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十三讲 西周天文历史年代问题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要解决武王伐纣之年的问题,还要一并解决西周天文历史年代的其他几个问题,因为这些年代是相互关联的。
 
1、昭王时“天大曀”
 
《古本竹书纪年》说: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这件事发生在昭王南征荆楚的过程中,多部古籍都有引用,南征事在铜器铭文中屡次见到。“曀意为阴暗。这很像是一次日全食的景象,未记日食而记天大曀,可能是因为天阴。

刘次沅在《天大曀记录的天文年代分析》一文中,计算了公元前1000年至前950年间发生的日食,并充分考虑了现代日食计算可能的误差范围,结果显示,公元前980年、前976年、前969年的日食都有可能在汉水和荆楚地区形成将近0.9以上的大食分。尤其是公元前976531日的日食,食分可达0.94,与史学方面的信息比较符合,当为这次日食年代的首选。

据史籍记载,周成王在位有7年、30年、37年三说,7年说过短,30年说充满细节,37年说是把周公摄政的七年算在一起了,所以,成王在位当为30年。康王在位26年,无异辞。

根据笔者推定,成王于公元前1092年继位,因此,昭王元年当为公元前1037年。昭王十九年为公元前1018年。查“张表”,公元前1018911日正有一次日食,当周历(实为周人所行四分历之假殷历真夏历)六月朔日。
 
2、周穆王真的活了105岁吗?
 
根据《史记》记载,周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而各种史料都说他在位55年。那么,他死时就是105岁的高龄。且不说3000年前人的寿命有没有这么长,即使周穆王真的活了105岁,却有两个问题不好解释。

问题一:各种史料记载,穆王的父亲昭王在十九年南征时因乘坐了楚人制造的胶水船,船到中流时,胶水溶解,木船解体,昭王落水后被淹死。此当为误记,因为昭王共在位35年,这次事件发生在昭王十九年。落水可能是实,但昭王并没有被淹死。各种史料都说,昭王的父亲康王在位26年,《资治通鉴外纪》更明确记载康王死时是57岁,即使康王20岁时生的昭王,此时的昭王也有37岁了。昭王十九年时,昭王已有56岁,这样的岁数还在外征战,有些说不过去。

《吕氏春秋.音初》说:“周昭王将亲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

说明昭王落水后,被辛余靡救起,并没有被淹死。

同样,《太平御览》卷874引“昭王末年,王南巡不返”,并未明言是十九年。古本《竹书纪年》也说:“周昭王末年……王南巡不返”,也没说是十九年,十九年所丧德只是六师而已,恐为昭王三十五年第二次南征荆楚时才身亡未归。

问题二:穆王的儿子共王在位的年限有十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四种说法,如果他是在穆王105岁时接的班,自己起码也要有85岁(按照周礼,男子20岁成年,行冠礼,然后可以结婚生子),再加上在位的年限,死时最少也有95岁,最多则达到了110岁,很不合理。

因此,穆王继位时的年龄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穆王的父亲昭王“在位二年,年三十五”,也就是说昭王死时年仅三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外征战十分正常,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十分有利,但又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三十五岁的父亲怎么会有一个50岁的儿子穆王呢?

看来,不是昭王死时的年龄,就是穆王继位时的年龄,其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呢?

其实,当我们了解一些甲骨文的知识后,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因为,甲骨文中的“五十”是以合文的形式出现的,“十”写在“五”字的上面或下面;而“十五”也是以合文的形式出现的,“十”写在“五”字的左边或右边。这样一来,司马迁把“十五”误认作“五十”就十分正常了。

《国语.周语》说,昭王娶房后生穆王,而房国正在汉水流域,极有可能是昭王十九年南征荆楚时娶的房后,如果次年房后生穆王,到昭王执政三十五年去世死时,穆王正好是15岁,与前面笔者的推测相合。穆王15岁继位,在位55年,死时为70岁。如果穆王20岁时生共王,此时的共王当有50岁,在位24年,74岁崩,较为合理。这样,前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3、懿王时“天再旦”
 
《开元占经》卷三引《竹书》说:懿王元年天再启。

《太平御览》卷二引《竹书纪年》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得更加详细,说:“懿王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于郑。”

“天再旦”即天亮了两次。

刘朝阳在《殷末周初日月食初考》一文中认为,这与日出前的日全食现象符合。但史学家们推出的六七种方案长期难以定论。其中,方善柱、葛真、彭瓞钧等人主张公元前899年说,刘次沅、周晓陆、李建科等人对日出前后的日食对天空亮度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建立了表达和计算这一特殊天象的数学物理方法,结果显示,当食分大于0.95时,就有可能看到天亮两次的现象。他们对公元前1000年至前840年间的日食进行了全面搜索,在充分考虑日食计算误差的基础上,证实公元前899421日的日食是“天再旦”记录唯一的选择,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

据笔者考证,周昭王在位35年。周穆王在位55年,无异辞。周共王在位有10年、12年、20年、25年四说,因共王为穆王子,穆王15岁继位(考证另详),在位55年而崩,享年70岁。共王继位时年龄至少为50岁,24年后为74岁而崩,合情合理,故取24年,则懿王元年为公元前922年。

查张培瑜《3500年历日天象》中《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前1500年——公元2050年),公元前92273日己亥(此为平朔,实朔为辛丑)正有一次日食,但为周历(实为周人所行四分历之假殷历真夏历)四月朔日。正月并无日食,“天再旦”也许只是由于阴云遮蔽了太阳,导致人们产生了日食的错觉。“正”或为“四”误,“春”又因“正”误。
 
4、幽王时的一次日食
 
《诗经.小雅.十月》说: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诗中所说的日食发生在十月朔日辛卯,《毛诗》在诗前有题记,说:“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

历代学者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很多。

《授时历议》说:“梁太史虞(广刀)云,十月辛卯朔,在幽王六年乙丑。《大衍历》亦以为然。以《授时历》推之,是岁十月辛卯朔,泛交十四日五千七百九分,入食限。”

清代以来,中西学者多家考证,也多认为,日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日辰时,即公元前77696日,但仍有疑问。首先,按现代计算(如奥伯尔兹食典或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西安和洛阳都看不到这次日食;其次,《诗经》中的诗都用夏历,上述分析却假定它用周历,这样就差了两个月,不好解释。然而,目前来看,若舍此说,则他说距离就更远,问题更多。实际上,各种说法的出发点都是认为日食发生在辛卯日,并且假定这一干支与后世的日干支系统连续无误。但若干支纪日不连续,或传抄错误,都可能打破这一假定,引出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来看,这次日食究竟发生在哪一年。

前面已论证,懿王元年为公元前907年,在位20年或25年,取25年。共王弟孝王在位15年。懿王其子夷王在位15年或16年,取15年。夷王子厉王在位有26年、37年或40年三说,综合26年与37年两说,37年当为27年之误,40年是27年加共和行政的14年(厉王二十七年与共和元年为同一年),因为厉王死于共和14年,故实际在位27年。正当公元前841年。此后,共和行政14年,无异辞。厉王子宣王在位46年,无异辞。宣王子幽王在位11年,无异辞。其元年为公元前781年,六年则为公元前776年。

查张培瑜《3500年历日天象》,公元前776年周历(实为周人所行四分历之假殷历真夏历)十月朔日(114日)为庚寅,此为平朔,实朔正是辛卯。朔日发生日食本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因两个月前的96日(八月辛卯,此为平朔,实朔为壬辰)有一次日食(“彼月而微”,太阳隐晦不见),今天太阳又隐晦不见(“此日而微”),也是件十分不吉利和悲伤的事情(“亦孔之丑”、“亦孔之哀”)。

也有学者认为,此次日食发生于幽王元年七月朔日辛卯(公元前78164日),“十月”为“七月”之误,因“十”与“七”字形相近,但须改动经文,故不取。

其实,公元前776114日,也就是十月辛卯这天并没有日食发生,太阳隐晦不见,可能只是被阴云遮蔽而已。

另外,自武王伐纣至穆王继位正好100年(武王2年+周公7年+成王30年+康王26年+昭王35年),符合《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的记载。亦符合《史记.鲁周公世家》所载西周王年为336年的记载(穆王55年+共王24年+懿王25年+孝王15年+夷王15年+厉王27年+共和14年+宣王46年+幽王11年,为232年,加武王伐纣至穆王继位100年,共332年,仅差4年,当依《史记》集解引皇甫谧说,自文王去世计,武王在位六年。与《通志》《资治通鉴前编》《文献通考》“七年说”接近。而《帝王世纪》“十年”乃“七年”之误,“十”与“七”甲骨文字形相近。今本《竹书纪年》“十七年”更是误合“十”与“七”所致。

《史记.秦本纪》张守节《正义》说:“年表穆王元年去楚文王元年三百一十八年。”楚文王元年为公元前689年,上推318年,为公元前1006年,显然是根据“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武王在位7年,且以灭商之年为武王在位元年而推算得出的结论。其实,武王在位7年是从文王去世次年算起的,如果自灭商之年算起,武王仅在位2年,仍是公元前1101年。

除公元前1101年外,公元前1044年前三个月朔日干支最为接近(正月朔日干支己丑512分,误为庚寅;二月朔日干支己未71分,当为戊午,与实朔相差一日71分;三月朔日干支戊子570分,当为丁亥,亦差一日,但因与公元前1101年比较,少了57年,故于西周王年的排比上,过于局促。按照文献记载,西周14世王的在位年限最少也要279年,而从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770年(东周平王元年)仅有274年的时间,无论如何也排不下,故不取。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将成王定为22年、共王23年、懿王8年、孝王6年,毫无文献学依据,纯属人为干预,决不可信,故其最后结论(公元前1046年)也是站不住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