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青铜传奇3】破解密码:在青铜文化发展中创新与传承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楚国青铜传奇3】

破解密码:

在青铜文化发展中

创新与传承

文/图 张卫平

    编者按  2月16日出版的《荆州日报》推出了以两个连版的形式的“文化荆州·青铜传奇”专版,以《拓展华夏文明根脉 镌写雄楚耀世鸿篇》为栏目标题,刊发了本人《闪耀在雄楚繁盛背后的青铜焰火》的长文。

    现分三期予以转发,第一部分标题为《与战争:青铜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推手》,第二部分标题为《铜绿山:一个硬朗又柔美的名字》。

     楚国虽然掌控了铜绿山,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青铜资源,但青铜毕竟仍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稀缺的战略物质。于是,聪明的楚人就动起了脑筋,一番试验后,仿铜漆礼器便问世了。

    这件事,体现了楚人“追新逐奇,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也是后世公认的楚文化精髓之一。

    虽然,在商末周初楚国始立之时,楚人就开始使用青铜器了,但由于生产力低下,青铜器的发展尚未成熟。后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地域的扩张,楚国掌握了青铜资源,又破解了随国、吴国和越国等国先进的青铜铸造的密码,并通过文化上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楚系青铜器。

    专家认为,在浙川下寺二号墓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楚国铜器,造型独具一格,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其浮雕、镂雕、镶嵌、铸镶等纹饰的工艺制法,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

    这里,我们可以从一件“国宝”——春秋云纹铜禁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秋云纹铜禁(局部)

    这件文物的主人,就是“问鼎中原”楚庄王的儿子楚国令尹子庚。作为在国家首批严禁出境的文物,云纹铜禁是整体用失蜡法铸就的。

    这里科普一下,所谓失蜡法,就是用蜂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向内浇灌熔液,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是在唐代初年。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楚国云纹铜禁的出土,说明失蜡法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并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

    历史学教授黄德馨先生说:楚国“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了大量青铜礼器、武器、工具与生活用具,在战国七雄中,居于先进行列,堪称后来居上,成就惊人”。

    时时创新的楚国,就这样一跃而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不过,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楚人的仿铜漆礼器却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抱,让人难以寻觅到庐山真面目。直到历史蜿蜒到200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才从枣阳九连墩发掘的一座大型东周楚墓中,出土一批仿铜漆礼器后,使得楚人发明的“仿铜漆礼器”开始明晰了起来。

    考古专家发现,楚人的仿铜漆礼器类别及形制特征与同时代铜礼器相一致,器形几乎包含所有青铜礼器类型,可分为炊器、盛食器、酒水器、盥洗器等四大类。

    其实,楚人掌控了铜绿山,按理说是不缺铜了,但楚人偏偏危机感非常强,他们发明仿铜漆礼器,并不是手里的铜不够用,而是希望在确保祭祀需要的基础上,腾出更多的青铜资源用于军事装备工业。

荆州铸剑师张云作品——高仿越王勾践剑(局部)  

    正当青铜剑在战场上大展雄姿,屡建奇功,尽显风流之时,钢铁制造的兵器也悄然登上战争舞台。

    这个时期的中国钢铁兵器,其水准已领先全世界。因此,楚国在发展青铜剑铸造业的同时,也积极铸造钢铁剑。

    史料中说,楚国铁剑和钢剑的发展引起了各诸侯国极大恐慌。不过,战国后期青铜剑仍占据着兵器的主流,在楚国绽放最后的光彩。

    历史学家杨泓先生说:“钢铁冶锻工艺到战国时有了长足的进展,由于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钢铁兵器较多出现于战争舞台,在当时的燕、楚等国境内,都出土过较多的战国晚期钢铁兵器,标志着青铜兵器衰落的命运已是无可挽回了。”

    可见,楚国的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都是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兵器。两千多年过去了,青铜宝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从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作为“中华第一剑”永远都是荆州人民关注的对象。十几年前的“孪生”神剑之谜,至今还影响着荆州。

荆州铸剑师张云作品——错金几何云纹剑

    据媒体报道,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的一位文物鉴定专家,于2004年在北京大钟寺文物市场的一个地摊上,意外地发现了一把越王勾践剑,居然只用1800元就“淘到”了。

    不过,这件事当时就被“越王勾践剑”的收藏者——湖北省博物馆的专家们否了。

    不过,就在这件事被炒的纷纷扬扬时,在越王勾践剑的“出生”地荆州,又传出了许光国用14年时间破解越王剑铸造千古之谜的新闻。

    随后,在越王勾践的家乡浙江的杭州与苏州,也先后宣布破解了铸造密码,复制、还原了“天下第一剑”。 聪明的荆州人从这些新闻中看到了商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别人能铸造出高仿真的越王勾践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

    于是,从本世初开始,一个个青铜剑铸造的手工作坊,在荆州城区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

    古老的荆楚大地,仿佛又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铜水飞溅,锤声四起,在工匠们的精心铸造下,一柄柄青铜宝剑傲然于世。    

      一柄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宝剑,还能如此刺激着当代人们的神经,正说明了其本身的价值之高。而众多山寨越王剑的诞生,也以另一种表现方式,继续在热兵器时代展现着冷兵器时代不朽的青铜传奇。

    正是由于楚国青铜文化在中国的崇高地位,十多年前曾有国家文物局领导希望荆州能“复制”出“真正”的楚国青铜器,作为国家元首出访国外时赠送的国礼。

    然而,仿制是一回事,传承又是一回事。破解了铸剑密码,不等于就能真正制造出“楚国”的青铜器。“国礼”自然是没了下文,而在荆州众多的“非遗”传承名单中,荆州最为骄傲的青铜制造与丝绸织造却一直没有能够出现。似乎,当年秦将白起拔郢时一把冲天的大火将楚人所有的传承都烧得精光。

荆州铸剑师张云作品——高仿越王勾践剑

    为什么荆州人能破解越王剑铸造的千古之谜,却铸造不出真正的楚国青铜器?其实,这是涉及到“非遗传承”与复制仿制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觉得,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传承”二字上。套用一句演艺界对某些扮演领袖人物特型演员的评价,就有着“形似”与“神似”的区别。传承,从汉语词语的解释来看,泛指对某种技艺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注意,这里说的是“师徒间的传授过程”。无论是许光国,还是张云,都是在研究古人铸剑技艺基础上进行反复试验后复制的吴越青铜兵器,并非是用一代又一代通过师傅口口相传通过传承掌握的技艺。所以,在专家看来只能是“形似”而不可能达到“神似”。

    在我看来,许光国、张云等荆州的铸剑师们其钻研青铜铸造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但是由于整个家族都没有长期从事青铜铸造的。换句话说,不是出生于青铜铸造世家,没有能得到口口相传的历史的传承。只是凭着对楚、越、吴青铜文化的挚爱,靠着千百次的试验,用七八年、十多年的心血铸造出来的“高仿真”,能够做到“形似”已实属不易了。

    虽然,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军事博物馆都收藏了许光国的“高仿真”越王勾践剑。

    虽然,同样也是半路出家的荆州铸剑师张云,用8年时间探索与实践铸造的越王勾践剑,荣膺了第三届湖北旅游商品大赛的金奖。随后,又成功复制了吴王夫差矛。

荆州铸剑师张云获湖北金奖作品——楚国四宝

   但是,按照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研究所原所长陈中行先生所说,经过比较不难发现越王勾践剑与“高仿真”剑存在极大差异,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看来,复制与仿制,只能达到“形似”;要“神似”,必须靠“传承”——通过“师徒间的传授过程”得到的传承。

    从这一意义上讲,许光国、张云仅凭《考工记》和自己的试验与摸索,就能够铸造出足以“乱真”的吴越青铜兵器,实属不易。

    的确,每一件从荆州大地出土的青铜器、每一件楚国的青铜器都承载着十分厚重的荆楚文化,都留下令人惊艳的绝世风采,将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智慧演绎的如此完美,既让我们由衷地感叹楚文化的辉煌和气势,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难以破译的谜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