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叔说字——人篇(央)

 春天来了hovy5i 2022-07-0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从大,取其正中    

   人篇   

字源演变

图片

说文解字

“央”,这是一个会意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央的古字形像人戴枷,本义为灾祸,是“殃”的古字。人戴枷时,头在中间,所以“央”有中央的意思。犯人戴枷,一般是重罪甚至死罪,前程或性命快要完结,故引申出尽义。犯人戴枷服刑期间,为了减轻不应有的痛苦,往往请求公人行行方便,又引申出央求义。“央”也假借表示长久。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央”由表示正立的人的“大”和表示门框的“冂”组合而成,意思是人站在门或门框中间,所以“央”有中间的意思。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从时代更早的甲骨文(图1、2)来看,“大”上部的构件并不是“冂”,而是“凵”形;而且甲骨文很明显地突出了人头,整个字像人颈上戴着枷的样子。“央”的本义应为灾祸,是“灾殃”的“殃”的古字;“鞅”(古代车具,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套)字也很有可能是从这一构型派生而来的。“央”的“灾祸”含义在古代典籍中也有使用,如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毋道(遗)身央”;张家山汉墓竹简《盖庐》:“害之有央。”枷由两块木板构成,每块的中间一边挖出半圆,合起来正中成为一个圆形,刚好套在犯人的颈子上,故引申为中心、中央。另外还有说法是像一个人挑着担子,肩膀在扁担的中间位置,所以“央”有中心、正当中的意思。

西周金文的“央”基本沿袭甲骨文,只是似枷的构件两旁的竖笔下移,像“H”形(图3)。战国文字(图4-6)颇有讹变,至秦代统一文字,字形复近于西周文字。部分篆文将“大”字的两条腿分开作图7;小篆(图7、9、10)的枷构件与“冂”写法一致,所以许慎认为“央”从“冂”。发展到汉代隶书阶段,枷构件与“大”字合并,写作“央”(图12),并为楷书所承袭。



古文释义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於良切,音秧。中也。《诗·秦风》:宛在水中央。《淮南子·天文训》:中央为都。《地形训》: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所会也。

又半也。《诗·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上官仪诗:明月楼中夜未央。

又尽也。汉武帝《李夫人赋》:惜蕃华之未央。

又广也。司马相如《长门赋》:览曲台之央央。

又未央,汉宫名,在长安。

又於京切,音英。旗斿貌。《诗·小雅》:旂旐央央。

又鲜明貌。《诗·小雅》:白旆央央。

《说文》:从大,在冂之内。徐曰:从大,取其正中,会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