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的晚年心境

 吴营洲文存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曹雪芹的晚年心境

吴营洲

按说,曹雪芹是没有晚年的。一个“年未五旬”的人,怎么能说有“晚年”呢?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权且把曹雪芹存世的最后十年,即乾隆十七年至乾隆二十七年这段时间,称作他的“晚年”。

乾隆十七年前后,曹雪芹迁居到了北京西山。他之所以迁居西山,在我看来,当是为了最后完成他的《红楼梦》。

他的《红楼梦》是在乾隆七年至乾隆十七年这段时间写的。也就是所谓的“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段时间属于“康乾盛世”,政通人和,百姓乐业。用乾隆本人的话说:“联御极以来,从未以语言文字罪人。”

然而在乾隆十六年夏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份假托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的奏稿。这份奏稿长达万言,直斥乾隆失德,有“五不可解、十大过”。于是,乾隆帝恼羞成怒,一反常态,采取了比其父雍正更为严酷的手段,大兴文字之狱。(在此后的三十二年间,文字狱多达一百三十起。)一时间,万马齐喑,人人自危,像曹雪芹这样的“黑五类”,并且手头有“书稿”或“把柄”的人,更是惊恐不安。

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中作者虽一再地强调:“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廷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女儿为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而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确记之!”“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简,不得谓其不均也。”但其中的“碍语”,即所谓的“反动言论”,还是不胜枚举的。何况,有些事情,本来就不是讲理的事儿。人家逮住了你的哪句话,或者哪个字眼,说你有罪,说你在恶毒攻击领导,你就百口莫辩,成人家刀俎下的鱼肉了。

似曹雪芹是那样通达的一个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于是就选择了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带着他未完的书稿,离开京城,把家迁到了人迹罕至的“寂寞西郊”。

然而,曹雪芹到了西郊之后,由于接触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譬如说他接触到了西山的田园山水,接触到了西山的僧道隐士,接触到了西山的贫苦百姓,使得他眼界大开,心情大变,甚至开始进一步思考起人为什么活着这些“哲学”命题了。渐渐地,随着他心情或心境的改变,再加上随着他年岁的增长,他那写作《红楼梦》的初衷或愿望便渐渐地便淡了下来,甚至使他渐渐地“放弃”了《红楼梦》的写作!甚至使他渐渐地认识到了,一切都是虚幻,唯有好好地活着,好好地享受生活才是最最重要的。

我们不妨揣想一下,如果曹雪芹到西山之后,一直是兢兢业业地写作《红楼梦》,那么这部书咋会完不成呢!曹雪芹用了十年的工夫把《红楼梦》的“初稿”写出来了,然而,自乾隆十七年直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曹雪芹病逝,又是“十年”过去了,怎么这部《红楼梦》连改都改不好呢?这于情于理都是讲不通的!唯一的解释是,曹雪芹到西山之后,并没有把写作《红楼梦》当成自己的“主要的志愿和事业”。

当然,若说曹雪芹彻底“放弃”了《红楼梦》的写作,肯定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与史实不符的。完成《红楼梦》,是曹雪芹最大的愿望;《红楼梦》未完,不仅是曹雪芹的一块心病,更是曹雪芹锥心的痛!我们不妨再揣想一下,当曹雪芹将他的书稿,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或者说他手握羊毫却又久久落不下去时,当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相关链接:

曹雪芹的“迷”与“悟”

曹雪芹的慈悲心怀

感悟曹雪芹的“人生理念”

有心救世 无材补天——我对曹雪芹的一点理解

“情”被“无情”无情地毁灭——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根本旨归

清朝文字狱阴影下的《红楼梦》

贾府中的末世众生相

红楼人物:来到人间太悲催

读《曹雪芹风雪夜归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