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优秀作品(二一一)“鸿门释刘”乃“亡国之举”?(《作文指导报》)

 hhucxq 2022-07-07 发布于江西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鸿门释刘”乃“亡国之举”?

江西省大余中学 高一(7)班徐艺航

在历史的长河中,楚汉之争可谓是辉煌灿烂的一笔。但结果却是身为“一介平民”的刘邦称王,而“出身名门”的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这是为何呢?按当时的军事实力,倘若直接开战,项羽必胜无疑。那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有人说:是项羽的“鸿门释刘”,错失良机放过了刘邦,最终才被刘邦打败。其实不然,假使没有那场鸿门宴,项羽依然会失败。

首先,项氏集团内部本就不统一。即使项羽有一个屡献奇谋的谋士范增,但二人因为思想未统一,造成了“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的无奈局面。而项羽的叔父项伯,感念刘邦谋士张良的救命之恩,不小心泄露了军机,还在宴中暗暗保护刘邦。由此可见,鸿门宴只是其中的一场“战役”,即使没有鸿门宴,项羽集团不凝聚的力量终会使其分崩瓦解。

其次,项羽是一名卓越的战士,可惜,不是一名好的君王。他不效仿古人以德服人,只想用武力征服、称霸天下。他性格直爽刚烈,任何阻止他称王的人或物都会被他毁灭。刚入关中时,沛公是和百姓们“约法三章”,取得民心;而咱们的西楚霸王呢,一入咸阳便干了三件大事——大屠杀,大掠夺,大纵火。对项羽自身来说,这样做极大地满足了自己多年的复仇心和虚荣心。然而,项羽这一系列的行为与当年残暴的秦王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让其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地位与形象一落千丈。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体谅民情的沛公和烧杀抢掠的项王,如让你选择,相信你肯定会选前者。

再者,项羽的“过于自信”犹如一块黑布,遮住了他的双眼。都说项王带兵打仗神勇,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鸿门宴前夕,一听曹无伤之言“沛公欲主关中”,他马上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表示出对第二天胜利的充分自信。而这份“自信”,也导致了他缺乏警惕之心。项伯从刘营中归来便劝诫项羽莫杀刘邦,而项王直接就“许诺”了!反观刘邦,在意识到自己内部可能存在叛徒之时,急忙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那种生怕有一点闪失与失误的细心,谨小与甚微,是项羽所不具有的。可见,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

纵观以上所述,项羽之败怎么能只归结“鸿门释刘”这一事件呢?历史老师常说:“要纵观历史并加以联系,从多个角度辨证地认清事件。”如果,无鸿门之宴,甚至是鸿门宴项羽成功杀掉刘邦,可是以项羽的性格,碰上别的“张邦”“李邦”也会导致失败。故项羽败就败在自己的团队和本身的缺点。

点评:

这是一篇层次清晰、论证有力的人物评说文。作者在引出话题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假使没有那场鸿门宴,项羽依然会失败”,然后从项氏集团内部的不统一、项羽的残暴和过于自信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并将刘邦与项羽对比,人物分析透彻,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