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四冲村​:芦笙舞醉的袖珍苗寨

 作家雅兰 2022-07-07 发布于云南

李四冲村口

李四冲村:芦笙舞醉的袖珍苗寨

文/雅兰

李四冲村是一个苗族自然村落,隶属于盘龙区松华街道,距离昆明20多公里,顺着松华坝往小河方向行进,一路上树木苍翠,风景宜人,途中经过马耳山马家庵村,这里长眠着的是在元代担任云南平章政事的赛典赤·赡思丁,这位当时的云南最高行政长官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建在路边的赛典赤·赡思丁墓让更多人有了一个缅怀和凭吊他的地方,经常会有人到这里来祭拜。这条公路,也是骑友们喜欢的路线,经常都能看见穿着各种鲜艳骑行服的骑友们欢快的骑行。

世外桃源里的袖珍苗寨

李四冲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周围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地处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腹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到了小河村,村口有一块指示牌,上写李四冲村,蓝底白字,非常显眼,对面也还有一块牌子,也写了李四冲村,基本上不论从哪个方向,只要注意看路牌,都不会错过进李四冲村的路口。路面是水泥硬化路,只是比较窄,来对头车会车时需要相互礼让,一方得退到相对宽敞一些的地方。一条山路,弯弯曲曲,两边种满了绿透了的板栗树,板栗树大多比较大,树冠茂盛,一颗颗毛茸茸的绿色果实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刺猬探出小脑袋,甚是喜人。一路上,黄灿灿的金丝梅在山风里摇曳生姿,松林油绿,鸟鸣依依。

李四冲村子依山而建,村口一路都是盛开的鸡冠花,把个苗寨装扮得花团锦簇的。白鸡冠花白得似山顶的皑皑白雪,红鸡冠花艳得如牡丹,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与华贵,但气势上,一点都不输那自是花中第一流的牡丹,过了一大片鸡冠花后,在路的左侧,长得高高大大的仙人掌把它的绿巴掌伸出来欢迎着每一位到苗寨的客人。苗寨的民居因地势而建,十五户人家高坎低凹都有,家家门口,都种了花,几只老母鸡,带着它们的鸡宝宝在觅食,狗在门口卧着,时不时的抬眼看看陌生的闯入者。一群黑山羊脖子上挂着铃铛,叮叮当当的从屋后的山上踏着夕阳回家了,这个只有着十五户人家的袖珍苗寨,犹如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显得宁静而安详。

李四冲村的苗族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从贵州省威宁县迁徙到李四冲的。尽管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传统习俗变化已消失,但在社会公德、生活起居、节庆活动、传统文化、文艺体育等领域,仍然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而且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到了上有传承人,下有继承人。

李四冲村的村名传说

   李四冲村是苗族民俗文化村,这里民风淳朴,堪称一个世外桃源。如今还保留着苗族能歌善舞,纺织刺绣的传统。全村15户人家,五十多口人,全部姓罗。这个罗姓和李四冲村本来是扯不到一起来的,最初的李四冲这个地方原本是一户姓李的人家居住的,后来,罗姓苗族的先人们历经寻甸、富民等地,一路迁徙,最终看中这里的青山葱笼,地广人稀,生活相对便利后,定居于此,最初来到这里的苗族人家只有两户,最后开枝散叶,人口发展之后,形成了现在的十五户人家,五十多口人,现在村子里全部是苗族,基本上都是亲戚,好多人家都是五代同堂了,这本是李姓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全成了罗姓苗族居住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村民罗绍福介绍说,他们的先辈其中也姓李,当初为了避战乱,最后隐姓埋名改成了罗姓的。或许,这也算是个天意轮回吧。

一家人的文艺队

一提到苗族,是和芦笙分不开的,芦笙舞作为苗族特有的古老文化,已经传承了千年,没有苗族不会跳芦笙舞的。芦笙舞也随着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跳舞时唱的古歌和舞姿也是代代相传,一辈传一辈。所以,苗家人,自小都会唱都会跳。

芦笙舞多以男子每人一个芦笙逆时针方向围圈吹奏,边吹边跳;妇女则在外围携手上下甩动,踏步作伴舞。舞者人数不限,均随一名领舞变换舞蹈套路和节奏。芦笙舞跳场又称跳花,苗族往往在农历正月初或五月端午踩花山节时跳。“阿作芦笙舞”,在举行婚礼时亲友们围着新郎、新娘跳,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并有跨竿、踩堂、敬酒等整套舞谱动作。“正坛芦笙舞”在民间俗称“跳堂敲斋舞”,共有十二套舞步;第一套“探路曲”、第二套“祝愿舞曲”、第三套“出征曲”、第四套“群舞曲”、第五套“邀请舞曲”、第六套“团圆舞曲”、第七套“敬酒曲”、第八套“盼鸡鸣曲”、第九套“破阵曲”、第十套“鸡鸣舞曲”、第十一套“天明曲”、第十二套“结亲舞曲”。李四冲村苗族芦笙舞在舞蹈形式上,较多地保留了苗族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至今在昆明苗族聚居地流传盛广。

村民罗绍福算是李四冲苗族村土生土长的苗族人,苗族没有文字,很多习俗、传统文化只能是上一代人口口相授、亲自示范才能得以传承,罗绍福的芦笙也是由其父口口相授,然后在大哥罗绍福的带动下,罗家兄弟五人个个都能跳能吹芦笙。家里的媳妇孩子,人人能歌善舞。每逢苗族“花山节”的时候,这支一家人的文艺队都会给来宾们献上他们最热情生动的芦笙舞。平时,劳动之余,一家人也会拿了芦笙,就围着自家的火塘跳起来唱起来,不分男女老幼,快乐一家人。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村里娶妻嫁女、丰收时节,村民都会请他们去吹一曲芦笙,跳一段芦笙舞,把这份快乐带给更多的人。罗绍福也因此成为了芦笙舞昆明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兄弟罗绍才也是盘龙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这兄弟二人,带着一家人的文艺队,把芦笙舞跳到了各种文化展演和比赛现场,捧回了一个又一个的奖牌。

男子吹枪

女子吹枪(供图)

“花山节”上的体育竞赛和美食

“花山节”是苗族同胞们最最隆重的节日,是苗族人民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和互相祝福的一个盛大集会。每年举办“花山节”这一天,苗族同胞将身着节日盛装,用最高贵的待客礼节“拦路酒”接待宾客。李四冲村苗族的花山节,从2014年至由松华街道办事处主导举办,到如今已成功举办多届,活动项目有祭拜花杆仪式、苗族歌舞、篝火晚会等等、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李四冲村的村民们,全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了苗族传统体育运动传习馆,这里将会开展传统的体育运动比赛。赛歌、爬花杆、吹枪、陀螺、射弩等等,平时大家会经常看到陀螺、射弩,吹枪比较少见,吹枪运动是中国少数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苗族同胞一直用吹枪这种古老的武器来守护庄稼,用其打鸟、打老鼠、打马蜂窝等。现在早就演变成苗族同胞们相互竞技的一项体育项目了,爱好吹枪的苗族们闲暇时凭兴趣自娱自乐,老鼠、松鼠、马蜂窝、昆虫、树叶等都是训练的活靶子。李四冲村的罗绍才是个吹枪运动的高手,每次比赛,都能拿大奖回家,奖牌都有一大串,罗绍才拿出吹枪,现场就表演了起来。一根长长的吹枪里,凝聚着苗族先辈们的超然智慧。

花山节上,必是要杀羊的,李四冲村地处半山,也正是放牧的好地方,拉上一只黑山羊,熬上一锅浓香的羊汤锅,各种体育竞技比赛完后,亲朋好友约在一起,来上一碗羊汤锅,再吃上几个荞粑粑,再来几坨粉蒸肉,整上一碗包谷酒,吃饱喝足后,拿起芦笙,继续围着火塘跳啊唱啊,直到跳到月亮落下来,太阳升起了。

麻线折射出苗家人的安宁生活

苗族服饰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没有文字的苗族通过服饰来记史述古。苗族的纺织、染色、刺绣、蜡染等工艺无一不是苗族服饰文化中的瑰宝,苗族服饰中最重要的材料是麻,要有麻制成的线才会有瑰丽的苗族服饰,麻是不可或缺的物资。

苗族麻纺织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苗族人自己种麻、织布、点蜡、染煮,缝制出漂亮的麻布百褶裙。苗族人种麻织布最初是为了解决穿衣御寒问题,到如今,苗族人种麻织布已经不仅仅只是御寒,而是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作用。将麻纤维加工成麻布手续繁多,要经过种麻、割麻、晒麻、刮麻、舂麻、绩麻、纺麻、煮线、洗线、碾线、理线、排线、上机、纺织、成布十五道工序,若是制作麻衣,还需加上染布、磨布、裁剪、缝制、成衣五道工序。而且这二十道工序,每一道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小工序才能完成,十分繁琐。

晒麻线

随着发展,苗族的纺织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的苗族服饰多使用棉布及化纤制品来缝制,更多的也已经不再自己织布制衣了,织布机已然成为古董,但麻布缝制的百褶裙却依旧是苗家女儿很贵重的礼物。通常情况下,苗族的新娘装仍然是自己缝制,一个是体现苗家女儿的心灵手巧,一个还有传承的作用。做一套衣服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新娘的礼服,花费的时间和功夫更多。可见苗族是多么勤劳和有智慧的民族!

在李四冲村里,织布机上,一个苗族妇女正在纺线,院子晒着许多麻线,这些麻线也是苗族新娘装最最上好的原材料。这些麻线,在太阳下丝丝缕缕的飞舞,每一缕麻线上,都拴着苗家人现在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本文刊发于《滇池.创意昆明》6月28日第39期)

探访“世外桃源”的人和村民们


 
白描:澄江永和村扶贫书记张富
红土地上的赤子吴国良
走上一条写作的岔道
一本猫杰西和大脸猫四月
凸董箐:藏在青山里的苗族之花
武哥给我讲的灵异故事之一
马豆草的迷紫天空
十年前,我遇到的邪门事(下)
十年前,我遇到的邪门事(中)
十年前,我遇到的邪门事(上)
三生三世三角梅
打拼不易,你在昆明还好吗?
唉,这一个多月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2020生日随想:照顾好肉身 安顿好灵魂
疫情后才发现自己是一个被文学耽误了的厨娘
病毒也不能阻止花开
警惕那些在朋友圈业主群卖口罩的
躲“瘟神”在家花式宅
我在昆明:病毒离我一公里
2020年春节的第一场雪
2019年终总结:追花逐叶,不问流年
人到中年怕过年
黄果树下无黄果

雅兰已出版作品:散文集《有点兰》定价:30元,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定价32元。喜欢的朋友可以直接打赏留言,留下地址,书价再加上十元快递费即可。

若是喜欢雅兰的文字,那么就赶紧关注,点击文中左上角蓝色小字"雅兰草堂“。

作者简介:

雅兰: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会员,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生于昆明,长于昆明,地道昆明人,因善于用文字下蛊,荼毒世间有情男女,被人称为妖精。晃荡网络江湖多年,在网络和纸媒之间自由切换,写小说、散文、电视剧剧本,已出版散文集《有点兰》,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酷爱旅游美景华服,她若不能妖颜惑众,就一定会妖言惑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