,三焦热盛之证而设。表有实邪,卫 气闭郁,正邪相争,故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邪郁营卫,虽未内传肠胃而成腑实之证, 但三焦俱热,毒火内炽,故见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若邪热迫血妄行,则吐 衄、发斑皆可出现;里热炽盛,故见滑数之脉。 [配伍意义] 本方为表邪未解,里热炽盛而设。此时如仅治其里,则表不能解;但 发其表,则里证又急。因此,治宜解表与清里兼顾。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辛可解肌,寒 能清热,为清热除烦之要药,又不碍解表药之发散,用以为君,并以之命名。配伍麻 黄、豆豉辛温而散,发汗解表,为臣药,使在表之邪从外而解;君臣相协,而成表里同 治之功。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即黄连解毒汤)皆大苦大寒之品,长于泻火解毒, 其中黄芩善清上焦心肺之火,黄连善清中焦胃火,黄柏善清下焦肾火,栀子通泄三焦之 火,四药与石膏相伍,使三焦之火从里而泄,共为佐药。诸药配伍,麻黄、豆豉得石 膏、三黄、栀子,则发表而不助里热;三黄、石膏、栀子得麻黄、豆豉,则清里而不碍 表邪,如此表里分消,内外同治,而具清热泻火,发汗解表之功,为解表清里之良剂。 [类方比较] 本方与大青龙汤均可用于表实无汗,又有里热之证,组成中均有麻黄 发表,石膏清里。然大青龙汤所治表证较重,故解表之力较强;本方所治里热较甚,涉 及三焦,因而除用石膏外,又以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通泄三焦火热之邪,清热泻火 之力较大。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证为外邪郁表,肌腠闭塞,里热壅盛,弥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应以壮热无汗,鼻干口渴,烦躁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黄减半,以防伤表;若大便微溏,则减去石膏, 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阳;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可配合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3.各种急性病,见有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炽之象,皆可以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方中清热之品皆大苦大寒,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虚人 慎用。原书忌猪肉、冷水。《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云:“若表有汗,麻黄减半, 桂枝倍加,以防外疏;里有微溏,则减去石膏,倍加葛根,以避中虚也。” [源流发展] 本方为《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原书主治:“伤寒八九日, 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欲攻内而体犹沉重拘挛, 由表未解。”究其制方思想,实源于大青龙汤、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从药物组成看, 本方乃黄连解毒汤加石膏、麻黄、豆豉而成。用黄连解毒汤清泄三焦火热之邪,加麻 黄、豆豉,是因其兼有表证,壮热无汗,身体拘急,用之以解表散邪。所以《外台秘 要》曰:治疗此证,若“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差”。加石膏者,一则取其大寒清热除 烦.疗壮热、烦躁、脉滑数等症,即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所云:以石膏 “内合三黄,取法乎白虎”;二则石膏与麻、豉相伍,又寓大青龙汤制方之义,亦如《医 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之论:“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法乎青 龙。”后世医家应用本方又有变化, 《伤寒总病论》卷5将本方更名为“三黄石膏汤”, 用量亦改为:石膏一两,黄连、黄柏、黄芩各半两,栀子五个,麻黄三分。从表里寒热 药物的比例来看,与石膏汤有所不同。《伤寒六书》卷3载本方,煎法中又增加姜、枣、 细茶三味,治疗伤寒经汗、吐、下误治后,三焦炽热,谵语不休,身目俱黄之证。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主治表证的性质 原书虽已指出本方主治表里同病之证,且 属里热证,却未明确指出表邪的寒热属性。从其解表药所用麻黄、豆豉及病人“无汗” 来看,似为表寒证,而“身体壮热,脉滑数,沉重拘急”等症状却为热象。然表热之证 何以“无汗”?此乃邪热在表,卫气被郁之故。正如《伤寒总病论》卷5所云:“寸口脉 洪而大,滑而数,洪大荣气长,滑数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说明此 证阳气怫郁,故而腠理闭塞,以致汗不得出。《医方集解.表里之剂》则明确指出本方主 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六脉洪数。”既为表热之证为何选用辛温之麻黄,盖金、 元以前的医家解表习用辛温,至明以后才发展了解表用药的范围。从本方所治之证来 看,因阳气郁闭较重,如不伍用辛温发散开通力强的药物,恐难收解除怫郁之效。但今 之运用本方,要特别注意寒凉与辛温的配伍比例,尽可能选用辛温而不燥烈之品较为适宜。 '[方论选录] 1.吴昆:“寒毒藏于肌肤,至夏变为热病;热病未除,更遇温热,名曰瘟毒。热病 之最重者,寒能制热,故用石膏;苦能下热,故用芩、连、栀、柏;佐以麻黄、淡豉之 发散者,以温热至深,表里俱实,降之则郁,扬之则越,郁则温热犹存,兼之以发扬, 则炎炎之势皆烬矣。此内外分消其热,兵之分击者也。”(《医方考》卷1) . 2.汪昂:“此足太阳、手少阳药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其内则表未除,欲发其表 则里又急。故以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 火,而以麻黄、淡豉发散表邪,石膏体重泻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药也。”(《医 方集解.表里之剂》) 3.吴谦,等:“仲景于表里大热,立两解之法。如大青龙治表里大热,表实无汗, 故发汗,汗出而两得解也;白虎汤治表里大热,因表有汗,不主麻、桂,因里未实,不 主硝、黄,惟以膏、知、甘草,外解阳明之肌热,内清阳明之腑热,表里清而两得解 也。若夫表实无汗,热郁营卫,里未成实,热盛三焦,表里大热之证,若以大青龙汤两 解之,则功不及于三焦;若以白虎汤两解之,则效不及于营卫。故陶华制此汤,以三黄 泻三焦之火盛,佐栀子屈曲下行,使其在里诸热从下而出;以麻黄开营卫之热郁,佐 豉、葱直走皮毛,使其在表之邪从外而散。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 法乎青龙,是知解诸表之热,不能外乎青龙也;内合三黄,取法乎白虎,是知解诸里之 热,不能外乎白虎也。且麻、豉得石膏、三黄,大发表热,而不动里热;三黄得石膏、 麻、豉,大清内热,而不碍外邪。是此方擅表里俱热之长,亦得仲景之心法者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 4.张秉成:“治瘟疫病,表里三焦大热不解,或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 身形拘急而不得汗,六脉洪数,及阳毒发斑等证。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 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之屈曲下行。夫疫之来也,必从口鼻而人,鼻 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胃为受邪之薮,故重用石膏,以清肺胃,以杜其传化之源。 里热既清,表尚未解,故以麻黄、淡豉之发汗解表者,一行于肺,一行于胃,如是则表 里均解耳。用姜、枣者,亦不过扶正散邪;细茶者,所以清肃上焦耳。”(《成方便读》卷3) : [评议] 本方录自《外台秘要》,由黄连解毒汤加石膏、麻黄、豆豉而成。陶华 《伤寒六书》中更名为“三黄石膏汤”,并增加了姜、枣、细茶三味,吴氏和张氏所论, 即为此方。吴谦等认为本方取法于仲景青龙、白虎二方,是深得制方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