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神话4】“事鬼神”,古代丝绸发展原动力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丝绸神话4】

“事鬼神”,

古代丝绸发展原动力

文/张卫平

  中国的丝绸业,从起步之初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早期的丝绸,因为弥足珍贵,刚一诞生就成为了祭祀用品,这也与青铜器和玉器一样,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于是,有专家说,中国丝绸业一开始可能就是一项宗教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蟠龙飞凤绣刺绣浅黄绢衾被面(局部)

  据《礼记·礼运》记载,“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治麻以得布,布以养生;治丝以得帛,帛以送死。这里已对布与帛的功用有所区分,布用于生前服饰,而帛主要用于尸服。

     蚕桑丝绸,在发明之初就有着“事鬼神而用之”的含义,直到商周时期仍然普遍用于祭祀。

     后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思想解放以及等级观念松懈,丝绸的使用才变得逐渐普及起来。

     对此,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根据对大量史料和考古发掘出土实物进行分析后指出,中国桑蚕丝绸业起源的契机在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他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的先氏,通过观察蚕自卵至蛹并化飞蛾飞翔的生态变化,将蚕与人的生死、死后升天相联系。“

     于是,蚕成了沟通生与死、天与地的引路神,桑树成为羽化升天的工具”“因此,桑丝的利用,最初的目的是事鬼神”。

     于是,人们从考古发现中看到中国古人最开始使用的丝绸,就是在祭礼中用来包裹礼器与尸体。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衣衾包裹

   这一点,在新石器时代众多出土文物上得到验证,而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更是得到证实。马山楚墓中的尸骨,就是用9根锦带捆扎并用13层丝绸衣衾紧紧裹成一个衣衾包裹。

  2007年10月,考古发掘的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棺上盖了四床做工精细、稀有罕见锦缘绢地乘云绣荒帏,如此完整的多床荒帏的出土,在全国尚属首次,被誉为出土“棺罩之最”。

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锦缘绢地乘云绣荒帏

     

  可见,中国的丝绸业从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看到,上古时期人类最为重要的两项活动——生存与繁衍,都是在桑林中进行的。那时,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古人们都是到桑林里去求子。

     《小雅·隰桑》中说:“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那时,男女幽会一般都在桑林这个非常特别的场所里。桑树被古人臆想成为神树“扶桑”——太阳栖息之地。在先秦的典籍里,对扶桑的解释为“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扶桑总是伴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

  其实,所谓扶桑,就是古老的植物崇拜,以桑树为原型创造的神树,如同印度的神树菩提树一般。

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荒帏出土现场

     如今,我们从楚地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证实。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一幅楚国帛画中,上方绘有一轮红日,火红的太阳中站立着一只金鸟,红日下方,有两条龙飞舞于扶桑神树和九个太阳之间。画中高大的神树枝条绵长柔韧,叶形极似桑叶。可见,这株桑树充当着神话中天界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此,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说:“我们的祖先从对蚕的崇拜中衍生出了对桑树的崇拜,求子、求雨等重大活动均在桑林中进行,进而产生了扶桑树的概念,成为天地间沟通的渠道之一。”

     蚕的变化如此神奇,桑树就更加神圣了,从而使古老的丝绸拥有其它纺织品无法比拟的神圣意义。

     当然,丝绸“事鬼神”,并非仅仅是用丝绸包裹礼器与尸体,还用丝绸做成招魂的“魂幡”。

  就说楚怀王客死他乡吧,消息传回纪南城后,屈原一边舞动着手中用丝织物做成的魂幡,一边吟唱着“魂兮归来!哀江南!”深情地召唤着楚怀王的魂魄能从西北秦国返回故里。他手中舞动的、用于招魂的“魂幡”,就是源于楚人创造的“招魂复魄”“魂归天为神”的转换法器——绣幡。

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绣幡

  2007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就从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里出土了一件“招魂”的绣幡。绣幡呈长方形,顶端中间有一丝环,中部以红褐色绢为地,刺绣金黄、靛蓝色变形龙凤缠枝花卉,周缘为褐红色连续动物纹及菱形纹锦,出土时铺于棺盖之上。

  

  (原载《荆州日报》“人文荆州”专版,连载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