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中国军队遭遇西方棱堡:第一次热兰遮攻防战​,郑成功为何惨败?

 冷兵器研究所 2022-07-06 发布于浙江


编者按:关于台湾之战,素来争议颇多。笔者此前也写过此役中最知名的一场野战-北线尾之战-《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在北线尾之战中,郑军以极高的军事素养大败荷军,野战方面可以说是郑军完胜。可在北线尾之后的第一阶段,热兰遮城攻防战中(即5月5日至5月26日期间发生的作战),却以郑军的惨败失败落下帷幕。这一阶段的攻防战素来被用来证明以郑军为代表的中国军队不善于攻城,以及论证郑军火器水平的低劣。
这些讨论往往只使用了揆一的《被忽视的福摩萨》一书的记载。而该书的记载多充满了揆一的主观色彩,多有夸张和错谬记载。故笔者依据中荷方的一手和部分二手史料,对这一阶段的热兰遮城攻防战真实情况进行考证。

▲热兰遮城全貌和各种版画



兵力篇 




首先,笔者先梳理一下该阶段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先说荷兰方面的兵力。按照揆一《被忽视的福摩萨》中称,荷军在5月6日时,荷军需要300到400的兵力,来维持城堡上7个碉堡和3个角墙上的火炮。如果牺牲要塞两翼和其它地区防守,还可以派出七八百名士兵进入市区作战。加起来,这一阶段荷军可动用的总兵力为一千到一千二百左右。这个数字应当是包含了奴隶。

结合《巴达维亚城日志》5月7日条所记载:“当时城内有一千七百三十三人,内士兵八百七十人,炮手三十五人,已婚者六十三人,妇女小孩二百十八人,男女奴隶及小孩五百七十人。”  而欧阳泰先生在其著作《1661决战热兰遮》中,引用VOC的档案给出了不同的数字,即“九百零五名官兵,六十三名已婚男子,二百一十八名妇女儿童,还有五百四十七名奴隶及他们的子女。”

笔者学识有限,不能对这两条数字进行分辨,故仅得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即官兵数量为870-905人左右。同时,荷方也多次从奴隶中组建部队,如于5月20日曾组建了一支由80名黑人组成的卫队。这一阶段,荷军的兵力又分成两部分,即留守兵力和出城突袭的兵力。下面笔者依据《热兰遮城日志》将荷军数次出击兵力罗列如下: 


由上表可知,自5月6日开始,荷军一共出击了16次,其中5月6日以后到5月25日以前的袭击,多是十几数十人的小规模攻击。而5月6日和5月25日则规模较大,均为一百到二百多人的攻击。综上所述,荷军在这一阶段的总兵力为870-905人左右的正规官兵,辅助以不明数量的水手,奴隶。在每一次突袭出城作战中投入的兵力则为10-200左右。

而郑军方面的兵力,争议就比较多了。荷兰方面,揆一的《被忽视的福摩萨》一书提及了郑军兵力。《巴达维亚城日志》则只字未提。按揆一说法,5月6日就有三四千名郑军埋伏在火炮射程外的街道上。

5月26日(这里应该是揆一记错了时间,当为5月25日)郑军又有六七千人从南面逼近热兰遮城。又提到市街区内有4000名郑军(揆一称此前郑军发动3次攻城,损失了一千人,所以按此市区中应当原有5000名郑军。),市区后方还有7000名郑军预备。 

这么看的话,郑军在此阶段战事中足足投入了一万五到二万左右的兵力(差5000是因为无法确定后续进入市区的郑军中是否包含了5月6日埋伏的郑军。)这个数据应该说相当夸张了。


首先,郑成功攻打台湾的第一阶段,郑军全军兵力都没有一万五之多,按《巴达维亚城日志》中所载的郑军兵力来看,郑军全军兵力为11700人。即使算上每名士兵携带的仆从,也仅有23400人,而攻城显然不会把仆从也一起投入进去。故即使郑军全军投入作战,也不过11700人。

何况,郑军此时还需要兼顾普罗文查城以及战船的防务,同时还要看守普罗文查城的荷军战俘和热兰遮周遭的土著势力,兵力是非常吃紧的。

而且,结合《热兰遮城日志》中所记载-直到5月17日,热兰遮市镇才只有2000名士兵,同时对于周边如林投园地区郑军,日志中也只说有很多郑军,说明当时荷兰方面完全摸不清楚郑军的兵力情况,揆一所称的数目显然是随口一编了。
 

▲郑军编制表

再从当时的亲历者户官杨英的日记《从征实录》中来看,“二十四日,藩以台湾孤城无援,攻打未免杀伤,围困伺其自降。随将各镇分派汛地屯垦。” 由此句推测,当时各镇尚集中在热兰遮到普罗文查城周边,还没有全面派出屯垦。(当然,从荷人的记载来看,已经有部队被逐步派出去屯垦了)

由于杨英为户官,并不在一线作战,其记载可能有滞后性,比如其后面提到“礼武镇林福被红夷铳伤” 结合《热兰遮城日志》中称荷军于25日击毙一名郑军军官来看,林福应当是战死于25日,这里可以推测当时礼武镇是有参与市区作战的。这里就再结合《海上见闻录》中所载“初四日,赐姓移扎鲲身,筑土台....夷人出城夺炮,马信,刘国轩率弓箭手射之,乃退。”
《海上见闻录》是将这一阶段的战况浓缩到了一日之内,但也有几个信息点,即当时郑成功率亲军到热兰遮附近驻扎,其本部亲卫队也必然在场。而夷人出城夺炮指的应该就是5月25日的交战,其中提到马信,刘国轩,当为提督亲军骁骑镇。

至此,可以推测郑军有亲卫队 ,提督亲军骁骑镇,礼武镇三个镇共1600人在场.,但这并非全部,根据清方在台湾的情报(情报来源是台湾来人和在台线人)仍可推测出其它参战部队。

 

“据镇守海澄左路总兵官董大勇报:据前来投诚之贼渠陈良喆称,伪国姓至台湾攻打红毛夷时,伪总兵林福手被炮打断,左先锋之兵丁,又宣毅后镇吴豪之兵丁....中伤甚多。”
“据镇守同安副将施琅报:前伪国姓攻台湾城时,派伪总兵吴豪,伪援剿张志夜袭城池”
“投诚官毛成彬前来,据报.....骁骑镇马信部下官兵死伤三百余人,其余各镇兵丁死伤情形,尚不知晓,周全斌双腿中炮,又宣毅镇陈策部,水师后镇罗蕴章及前伪总兵,副将九人中炮身亡。”

清朝方面的情报,应当谨慎使用,其情报对错相杂,多有谬误,比如第三条对于郑军高级将官的伤亡情况就有极大的夸大,不予采信。但这些信息多为郑军投诚军官带来,从中可以窥知,当时参加第一阶段的郑军当有提督亲军骁骑镇,礼武镇,宣毅后镇,援剿后镇,亲军左武卫(即左先锋)。

而第三条提到的宣毅镇陈策部当为陈泽部,彼时陈泽部负责北线尾防务,不大可能参与市区攻防,而水师后镇更是要专职海上作战,也不可能参与陆上攻防。

综上,结合郑清双方的史料来推测,这一阶段进入热兰遮市区作战的郑军,当有一卫四镇(郑成功亲卫队不直接参与作战),合计五支部队。即提督亲军骁骑镇(900人),亲军左武卫(1800人),礼武镇(700人),宣毅后镇(900人),援剿后镇(900人),合计5200人。
 


考虑到热兰遮市区范围大,各镇不可能集中在一区域,且附近有林投园等区域驻防(林投园部署了三千),五千二百人不会全部驻防在市区,加上从《从征实录》所载“十二日,台湾城未攻,乏粮。”以及《热兰遮城日志》5月23号条即提到郑军缺粮严重可知,当时郑军各镇并非满编,再开去水土不服无法作战者。

郑军到5月25日时驻防市区的部队,不会比5月17日多太多,大约在3000-5000左右。且从荷人记载来看,彼时郑军夹杂了大量仆从,并非全部都是武装部队。

而荷军突袭多为集中兵力往薄弱区突击,郑军在巷战中往往不能发挥人数优势,故,在兵力这一条上,短期局部作战中,荷军并无太大劣势。



战役过程 




整场作战,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6日-5月25日,期间主要是郑军攻城前的前奏和荷军备战并不断出城阻扰郑军,作战以小规模冲突和零星炮战为主。第二阶段则为5月25日这一日的作战,该日战况相当激烈,也是一锤定音的一战,几乎决定了接下来的攻防走势。

在第一阶段,中方史料都缺乏记载,故主要引用荷方资料,揆一《被忽视的福摩萨》中称5月5日,郑军登陆时遭到阿尔多普上尉率领的狙击兵阻击。然查《热兰遮城日志》及《巴达维亚城日志》5月5日这天并未有荷军出城阻击郑军。而在5月6日这天的战况,揆一则毫无记述,可能是揆一将6日的战斗情况记到了5日去,同时弄混了指挥官。

如前表格所述,5月6日,掌旗官阿达蒙海宁(《巴达维亚城日志》称其为少尉)出城火烧市区的部分房屋,但遭到了郑军的进攻,荷军只能烧毁面向城堡的那一面前排房屋,而郑军的部分武装部队则向荷军冲锋,荷军以步枪还击,击倒了几名郑军。
 


而似乎是因为郑军的攻势太过猛烈,城中再度派出部队接应,战斗持续到中午12点钟结束。这一战郑军的兵力情况,按照郑成功给揆一的信中所提,当为40个士兵和200个士兵的小兵(即仆从)。

至于其伤亡,荷兰人目测为击倒数人,郑成功则声称无人受伤。然而,根据在郑军中服务的荷兰医生Jonas的妻子所说,他们接收了170个受伤的郑方人员,由此推测其大部分当为在6日交战中受伤的郑军士兵和仆从。而5月6日以后,双方就再未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反倒是各种小冲突不断。具体冲突情况见下表所示:

▲上表根据《热兰遮城日志》整理而成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整个第一阶段,除了5月6日郑军疑似损失一百余人以外,其余每次出击均未出现太大伤亡。而荷人在市区的所向披靡,其实应归功于热兰遮城上的火力掩护。这点可以从5月24日荷军出城前往北线尾的作战中看出。
为了对付当时北线尾堡篮上区区二三十人的守军,荷方派出了50名健壮的士兵和3门小炮,而就在看到郑军派出仅仅25名武装士兵增援后,就立即取消了突袭任务。可见一旦脱离了城堡的火炮掩护,荷军便没有把握以相似兵力战胜郑军。

而同时,与荷军交战的郑军也由于长期缺粮以及水土不服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战斗力下降(从已经出现规模性逃兵可以看出)。所以,荷军的出击其实颇有些胜之不武的意味。

在这些小规模冲突也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热兰遮城日志》一书。另外,有意思的是,揆一在《被忽视的福摩萨》中将这一阶段笼统概括为了郑军不时进攻,遭到荷军的炸弹石子攻击,可以说是将双方角色完全颠倒了。

 
关于这一期间部署在热兰遮市区的郑军,笔者结合清方的情报推测,有可能是援剿后镇,亲军左武卫,宣毅后镇。这几部郑军可能在长期袭扰中受到一定的伤亡,或是进行了阶段性的轮换部署。当然,5月6日到5月25日这一期间并不只有以上的零星冲突,这一期间几乎每一日双方都在进行着零星炮战。由于频次繁多,笔者就不一一列表了。

按《热兰遮城日志》中所记载,几乎每一次的炮战,荷方都使用榴弹炮和重炮对郑军造成极大伤亡。而郑军则以小型炮(即巴斯炮,可能是一种人员杀伤火器)和轻型野战炮进行还击,但炮弹却都从城上空飞过。应该说荷军居高临下以重炮轰击,郑军依托的堡篮使用的火器多为轻型火器,确实难以对荷军造成太大伤亡。

同时类似这样的描述,也未必属实。如同对岸的清朝方面,经常声称所谓“我兵蒙天护佑,明军一发不中..”“我军一人未损。” 这种话术多半只是鼓舞士气或自我宣传的笔法。且查看《热兰遮城日志》中,就有许多倒霉蛋被郑军的小炮一发毙命。真正的炮战,应当发生在了第二阶段。

▲郑经制造的一批轻型红夷炮

5月25日,天亮以前的两小时,郑军突然开炮,轰击城堡东侧,拉开了当日战役的序幕。按《巴达维亚城日志》所载,郑军在5月24日黄昏时,就运来了发射12磅、18磅、24磅炮弹的青铜炮和铁炮二十六七门,装置在城前广场的布列街南脚。

荷兰人对郑军的火炮射速评价很高,即“是于一门炮发射后,另一门大炮就立即接着发射。”就在荷人准备就绪前,郑军已发射了足足四十个炮弹,接着双方开始互相炮击。

按《热兰遮城日志》所说“我们有人被打死或打伤,也有人被我们胸墙上的砖块和上述房屋的屋顶的瓦片打伤”同时城堡的胸墙被严重打碎,城墙本身也受到轰击,被打出了不少62公分深的窟窿,仅炮弹的窟窿就有250个。

然而,随着天亮,以及荷兰方面几个英勇的炮手发起了猛烈的还击,郑军被迫撤出火炮阵地。整个炮战中,荷方战死四人(包括一名炮手),负伤11人。荷方发射三百五十发炮弹,而郑军发射了差不多数目的炮弹。

▲荷兰人绘制的郑军形象

按照《巴达维亚城日志》所记载,郑军的撤退是由于上城炮手猛烈的炮击导致损失惨重,伤亡三百。然而《热兰遮城日志》则写明了郑军是自己在天亮后停火自行撤离,并未记载多少杀伤,而郑军的火炮阵地上,也仅有几门大炮掉落。

关于这一战的郑军部队,笔者个人推测可能是马信的提督亲军骁骑镇和林福的礼武镇,因为伤亡上结合前面提到的清朝情报“骁骑镇马信部下官兵死伤三百余”与巴城日志中所提到的可以相对。

但考虑到马信部为骑兵,其更大可能是督战,而结合后文炮台附近阵亡的林福,可以推测当时礼武镇也在旁边。所谓马信部下官兵死伤三百,极有可能是包含了礼武镇的火器部队。


有趣的是,揆一在《被忽视的福摩萨》中再次记载,称郑军在炮战中发起了3次无脑冲锋,被荷军猛烈的炮火击退,足足死了1000人,伤者无数,最后混乱地撤退中弄掉了大炮。

这则记载被许多人引用,但实际上查看热城日志和巴城日志就可以看出,郑军在黎明之后就果断抛弃了火炮阵地,向后撤离。所谓发起多次无脑冲锋而被炮火屠杀,不过是揆一的自我吹擂,不值一信。

而且,《被忽视的福摩萨》后面的一段记载,也反映了郑军并非慌乱撤退。“尽管他们被迫丢弃大炮而躲在市区,但他们的退却显得并不慌乱,而是井然有序,可见不是由于害怕我们的士兵,而是纯粹有秩序的退却,以求躲避我方的炮火”。这段记载虽然是写在出城夺旗后,但其中的描述明显说的是太阳出来后炮战结束郑军撤退的场景。而真正对郑军造成极大损失的,应当是后面的数次出击。见下表:

▲上表依据《热兰遮城日志》整理而成,部分伤亡情况依据《从征实录》等中方史料整理

荷军的突袭是发生在郑军撤退途中,而就在第一批荷军出城夺旗钉炮时,堡篮后方的郑军就以箭雨射击。但考虑到建筑物遮蔽和弓箭抛射准度下降等因素,几轮箭雨只对荷军造成了一人死数人伤的损失。而荷军则取得了钉死大炮数门,夺取三十二面旗帜的辉煌战果。

九点钟时,荷军再次出城钉炮,而在这里则发生了整个阶段最重要的战役。当时荷军向炮台突击过程中,依托郑军留下的堡篮,使用步枪与郑军的小炮弓箭对射,就在这时,一个郑军指挥官从旁边的房子中跑出,立即被两发子弹击中。从《从征实录》等史料推测,这个指挥官应当就是礼武镇主将林福。

也由此推测,当时负责炮台防务的,极有可能是礼武镇(至于前文所提的其它三镇是否有参与此次作战,无法推测,有可能在,也有可能不在,具体就看读者如何分辨了)。


而林福的死引发了郑军更为激烈反击,以至于热兰遮城中不得不再派出一百人进行掩护接应。最后,荷军以战死4人,负伤19人的代价完成了目标,郑军方面的伤亡则缺乏记载。
这里我们结合上文提到的《巴达维亚城日志》所记载,在5月25日炮战中,郑军损失三百人,后来传说郑军伤亡到了六七百人。在结合后面荷方俘获1名在郑军中的麻袋制造匠席可,拷问得知在5月25日的作战中,郑军战死几百人。

再结合前面所提到清朝情报中给出的郑军伤亡确切数字为三百余。笔者推测,在5月25日的战役中,郑军伤亡应当是在1000人以下,六七百左右。



总结篇




经过上述两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出了这一阶段热兰遮攻防战的整体情况,即郑军投入3到5000人,布置于热兰遮市区,与荷方的一千余守军对峙了20天,双方经过长期的炮战,和各种袭扰作战,以及3次较大规模的巷战。郑军整个阶段的伤亡应该在800到1000左右,同时损失了1名高级军官。而荷军则付出了十数人的伤亡。

这一阶段的攻防战暂时性挫伤了郑成功的攻城计划,而郑军糟糕的攻城技术也带来了较大的伤亡。但究其原因,仍是缺粮和水土不服带来的严重战力下降,比起荷人的突袭,粮食问题带来的困扰会更加严重些。而若以此来对比当时中西方的军事情况,就未免偏颇了。

只能说,荷兰人经过西班牙人的锻炼后,确实是数一数二的守城高手,而郑军,其攻城围城的战术习惯,受限于其经历的战场环境(按欧阳泰在《1661决战热兰遮》一书中的统计,郑军极少有通过火炮轰击夺取城池的战例,绝大多数作战仍以冲击城门为主),在面对欧式棱堡这类有着强大防护火力的防御工事时有着极大的劣势。
 

▲5月25日荷军出城作战图

首先,郑军在二十天内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包围网络,其巡哨体系亦有较大的漏洞,荷人经常可以通过出其不意的袭击对郑军造成一定的损失。(当然,这一状况在后面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当失去了棱堡火力掩护时,荷军在野外面对着缺粮和水土不服而战力下降严重的郑军时,亦无太大优势。其原因有许多,笔者在未来会另撰一文进行分析。

简单归纳一下,面对欧洲人用成千上万条生命当学费发明出来的棱堡,郑成功的军队必然也要用鲜血来交学费。不过,幸运的是,这个学费没白交。

参考资料:

《热兰遮城日志》
《巴达维亚城日志》
《被忽视的福摩萨》
《从征实录》
《海上见闻录》
《清初郑成功家族满文档案译编》
《1661决战热兰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