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文抑武国策,是李宪伐夏失败根源!(宋徽宗时代第2卷201)

 金色年华554 2022-07-10 发布于江西
崇文抑武国策,是李宪伐夏失败根源!(宋徽宗时代第2卷201)

第二部:路的尽头

有人说,这场战役,是宋夏两国百年国运之战。

此说,是很有些道理的。

对北宋来说,如果此战成功灭夏,不仅开疆千里、布威西域,国力跃升、兵盛马壮,也必将大大改写历史。设想下,如果没有了西夏掣肘,宋朝两线作战的窘境将不复存在,国家耗费在西北的庞大军事开支也将节省下来。

如此,从军事上,宋军便可集中兵力在北方边疆,那么无论是辽,还是后来的金,想要一口吃下大宋,难度都将大大提高。从财政上,赤字财政将得到有效缓解,章惇、蔡京等人激进的财税政策也将无用武之地,国家运行也将更加平稳。

或许,就没有了靖康之祸。

如此,华夏历史都将完全不同了。

那么,回到历史的现场,宋军有无获胜的可能呢?

应该说,至少在牌面上,宋军是大有希望赢的。

从最高决策者的角度,神宗想做大有为之主,他有这个决心并敢于付诸行动。仁宗朝虽然国力鼎盛,宋、夏也有过几场大战,但宋军主要是被动迎敌,仁宗从未有过灭夏的雄心。英宗或许有,但其在位时间太短。太祖太宗之后,说神宗是最有雄心的北宋皇帝,应该并不为过。

从国力的角度,当时神宗已变法13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国库充盈,富国强兵之梦,可以说已实现大半。

从对手的角度,西夏梁氏姐弟擅权,囚禁皇帝秉常,西夏国内分裂成两派,帝党、后党水火不容,如此内乱,西夏百年未有,确实是难得的战机。

如此天时,宋朝五路大军伐夏,结果当然值得期待。

崇文抑武国策,是李宪伐夏失败根源!(宋徽宗时代第2卷201)

既如此,又何以一败涂地呢?谁又是导致失败的罪魁祸首呢?换句话说,谁要为这场失败负主要责任?是李宪吗?当然不是,否则他是躲不过那一刀的。

那会是谁呢?

回头来看所谓的五路伐夏,会发现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五路大军,虽然设了主帅却又如同没有主帅。

在实战中,各部都是独立行军作战,又都独立接受来自神宗的旨意。李宪倒是忙着在兰州建立联军大帅府,却也只是徒有虚名,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对其它几路军队的指挥和调遣,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次出征原本就是没有主帅的。

大兵团作战,贵在统筹协调,形成强大的军事合力,五指并拢、合成铁拳,砸垮对手。三军主帅,就是军队的灵魂,军队的大脑。如此看来,五路宋军是没有大脑、或者说没有灵魂的。结果就是,分进合击、协同作战变成了各自为战、孤军作战,最终被夏军各个击破。

道理并不复杂,今人懂,古人也懂。至于神宗为什么如此安排,原因很简单。骨子里的不信任。

崇文抑武,是宋朝的祖宗家法。对武将始终保持足够的戒备,是北宋从建立起就有的王朝基因。具体到战争中,皇帝宁愿丧失前线军队的机动性灵活性应变性,也要保证军队指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崇文抑武国策,是李宪伐夏失败根源!(宋徽宗时代第2卷201)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神宗为何最终赦免了李宪。除了感情的因素,他心里清楚,李宪空有其名,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李宪,他在宫中多年,对于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所以在军队指挥权的问题上,他不会主动去争,也不敢去犯那个忌讳。大臣们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神宗最终赦免了李宪,他们也没有再去争,再争就是为难皇帝了。

所以,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除了神宗无人负担得起。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宋朝对武将骨子里的防备之心,以至于形成了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制度性的掣肘。事实上,不仅神宗如此,北宋皇帝几乎人人如此。可怜宋军前方将士,纵是英勇无畏、拼死杀敌,也敌不过千里之外的遥控指挥。

或许,这正是宋朝历代将士们的锥心之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