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百题》(25)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7-07 发布于湖南

         《易经百题》(25

                            易律夫撰

     上古《易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观察自然界天象变化的理论总结,是关于日月光照变化的学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d古代历史纪事、政典史徵、哲学思理、科学方法等的书著。近人关于《易经》性质的说法,又有新的表示。如日记说、字典说以及“易”字在甲骨文中的交易变化形象表现等。要真正了解《易经》,必须从“易”字本身谈起。而根据“易”字的特点,《易经》的纪事载典功能,当是它的主要作用。由此又撩开了古代中国的创世纪本体说、古人的谱系牒纪问题。从《易经》内容、易字义那里,或可找到更合理的答案。俗话说,了解过去,才能正视现实,洞悉未来。因此,探讨《易经》、“易”本义这个问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首先,我们谈“易”字本义。

    《易经》为“群经之首”,要了解它,必先了解“易”是什么,“易”字的含义是什么。《易经》的“经”字是后面加上的,就象《书经》《诗经》《乐经》的“经”字一样,我们可以先不谈。“易”字是象形字,内容是“易为日月,象阴阳也”,是关于自然天象、人伦社会平安、平衡的意思。所以,汉帛《易经》称宇宙总则“太极”为“大恒”,“恒”为“恒定”“平定”,包含着人们追求“太平盛世”的理想规律。而按照成字规律,是先有“日”字的,也就是篆体“口”即“〇”中里一点,表示太阳天,即“日子”,我们中国人有讲究“看日子”(选时间)的风俗习惯,引申到社会领域就是“看天行事”。但由于有阴天的存在,没有太阳,尤其是晚上,即使有月亮,也不宜干事行动。故出土秦简有《日书》(分甲乙二种),司马迁《史记》有《日者列传》。日者与龟策是不同的。龟为龟卜,策为策筮,是专门预测人、事物的趋向的,容易走上迷信左道。故司马迁将二者各列传记。后来的“日”加上了“勿”,形象“月”,因为由于是晚上,身体也需休息,“勿”义即不、不准、不能够。但日与勿上下连在一起是“易”字,连在一起“易”,仍然是看日子,引申是根据自然社会客观情况,行动是不能随便的。而且这是不变的;自然界的昼夜日夕是变化的;又通常情况下,这种变化是不变的,是一种自然规律。由此“易”的含义就有三种即简易、变易、不易。

     “易”还有光照的变化意义。 日月变易,自然界早、中、晚光照的变化,引申为“三光”,甲骨文“易”字已具备日月交易变易的意义。从文字进化的轨迹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这一嬗变:从日月并峙,发展到日上月下,更接近于小篆、隶书的造字结构。日月为易,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伏羲氏以太阳纪日,女娲氏以月纪日,黄帝垂星象于四方,尧舜建辰于天极,是古先民“法天取象”、对天象原始的观察与考究。所以,易象八卦的出现,都可能与远古先民对天象知识的重视有关。天文历法与易学相贯通,显著的特点是日月为象,八卦的展开。邃古人们形成暗处为阴、明处为阳的观点,这样,阴为月,阳为日的标识随之对应。八卦六十四卦中的卦爻,也承象于日月。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里,以乾坤为门户,坎离为匡廓,牡四卦为橐禽,认为万事万物,皆从中而出。观日有阳象,自初三至十五,皆以阳取义;观月有阴象,自十六至三十,皆以阴取义。阴少者为巽,由渐至坤;阳少者为震,由渐至乾。乾、兑、巽三卦,阳多则在南;坤、震、艮三卦,阴多则在北。坎离主象日月本位,则属中。以此一月所见的程序,正符合易与天文融通意义。反映了日月为易,交易为易,并不矛盾,可互为表里,合乎《易经》的原始意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易”即“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汉虞翻注《参同契》云“易,字从日下月。”清陈梦雷《周易浅述》云“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传·系 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明初敕撰的《永乐大典》残卷“易书”云:“正名曰易。”由此可知,“易”字的本义是关于自然界天象的,即人生成后,认识改造自然是第一位的。其后方进入社会人伦,是人的第二次演进。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其表现是多样的。如易字读音相近的比如“噫”如“呀”,是人们遇到变化或新奇现象时的惊讶之声,惊讶之中自然带有惊喜和疑问的意味,因而有新旧交替的意味;“易”字又与数字“一”同音,有万物开始的意味。

     在甲骨文中,“易”字象日下三人的形象,即向自然界争时间,竞取物质的意思。如羿射十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是神话,但也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事物人伦状态,不是等待,而是积极进取,应该是“逐光族”而不是“嗟来之食族”。在社会生活中,也应象与自然界斗争一样,按自然规律办事。当然,因地制宜,情随事迁,讲究的是“变化”二字。故“易”字在生活中,是一种生活情态的反映。它的甲骨文形象像生活形态。在甲骨文中,“易”字像双手捧一杯向另一杯中倾注水的形状,后简省双手,只写作一个杯向另一杯注水的形状,再后来简省为只剩下一个杯向外流水的形状,最终又纵向截取杯的一半而简省,失去原形,最终被讹化演变为“易”字。由“易”字的注水、两器物之间的“裒多益寡”而表示“变化、变换、交易、变易”。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从大杯中向小杯中分注液体,才能达到具体使用液体的目的,如喝水,总是先从水壶中把水倒入杯中再喝再用,所以,“易”字的字形还具有转化而使用的意义。《易经》是上古圣人仰观天象,日月交替而得,易字是上日下月,勿是月之变形。易字表义万事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规律之根本。《易经·系辞下》说:“乾坤其易之门邪?”,即乾坤二卦是出入《易经》的门户,是《易经》六十四卦的根本。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天在上,地在下。周文王、孔子解释,天的功能作用在于行云布雨,是万物发生的根元,天是主宰,是主动,是创始;地的作用顺承天的意志,为万物的发生和生长提供条件,地是顺从,是被动,是滋养。天与地的这种位置关系与作用,正与“易”字的最初字形所表达的意义相似,都具有“居上位者倾注流水,展下位者承受流水;居上位者主动并创始一个过程,居下位者被动转化并完成过程”的意象。创制八卦和推演《易经》的伏羲、周文王都生活在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对雨水化生万物的现象体会深刻。现今甘肃中部地区,每年生长季节,一场透雨过后,原本光山秃岭的黄土山上很快焕发生机,草木繁茂起来,如同“苍天降雨水启动生机、大地滋生万物”一般。《易经·系辞下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系辞上传》说“生生之谓易”,《易经·归妹卦》还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即天地最根本的功能就生成万物,使万物生成发育就是易的体现,天地不交合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天地交合最直观的形式便是降雨天气,即天倾注雨水于大地,之后才有草木繁茂,万物化生。一场新雨一层绿,“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伏羲和周文王对此一定深有体会。所有这些同样也体现在甲骨文“易”字之中,可以说,“易”字类比性在刻画了天地交合生育万物的核心意义。所以,“易”字是对《易经》一书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关键还是一个“雨”字。《易经·系辞上传》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是说,天地之间虽然有雨水,但不会像“易”字那样随人们的心愿,让人们心想事成,所以要占断,要通变,要明白万事万物变化就在于阴阳的相互转化。中国北方地区的降雨正具有这一特点。《易经》的意义也是看天行事,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另外,甲骨文“易”,初义或当是三人在太阳底下劳动而冒汗水,有原始劳动实践的含义,引申是人与自然界斗争的无畏精神,如青年毛泽东就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甲骨文的“易”字,也有遵循时间规律、珍惜时间的意义在内,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时还有自由竞争、彼此攀比的思想内容。有人解“易”为“锡”“赐”,是错误的。因为“锡”原是人类的金属时期,“赐”则是人类的货币交易时期,二者的出现显然都晚于“日月为易”、人类与天象自然界斗争的原始初生期。故我们解释“易”字,应从“易”的形象本义出发。

  根据“易”字的以上分析,“易”是不离自然界天象变化的。它当与上古的制历、晷日有关。我们知道,人类最初是与自然界斗争的,而自然天气变化又是最先遇到的。这是就自然界天象言的。故今有学者将古《易经》内容进行了电脑程序揺感分析,发现古《易经》呈一年中的四季变化,386爻即386天,是古周历闰年天数,推断出古《易经》即今通行本《易经》是西周史官的官场“日记”(实际是商代)。

而从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可看出其文明的进化程度。这又要从人自身进化开始。从直立人、脑细胞的多少、环境的优劣等多方考虑,看出其表现能力。中国的文字产生于阴阳爻排列组合变化,“易”就是表现这一变化的。这种运用数学科学上的排列组合原理,无疑是一种科学创举。而由“易”的阴阳爻变化而产生的文字体系,是比较完备的,它可以由阴阳爻至八卦、六十四卦以及三百八十六爻(加二用爻)推衍到无限,而且比英文的26字母演变似乎更为简便(仅阴阳二爻变化)。现在的六十四卦《易经》(称《周易》),已有文字配套,自有体系。故通行本《易经》是古代文字结集即《字典》,这表明古《易经》与中国古文字产生渊源之深。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古者包牺氏知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此说把汉字的起源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包牺氏观象成易;二是神农结绳记事;三是黄帝之史仓颉观象而造书契。所以,我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源自八卦的。《易传·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汉孔安国《尚书序》曰:“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古《易经》还是具体的计数和古人认字识字的《字典》。《易经》(通行本64卦)的阴阳二爻(二仪)是2个数,由于阴阳爻孰前孰后有二次变数,故4个数字(四象)。八卦即是八个数字,由于同一个道理即阴阳二爻的变化问题,它便成了16个数字。又由于八卦每一卦是三阴三阳,故得24个数字,加上其阴阳变化,就是48个数字。推而开之,64卦为64个数字,总爻数是386爻(加2用爻)即386个数字,此数字恰合古周历闰年天数。加上二爻、八卦、64卦等阶段,尤其是一些解释如《易传》,内容是多的,可记的数字也不小,在古代生产力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可以解决一些实际记数问题的。同时,由于其数字的功用,加上文字的标识,便成为一部古老的《字典》。这64个卦名,就是64个字,爻辞、传辞包括卦画,当是它的解释或《词典》《辞海》之类。如果考虑64卦的变化问题,如按乾卦为始,是64卦,坤卦为始,又是64卦,艮卦为始,又是一个64卦。如此下去,就是64的平方数,达4096个数字,如果再细分至爻,那么,数字就庞大了。而且这只是66阳的64卦,还有99阳、1010阳呢?值得注意的是,卦名是从卦画而来的,既是象形,也是表意。如乾卦,是6阳爻,有“天行健”之意。再者,变化是有顺序的,古意是下到上,第二卦当是五阳一阴即姤卦,第三卦是四阳二阴即遁卦...余下按次。当然,每一个卦,也有它的独立的思想意义,可从解释它的爻辞卦辞甚至《易传》中得到。那么,这样的《字典》《辞典》,只要用得正确,是可以满足古人的各种实用问题的。

    又由于“易”是与自然天象有关的,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所以,其产生的历史当是极为亘古的,只是具体的年代现在无从断定。更可贵的是,中国古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用到今天的文字。就这方面讲,显然要优于其它民族。要知道,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俗称钉头字,距今5200年,但它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其它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印第安玛雅文字,俱是如斯。可惜的是,除中国古文字外,其它几种古文字俱已消亡。楔形字约消亡于公元一世纪,为阿拉伯文取代;圣书字分碑铭体、僧侣体、人民体(书信体、土俗体),消亡于公元七世纪,亦为阿拉伯文取代;玛雅字与中国文字有相同的特点,消亡于欧州人入侵美州时期。

总而言之,我们从“易”本义分析中,还知道由“易”字本义变化发展组成的《易经》,其纪史载事的作用特别的大。上古《易经》排列组合科学方法的直接载纪,就很了不起了,如加上日月消长等变化,那就更了不得。比如殷末周初的《周易》,卜筮谶纬,虽然容易走迷信左道,甚至反科学,但研究者多,历史久,其简单预测和类比(五行阴阳季候),还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同时,对上古《易经》是个侧面宣传,如变易原则等,尽管是错误的勉强的。

上古《易经》计数特点是创世纪的。从“易”字含义,还可以看出它来自天象变化日月交替规律。而此表现,只能产生在原始人类智人阶段以后。如远古社会朝代,太古或无数序,但名称或包含有某种数序和部落社会形势特点,或以此能够发现不少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现根据先秦《世本》(佚名)、汉司马迁《史记》、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宋罗泌《路史》、《古本竹书纪年》、清马骕《绎史》、明钟惺《盘古唐虞传》、明周游《开辟演义》、清吕世安《吕氏通鉴演义》等进行分析综合,对中国的创世纪论、人群的谱系牒世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个初步的轮廓线索。现列于下,以飨读者。

天开于子,混沌轮回。

盘古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天皇氏、地皇氏(岳铿)、人皇氏(又名泰皇氏、人皇氏最贵)

太一氏、泰皇氏、居方氏、五龙氏、摄提氏、合洛氏、连通氏、叙命氏、循蜚氏、禅通氏、疏仡氏、钜灵氏、句疆氏、僬明氏、涿光氏、次民氏、钩陈氏、黄神氏、巨神氏、梨灵氏、大鬼氏、大傀氏、大驷氏、鬼傀氏、嵬氏、绕氏、攘氏、刹氏、鬼马氏、弇兹氏、泰逄氏、冉相氏、益盈氏、大敦氏、云阳氏(阳帝)、泰壹氏(皇人)、有易氏、巫常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元皇氏、辰放氏(皇次屈)、蜀山氏、虺傀氏、虺氏、傀氏、浑沌氏、浑氏、沌氏、屯氏、东户氏、皇覃氏(离光氏)、启统氏、因提氏、吉夷氏、吉氏、几遽氏、豨韦氏、有巢氏、邃人氏、庸城氏、禅通氏、史皇氏(苍颉)、柏皇氏(名芝)、肃慎氏、鲜于氏、狄氏、中皇氏、中央氏、中山氏、大庭氏(居山东曲阜,以火为纪,后黄帝挤大庭之馆,鲁有大庭氏之库)、庭坚氏、柏鉴氏、容成氏、雍氏、益氏、栗陆氏(杀东里子)、栗氏、睦氏、昆连氏(厘连氏厘畜氏)、轩辕氏、骊连氏、赫苏氏(赫胥)、葛天氏、葛氏、权氏、尊卢氏(宗卢)、尊氏、尊卢氏、祝涌氏(祝和祝融号赤帝)、祝氏、融氏、宗氏、祝和氏、昊英氏(子英)、昊氏、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太昊伏羲氏(春皇包羲天皇人皇皇雄氏苍精元君,其后生巴人、为廪君、巴氏、务相氏、黄帝相风后。夏后氏初,封于庖,为姒姓,周有密宿、须句、颛臾。后有风氏、人风氏、羲氏、希氏、包氏、庖氏、鲍氏、臾氏、颛臾氏、东氏、东蒙氏、月句氏、任氏、姒氏、宿氏、罔氏、伏氏、宓氏、密氏、服氏。其弟赫胥氏为帝,后孙子期,帝乙封之郝,后有郝氏、郝胥氏)。女皇氏(女娲云姓女希)、炎帝神农氏(石年后帝皇君,炎精之君,其子十三人:柱、列山氏、临(临魁)、承、魁、明、直、厘、居、节茎、戏、器、小。器生巨、伯陵、祝庸。巨有为黄帝师,后为封氏、巨氏、狼巨氏、封父氏、富户氏。逄氏、虫氏、咬氏、延氏、氐氏、齐氏、炎帝参卢(榆罔)、黄帝有熊氏(号轩辕)、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帝尧陶唐氏、羿帝有易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益帝有易氏(以上为禅让)、唐虞诸侯国约八百、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称夏后氏达58家。它们是:骆、崇、虹、高密、阳翟、夏、辛、长子、西翟、观、扈、莘、巢一、邓、绘、缯、越、会稽、姑越、姑蔑、于越、句余、瓯余、顾余、闽越、黄林、余不、姑于、海阳、琅邪、秣陵、东瓯、东越、越沤、句章、甬东、瓯人、瓯邓、诸暨、武城、没鹿、巢二、杞、娄、阳、沛、泊、弗、冥、褒、沈、男、彤、鬻、鲍、流黄、萝育、大夏。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夏后氏13家。它们是: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禹帝夏帝启(首开世袭帝制)至桀为夏朝、商汤至殷纣为商朝、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至东周赧王为周朝、春秋战国七雄及中山国等、秦始皇赢政至二世胡亥为秦朝、汉高祖刘邦至东汉献帝刘协为汉朝、魏蜀吴三国、魏朝、西晋东晋为晋朝、南北朝(五胡十六国)、隋朝、唐南唐为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为宋朝、元朝、明南明为明朝、清朝(以上为世袭帝制)、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今。

                               中国始祖盘古氏图(百度)


    (易律夫撰于201753日农历丁酉孟夏旬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