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食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汉书·五行志》中有一部分:“凡汉著纪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即是说汉朝共十二个皇帝,前后二百一十二年,共五十三次日食,其中朔日日食十四次,晦日日食三十六次,在晦日前一天日食三次。但《五行志》这前面共记载了五十四次日食,其中晦日三十七次,朔日十四次,晦前一天三次。所以让我疑惑班固统计有误。

       又倒回去看用编年的体裁写成的《纪》,与这《五行志》出入更大了。《汉书》十二帝纪共载日食四十八次,其中晦日三十五次,朔日十次,没有明确写朔晦的三次。把《纪》和《五行志》对照,《纪》有《志》无的三次:景帝四年十月戊戌晦、中四年十月戊午和武帝元朔二年三月乙亥晦。《志》有《纪》无的九次:文帝后七年正月辛未朔,景帝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武帝建元五年正月己巳朔、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元朔六年十一月癸丑晦、元封四年六月乙酉朔、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成帝永始元年九月丁巳晦。
不但次数不同,朔、晦也有舛讹的地方。《五行志》“景帝后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景帝纪》作“七月乙巳晦”;《五行志》“宣帝五凤四年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宣帝纪》作“四月辛丑晦”。《纪》中的“惠帝七年五月丁卯,日有蚀之,既”,《五行志》作“五月丁卯,先晦一日”;《纪》“武帝元光元年七月癸未,日有蚀之”,《五行志》作“七月癸未,先晦一日”。

       那么依照《五行志》补《纪》的缺,则西汉的日食发生于晦日共四十一次,朔日十三次,在晦前一天的两次,不记晦朔的一次,共五十七次;依《纪》补《志》则发生于晦日三十九次,朔日十四次,晦前一天的三次,无晦朔的一次,也是五十七次。

       由这个数字前后的不同,可以推断《纪》和《志》不出于同一人笔下,更可以推断最后成书时编纂者没有前后对照勘误。而《五行志》的数字统计的差错更明显地反映出编纂者的疏忽。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说日食发生于农历每月初一,即朔,可是《汉书》记载分明月尾即晦这一天的日食多于朔,可见《现代汉语词典》有误。如果依照《史记正义》在《汉文帝本纪》“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的注,“《说文》云日蚀则朔,月蚀则望。而云晦日食之,恐历错误”,就断定日食于晦是历书错误的话,那么西汉近四十次晦日日食的记载不是都错了?那么朔日的记录不是跟着错了吗?《汉书·五行志》记春秋时的日食说:“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谷梁传》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又在“惠帝七年五月丁卯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后引京房《易传》说“凡日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诛将不以理,或贼臣将暴起,日月虽不同宿,阴气盛,薄日光也。”可见日食于晦是存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