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大青龙汤药方详解研讨.葱豉汤

 学中医书馆 2022-07-11 发布于山东

4.大青龙汤药方详解研讨.葱豉汤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大青龙汤 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麻黄12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生姜9克 大枣10枚 石膏18克
加减;
1.表寒不甚的,可酌减麻黄之量
2.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加石膏
3.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并加入半夏、苏子、桑白皮
4.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 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病属外寒里热或外寒里热挟饮者。 1。伤 寒  2.春温 3.哮喘 4.无汗症 1.高热 2.感冒、流感 4.急性肾炎 5.隐疹 大青龙汤外感风寒里热或溢饮发汗解表,兼清里热1.风寒里有热证: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 肢浮仲,恶寒身热,苔白润,脉浮紧。风寒兼里热
 大青龙汤
    (《伤寒论》)
    [异名]  甘草汤(《圣济总录》卷13)。
    [组成]  麻黄去节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
十粒(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
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1.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病机分析]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乃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毛窍闭塞引起,属风寒表实证无疑。然表实之证,何见烦躁、口渴?表寒证与烦
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邪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
为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路,扰于胸中则烦,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言:
“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卷
1)。因此,风寒束表,里有郁热是本方证的病机。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之溢饮。溢饮乃“饮水流行,归
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病证。肺为水之上源,水液运行,有赖肺气宣
降,才能敷布于表,下输膀胱。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水津不能外布于表,下行膀胱,
则聚而为饮,水饮外溢于四肢则身体疼重或浮肿;饮邪郁而化热则烦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皆为风寒束表所致。
    [配伍意义]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之证,治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由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本方药物配伍,
令人易生疑窦,证为表实而兼里热,用麻黄汤加石膏解表清里即可,何以倍用麻
黄?此其一也;若倍麻黄意在增强发汗之功,何以倍甘草,且加人大枣?此其二
也。本方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而言,有两个特点:一是虽同为风寒束表,但本方证表
闭较甚,为风寒表实重证;二是虽都因玄府闭塞而无汗,但本方证之不汗出尚与热
邪伤津,“无津不能作汗”(《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有关。于此,方用麻
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倍用麻黄,则发汗之力尤峻,开腠之功甚著,三药合
用,开表启闭以散风寒,兼能使内郁之热随汗而泄。倍用甘草,并与大枣、生姜相
配,补脾胃,益阴血,以资汗源。加石膏清解里热,并透达郁热。减杏仁之量,是
因无喘逆见症,用之与麻黄相合,宣降肺气,肺气宣畅,腠理疏通,有利于表邪外
出。七药同用,则能一汗而收表里双解之效。
    方中石膏极为重要,与麻、桂配合亦很周密。石膏辛甘而寒,  “其辛散凉润之性,
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医学衷中参西
录》中册)。麻、桂得石膏,发表而无助热之弊,石膏得麻、桂,清热而无冰伏之虑,
且借其发表作用外达肌表,相济以凉散郁热。
    本方治溢饮,主要取其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之功。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
汗,逐表邪与饮邪从汗孔外出;其中麻黄之利尿消肿,桂枝之化气行水,生姜之温胃散
水,皆有助于水饮的分消。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启上闸以通调水道,使水饮下行。石
膏清泄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以助脾胃运化水湿。全方虽无治饮之药,但确有治饮
之功。妙在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指溢饮),宣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不治饮而饮自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寒温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寒者热之”、“汗而发之”;
二是发中寓补,则汗出有源,汗勿伤正。
    [类方比较]  本方为麻黄汤加味而成。麻黄汤为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
代表方。本方在其基础上重用麻黄,并加石膏、生姜、大枣,故发汗之力强于麻黄汤,
且兼内清郁热之功,适宜于风寒表实重证兼里有郁热之证。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兼里有郁热的代表方剂。临床以恶寒发热,无
汗,烦躁,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表寒不甚,可酌减麻黄之用量;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
可增加石膏之用量;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用量,并配人半夏、苏子、桑白皮
等化痰止咳平喘药;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等泻肺行水,淡渗利湿药。
    3。现代用本方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
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病属外寒里热或外寒里热挟饮者。
    [使用注意]  本方发汗之力居解表方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
少阴阳虚、中风表虚证,以及有汗而烦,均应禁用。风寒在表而里饮重者,亦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  本方乃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使辛温发汗之方,一变而为
解表清里之剂。大青龙汤以麻黄配石膏这种辛温药物与寒凉药物相配的用药思路,对后
世治疗表寒里热证和解表清里法的运用有较大的影响。仲景之大青龙汤为表寒而兼里热
而设,历代医家具体应用时,每据寒热轻重、兼证之不同,随证变化。孙思邈在《备急
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唐以前的医家们的变化经验。如本书卷9之解肌升麻汤,系由本方
去桂枝、生姜、大枣,加升麻、芍药、贝齿组成,主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此属外
寒不重,内热较盛,故去桂枝,加入升麻,存其透发之力;参人芍药、贝齿,加强清热
存阴的效果。又如该书同卷之葛根龙胆汤,以本方去杏仁、大枣,加葛根、龙胆、大青
叶、升麻、葳蕤、芍药、黄芩,主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热”,此为表寒较重,
内热亦炽,故以麻、桂、姜发汗,增人大量寒凉之品协石膏清热。二方看似自立新方,
实是大青龙汤之变化,是师仲景法,而未守仲景方也。元代吴恕创制之“麻黄知母石膏
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4),即本方去姜、枣,加知母而成,主治太阳伤寒,无
汗而兼烦渴之证。清代张锡纯治“伤寒无汗”兼“余热未清”者,于麻黄汤中“佐以知
母”所组成的麻黄加知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是循本方之思路而制。张元素
拟定之九味羌活汤,若追本溯源,亦是师法本方而创。综观历代医家的化裁变化,大致
加入了寒凉药以清内外之热,在表有升麻、葛根之辛凉;在里则有黄芩、知母之苦寒,
后世所谓表里双解之剂,实则均取法于此。   
    [疑难阐释]
    1.关于':温粉”  温粉,《伤寒论》中未注明系何方、何药组成,后世所载也不尽
相同。《伤寒论讲义》(统编教材5版)录有三种:①葛洪《肘后备急方》姚大夫辟温病
粉身方为:“芎劳、白芷、藁本三物等份,下筛内粉中,以涂粉于身,大良。”②孙思邈
《备急千金方》的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
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③《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麸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
骨各二两,共为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
中论及二首,曰:“此外治之法,论中无温粉方,《明理论》载白术、藁本、川芎、白芷
各等份,人米粉和匀扑之。无藁本亦得。后人用牡蛎、麻黄根、铅粉、龙骨亦可”。查
《中医方剂大辞典》历代医书中明确提出温粉方者,仅见《类证活人书》.卷13,方由白
术、藁本、川芎、白芷组成,四药各等份,为细末,每日一两,以米粉三两和匀,外扑周身,治伤寒,汗多不止。
    综上所述,组成温粉方的药物可分为止汗药与非止汗药两类。组方结构迥然有别的
温粉方,验之于临床,效果如何?笔者收录的临床验案,因其用法得当,未见一例因汗
出过多而需扑粉救治的,故其止汗效果,有待研究。
    2.关于重用麻黄的意义  本方由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姜、枣组成,麻黄用至六
两,柯琴认为是方中石膏性沉降而大寒,用后恐内热顿除而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
下利,故必倍麻黄以发表。本方倍用麻黄为增强发汗之功而用,还是为制约石膏寒凉之
性而设?我们认为持前论者较为允当,其理有三:①表证轻重有异。仲景以麻黄配石膏
的方剂有: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
前二首方剂麻黄皆用为六两,其余三方,麻黄的用量依次为四两、三两、十八铢,由此
可见,麻黄、石膏并用之方剂,并非一概重用麻黄。麻黄用量之多寡,主要依据表证之
轻重。大青龙汤是治伤寒表实重证,故麻黄用量较重;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表证较
轻,故麻黄用量亦轻。②药物配伍有别:大青龙汤与越婢汤,麻黄皆用为六两,二方发
汗之力是否均等?否也。麻黄用量虽同,但药物配伍不同,前方重用麻黄并配桂枝,而
石膏用量仅鸡子大(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版《伤寒论讲义》云:“鸡子大折今一两五
钱”),故发汗之力较峻;后方未用桂枝,且石膏用为半斤,故发汗之力较弱。正如丹波
元简曰:“此合麻黄、桂枝、越婢三方为一方,而无芍药,何以发汗如是之烈?盖麻黄汤
麻黄用三两,而此用六两。越婢汤石膏用半斤,此用鸡子大一块,……则发汗之重剂
矣,虽少加石膏,终不足以相制也”(《伤寒论辑义》卷2)。③煎服方法注目:仲景用
药,不但配伍严密,且煎服有法。上述诸方用法,仲景皆有明确规定,然谆谆告诫勿使
过剂者,只本方一首。从书中叙述的“一服汗者,停后服”之药后观察方法及“汗出多
者,温粉扑之”之处理方法,到“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之
过汗而变证丛生的辨识方法,充分表明本方是发汗重剂。既为发汗重剂,其倍用麻黄之意就不言而喻。
    3.关于本方方名  龙,  《说文.十一》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为此,人们视龙为神物。名青龙者,则源于古
代人们对星辰的崇拜。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有“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说
法。“二十八宿”是古人把黄道、天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星空区,以测定
岁时季节。二十八宿分布于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七宿。东方七个星宿,用想象的线
条联系起来,就如一条龙。因为这七个星宿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五色之说,
东方色青,故称为青龙,又为东方之本神。“四象”是指东南西北星空的恒星现象,古
人用想象的线条把一定数目的恒星联系起来,就成了四种禽兽的形象,即东方苍龙、北
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就成为“四象”。这里的苍龙即指青龙川。
    本方以“青龙”命名,与其功效有关。大青龙汤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因于麻
黄用至六两,且有姜、桂相助,故发汗之功甚著,此作用犹如龙兴云雨,故取名青龙
汤。《周易。文言》曰:“云从龙”。又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乎也。”
这就是说,云是跟随着龙的,龙兴云就会生,有了云就可以致雨。云行雨施,就能利济
万物,天下太平。人若外受风寒而无汗,又兼烦躁,亦可“兴云致雨”,施以汗解。张
秉成曾形象地描述大小青龙汤的作用,谓:“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
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卷1)。可见,名“青
龙”者,是喻其发汗之功,曰“大”,其发汗之功强;曰“小”,则其发汗之功较弱。
    [方论选录]
    1.柯琴:“太阳中风,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而烦躁,此麻黄证之
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
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
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
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
除。”(《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2.吴谦,等:“名大青龙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
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之主剂也。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
不欲其收也;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
各半汤矣。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
烦躁,热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
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
冒,纷然变出矣。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故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
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
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3)
    3.张秉成:“夫邪之来也,正气不与之两立,必发热以拒之。而人禀阴阳之气,各
有偏胜不同。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如,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躁烦不宁之象。然阳
气抑郁,何由得汗?虽用麻黄、桂枝,表亦终不能解,一若亢龙有悔,欲雨何来?必以
石膏之甘寒,清其内烦,解其郁热,使其阳气暴伸,表里通畅,然后云行雨施,一汗而
解也。先哲每谓石膏可以解肌,殊不知甘寒质重之物,止有清里之能,不过热除表解之
意,皆由前人凿分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营卫,均为
解表之方,遂致后人误会者多耳。此方即麻黄汤之变剂,因其内有郁热,故加石膏;欲
其和营卫,致津液,故用姜、枣。学者神而明之,自可得其理矣。”(《成方便读》卷1)
    4.张锡纯:“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
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
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厚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
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至于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
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至肝风萌动而
筋惕肉困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评议]  本方主治病机,柯氏以麻黄证兼热论之,诸家所述亦不出此意。对本方证
的形成,张秉成从“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论述,张锡纯以“原系胸中先有蕴热,
又为风寒锢其外表”概之,言简意赅,言之成理。关于组方配伍,尤其是麻、桂与石膏
的合用,张锡纯所述最为精辟。倍用麻黄,柯氏从石膏“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
寒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故必倍麻黄以发表”论之,似欠妥贴。
    [验案举例]
    1。伤寒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
不识大青龙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
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2.春温  《方氏医案辨异》:某男,恶寒发热,拥被而卧,脊背尽疼,鼻干,,苔边
白腻中燥,口渴引饮,无汗气急,痰粘稠,脉滑紧,医谓春温内发……予大青龙汤:麻
黄钱半,桂枝八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石膏一两,生姜二片,红枣三钱,薄荷
一钱,1剂大汗而愈。
    3.哮喘  《江苏中医》(1964,11:13):某男,52岁。素患哮喘,入冬天寒,发作
尤盛,三日来形寒发热,无汗,咳喘更剧,痰咯清稀不爽,喉间有水鸡声,面目浮肿,
四肢沉重,脉浮滑而数,舌红,苔薄白,诊为外寒里热挟饮,逆射于肺,旁流四末,治
以《金匮》大青龙汤法。净麻黄一钱,川桂枝一钱半,生石膏一两,大杏仁三钱,生甘
草一钱,水姜衣五分,桑白皮二钱,干蟾皮二钱,竹沥、半夏各二钱,杜苏子三钱,大
红枣五枚。连服3剂,获汗,喘咳均减,浮肿亦退,仍痰多喉间漉漉,原方加甜葶苈一
钱,再服3剂,诸证渐平,因痰转稠黄,苔薄黄,舌质仍红,脉滑,此表寒已解,痰热
恋肺未净,原方去桂枝、水姜衣,再服3剂后,痊愈出院。
    4.无汗症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4:25):某女,35岁,农民。缘于18年
前患麻疹合并肺炎,治愈后,遗留周身无汗,沉重拘紧,两目肿如卧蚕,即使夏暑野外
劳动,肌肤仍不汗出,甚或战栗。近1年来日益加重,且时时欲伸臂后仰,右上肢拘急
而痛,虽经多方诊治,仍无起色。诊见:汗毛倒伏,汗孔不显。舌淡暗,苔白腻微黄,
脉滑。纵观患者脉症,病虽十几载,但疹后复感外邪,表气郁闭,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
机。拟用大青龙汤加味。麻黄12g,桂枝9g,杏仁9g,生石膏24g,炙甘草6g,生姜
6g,大枣6枚,白芍9g,苍术9g。日1剂,以水9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服
药2剂,病无变化。后2剂合煎,分3次服。药后胸背及上肢汗出如珠,上半身肢体顿
觉轻快,汗孔显露,因下肢出汗较少,故上方略施化裁,又服药6剂,下肢亦染浆汗出,诸症悉除。
    按语:案1之伤寒伴烦躁,乃风寒束表,里有蕴热所致,属风寒表实重证,投辛温
发汗之麻黄汤,因其病重药轻,故服后分毫无汗;纯用辛温之品,必以热助热而烦躁益
甚。治当重发其汗兼以寒凉清热,故用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取效。案2虽系春温,但证以
恶寒发热、无汗,兼见口渴为特点,故以大青龙汤加薄荷,1剂大汗而愈。案3、案4
均为外寒里热,兼水饮内停之证。前者属饮邪迫肺,以大青龙汤加桑白皮、苏子、半夏
等,解表清热,宣肺化饮,止咳平喘,9剂证平;后者为饮溢肌肤,是《金匮》之“饮
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治用大青龙汤之训,服本方10剂,
则近20年之痼疾痊愈。由上可见,大青龙汤虽为峻汗之剂,只要凭脉辨证,善于抓住
“不汗出”这一关键证候,捕捉表寒里热这一病机特点,无论是外感病、杂病,还是新病、久病,皆可收汗出病愈之效。
    [临床报道]
    1.高热  大青龙汤在外感病中应用最多,特别对高热而不汗出有较好效果。宋氏
用本方治疗暑热无汗300例,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一般服2—3剂,重者服4—
5剂。结果:治愈273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91%[23。有人用本方加荷
叶治疗小儿伤暑高热30例,治愈24例,4例有效,2例无效。亦有以本方合升降散
化裁治疗小儿高热34例,2天以内退热者31人,其中最快退热者在2小时内,取得较
好的临床效果。徐氏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外感高热50例,病程多在2—6
天,体温均在39℃以上,最高达41.7℃。在治疗中发热起伏,口渴欲饮,加柴胡、葛
根;咽红、便秘,酌加牛蒡子、瓜蒌仁;扁桃体肿大、多核细胞增多,加蒲公英、金银
花、蚤休;淋巴细胞增多,加射干;高热惊惕、烦躁不安,加蝉蜕、双钩;纳呆,加神
曲;食滞,加莱菔子;咳嗽有痰,加前胡;挟湿邪,加茯苓。结果:显效:纯用中药治
疗24小时内热退净者,占39例;有效:服药48小时内热渐下降至退净或加用小儿复
方阿司匹林、柴胡针剂后24小时内热退净者,占7例;无效:服药48小时高热持续不
退者,占4例。50例中无l例出现汗后津液受损,里热燔灼的过汗现象,仅1例8个
月患儿服药1剂后热退,但见烦躁未除,原方中加蝉蜕、双钩后症状解除。
    2.感冒、流感  高氏用大青龙汤加桔梗治疗感冒咳嗽5例,均于当日获效。本
方治疗流感发热5例。其脉较麻黄汤证之浮紧为大,并见不寐,结果皆获良效。
    3.过敏性鼻炎  应用加味大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2例,病程最短的工。天,最
长达18年。治疗方法为:病程长、体虚者,加黄芪、百合;鼻塞,加细辛、路路通;
头痛,加白芷、川芎。每日1剂,5剂为1疗程,一般服1—4疗程。结果:痊愈19
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用药最少4剂,最多达22剂,平均用药工2剂。
    4.急性肾炎  以本方加蝉蜕、地龙、白茅根、益母草、车前草治疗急性肾炎43
例。颜面浮肿甚,加苏叶、生姜皮;双下肢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大腹皮;血尿
甚者,加白茅根、茜草、仙鹤草、蒲黄;咽喉疼痛,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蛋白尿
显著,重用黄芪加鹿衔草、柿叶、玉米须;皮肤有化脓感染,加赤芍、赤小豆、土茯
苓、蒲公英;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浮肿消退后,逐渐减麻黄、桂枝、石膏用量,
合用玉屏风散。Ft工剂,水煎分5次温服,2周为1疗程。临床治愈37例,其中l疗程
治愈17例,2疗程治愈20例;有效4例,其中3例病前有皮肤化脓感染史;无效2例。
有效病例中尿蛋白消失时间,最短为5天,最长为93天,平均19天;血尿消失时间,
最短为3天,最长为74天;水肿消退时间在1周以内;高血压随水肿消退而恢复常(”。
    5.隐疹  以本方(麻黄4g桂枝6g、生石膏20g、甘草6g杏仁6s.生姜3片、
大枣5枚)为主,风热型,加蝉蜕6g、防风6g大青叶lOg;风寒型,加麻黄至6g,
石膏减半;冲任不调型,加当归、白芍、丹参各lOg;气血两虚型,加何首乌、生黄
芪、白术各l0g,水煎服,治疗隐疹62例。结果:痊愈4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
    [实验研究]
    1.解热作用  给家兔耳静脉注射霍乱菌苗1。8ml/kg,造成发热模型,然后口服本
方14m1/kg次(相当于生药45.9g),半小时后重复给药一次,测定给药后家兔肛温的
变化情况。实验证明:本方对家兔实验陆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但起效较为缓慢,在
给药1.5小时才产生作用。给药组2小时后体温平均下降0.96±O.34℃,对照组为
0.40±0.42℃,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抑菌作用  本方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
制作用,但作用强度较弱。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