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一签亏2万,市值2000亿、亏损200亿的百济神州,为何值得高瓴7年陪跑?

 芳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202161篇(共289篇)原创文章

高瓴资本陪跑7年的国内创新药翘楚——百济神州,今天登陆科创板。

它是首个实现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

但两岸三地的投资人回报并不相同:

A股

开盘直接下跌20%,在绿鞋机制介入后才开始回升,收盘时-16%,中签者一股亏了近2万。

港股上市3年多,涨幅51%。

美股上市10年,涨幅超过10倍。

从二级市场上,我们很难说这是一只好股票。

但百济神州是不是一家好公司呢?

究竟有什么实力,值得头部机构持续加仓、巨额亏损还能持续融资呢?

01

创新药中的First-in-class

创新药可被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First-in-class」药,即首创药。
用全新且独特的机制来治疗一种疾病的药物。
第二类创新药是「Me-too」药。
药物结构与首创药相似,但是有较小的差别。
正是这个较小的差别区分了「Me-too」药和仿制药。
Me-too的优势:
一方面,能用较少的时间金钱成本开发出新药。
另一方面,能规避首创药的专利保护,无需等到专利失效后再仿制。
目前所有国产PD-1抑制剂都是Me-too药,虽然药厂坚称“Me-better”,但还有赖于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证实。
可以看出,国内创新药市场的局面是创新性不够。
而百济神州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具备首创新药(first-in-class)潜力的候选药物“。
HPK1抑制剂BGB-15025胶囊,在2021年的5月24日临床申请才正式获得NMPA受理。
但尽管是翘楚,百济神州也是2017年开始,才慢慢向first-in-class过渡。
目前的研发管线中,仍有50%以上围绕着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在研究。
也就是说,要成为我国创新药市场的头部企业:
me too已然不够,不仅要自证me better,还得努力成为best in class。

02

自研药物3天亏1亿,烧钱为了赚钱

市值2000亿的百济神州,2021年1-6月的营收为15.8亿元
药品销售收入连年上涨:
2020年实现了21.2亿元药品销售收入,是2018年的2.5倍;
2021年上半年,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75%。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
目前百济神州自研药品销售额Top3的产品分别是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百汇泽(帕米帕利胶囊)。
2020年,百泽安创造的营收高达11.2亿元,给百济神州贡献了超50%收入。
2021年上半年再次创收8亿元,显现出良好增速。
但打造出这几个明星产品,百亿神州在商业化道路上几经摸爬滚打。
以首只获批的自主研发药泽布替尼为例
从2012年启动项目到研发出就已经耗费了2年时间,经历了5年漫长的临床研究及试验阶段,再经过新药申请、批准上市等阶段,前后9年。
截至2021年6月,泽布替尼累计销售额达7亿元。
9年投入,回本7亿元,听起来似乎还不错。
但百济神州的研发总投入超220亿号称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之王”。
2020年其研发支出达84.5亿元,比“药茅”恒瑞医药50亿元的研发费用还高出70%。
2020年百济神州营收是研发投入的25%,净亏损则高达114亿元。
这意味着2020年,公司每日平均亏损3125万元,相当于3天亏1亿
尽管高瓴资本作为早期和持续的投资人,投入的80亿,已带来120亿的浮盈。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创新药赛道风光融资的背后,在商业回报上依然艰难,巨额的研发投入和营收并不成正比。
已有三款上市新药的百济神州尚且如此,那些仅靠单一创新药维持营收的公司,离盈利还有多长时间的路要走?

03

未来生物制药公司的发展方向

尽管很难,但资本和人才依然纷纷涌入生物制药的赛道。
目前,国家的导向是:First-in-class Best in class
me too或me better的商业化道路,已经越来越窄。
一方面,来自于审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对于大量过度重复研发的分子已经不会再给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间接劝退了一些药企。

另一方面,来自于集采:
如果做不到同靶点药的前三名,在集采之后基本不能通过放量来抵消降价的影响。
这类创新药的研发将变得毫无商业价值和投资价值。
First-in-class Best in class的价值在哪里?
First-in-class专利期内,其他药企是不允许仿制的,就是一家垄断的局面。
医保局不会进行集采,不用担心集采降价。 
在专利保护期内,药企还可以通过Best in class的研究方式,为后期专利期结束增加竞争力。
因此,即便知道First-in-class的投入是无底洞,但因为其成功后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垄断价值,依然能吸引投资机构前仆后继。
从世界各国药企的国际化历程可以看到,那些成长为跨国制药巨头的企业,无一例外具有长久的战略眼光。
中国药企面对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需要具备研发实力、 并购整合能力、丰富的产品梯队、海外认证能力以及海外营销团队的加持。
我们期待更多具备全球实力、拥有本地智慧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