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临失传的针灸妙法——飞经走气|医学入门|百会|足三里|金针赋|针刺|针灸

 新用户4598tBpw 2022-07-11 发布于广东

濒临失传的 针灸 妙法——飞经走气

徐小丽LittleLily

1630045422

飞经走气, 针刺 术语。指催行经气的一些针刺手法。《 金针赋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飞经走气:针灸术语。

①按脏腑间五行生克的关系,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②行补法时,按先浅后深的步骤行九阳数,并配合呼吸,候其经气,又称为飞经走气。

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推动经气的远行。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方,指提插;圆,指捻转。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飞经走气”四法理论与实践

飞经走气”针法首载于明代徐风《针灸大全·金针赋》,是用于治疗经络气血壅滞之证或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的针刺手法,徐风将其称之为“过关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4种手法。后来飞经走气针法又被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梃《 医学入门 》。、杨继洲《针灸大成》等多部著作所辑录而广为流传,各家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见解。笔者将从“飞经走气”针法的操作技术特点为主对其进行探讨。
1青龙摆尾法
青龙摆尾法又称“苍龙摆尾法”,列为“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1法。《金针赋》中描述此法为:“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即将针刺入后,既不进也不退,既不提也不插,而是一左一右慢慢地摆动,犹如水中行舟的摇橹,在一摇一摆的过程中,推舟前进,以达到催发经气的目的。
汪机、李梃、杨继洲在继承徐凤青龙摆尾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汪机《针灸问对》中将此法表述为:“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提出“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对行针时间进行了描述。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记述为:“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所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甚三九二十七数,其气过经交流”,指出青龙摆尾针法不应局限于通关过节,应向患病部位行针,故“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所如扶船舵”。而杨继洲《针灸大成》将此针法称之为苍龙摆尾法:“苍龙摆尾手法,补。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船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或用补法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活变也。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夺来遍体周,任君体有干般症,一插须臾疾病休。”在继承徐风的基础上,强调“或用补法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活变也”,即寓补于泻,反复操作直至通经接气。但无论各家的论述有何发挥,青龙摆尾法的操作均强调《金针赋》中明确的青龙摆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的特点,从而通关过节,催发经气,通络散结,以达最好的治疗目的。

2白虎摇头法
白虎摇头法是“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2法。徐风《金针赋》中记载:。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该法操作像手摇铃一样摇而振动,即从天部向地部进针,先行进圆,按圆柱形的边缘,向右逐步盘旋,呈螺纹线,盘旋而进入地部。退方,即退针时,按方形的边缘,向左逐步盘旋呈直线横行直退。先右盘进圆,而后左盘退方,再左盘进圆,接着右盘退方。反复操作,周而复始,达到左右方向、又摇又振的效果。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载录了2种白虎摇头法:“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手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进则左转,退则右转,然后摇动是也。又云:行针之时,插行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每施五息。退方进圆,非出人也,即大指进前往后,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摇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荣也。”第1法进针时将针直插穴内,得气后以押手配合控制针感走向,即闭气下行,重点在分层进退中配合捻转,进则左转,退则右转,最后摇动针体。第2种白虎摇头法进针时轻捻转至地部,行针时插针,针尖运动形成圆形轨迹,配合轻轻捻针、重插轻提,提针时针尖运动形成方形轨迹,配合轻轻捻针、重提轻插,反复操作,每穴施术五息。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记述为:“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槽,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先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在轻捻针得气后,在人部操作,捻转针体并左右摇动,每穴共行针6—18次。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称白虎摇头针法为赤风摇头法,“赤凤摇头手法,泻口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即在进针得气后,以左手押手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之后在进退针尖的过程中按从辰到巳到午,又从午到巳到辰左右而摇,再行退方进圆之术。综上,在徐风、汪机第2法和杨继洲的论述中均提到其“退方进圆”的操作过程和摇动针体似“摇铃”的特点。李挺的论述中却未提及。方”“圆” 之说,其操作重点在于其“摇稽”之法。笔者认为白虎摇头法重点就在于“退方进圆”和“摇振”。进针时,持针沿圆弧平滑而摇动针体,以增强或控制针感: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体,以增加刺激量,易于激发针感。其操作注重提插、捻转、呼吸以及押手之间的相互配合,以“方”“圆”来摇动针柄,振动针尖以产生针法效应。白虎摇头针法是通过“摇”的过程来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之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徐凤之后的医家在其著作中所提及的白虎摇头法,若没有“退方进圆”和“摇振”之说,虽名为“白虎摇头”,但实际上己不再属于此法。

3苍龟探穴法
苍龟探穴法是“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3法,是由徐疾补法与针刺多向行气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式针刺手法。徐风《金针赋》中记载:“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操作时先直刺进针入地部得气,将针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然后以两手指扳倒针身,按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刺方向。在向每一方向针刺时,都必须由浅人深,分三步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时,将针一次退至穴位的浅部,改换方向,依上法再针。
在操作中除了钻四方之外,还同时进行一个剔法。三进中,每进针一步,都要钻剔一次。钻和剔结合,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之象,因此称为“苍龟探穴”。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论述了3种苍龟探穴法:
“如入土之象,~退三进,钻剔四方。又云: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内也:左右,捻针也。又云:下针手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盘而剔者,行经脉也。”其中第1种同《金针赋》,另外2种论述虽没有明言“剔”,但是在左右探刺中加上了捻转的操作,这可以说在指导思想上与“剔”保持了一致。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作如下描述:“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认为此法行针时一退三进四剔,一退是将针从深部提退到浅部,然后,斜刺或平刺分3次进针到浅部之底层,第1次进针后将针尖向上钻剔一下,再第2次进针之后将针尖向下钻剔一下,最后第3次进针到浅部的底层,在底层向左侧钻剔一下,又向右侧钻剔一下,如苍龟入土之象。各家的操作过程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都包含了“钻剔四方”的意思,“钻”扩大了针法的刺激面积,“剔”增强了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量,因此2种操作配合运用,既能达到探索、增强针感的目的,又可以起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并且经脉居深,该刺法引气入深,结合“三退一进”,加钻剔法,兼有补虚的作用。所以苍龟探穴法在操作中无论如何变化,都应体现出其。钻剔四方”的特点。

4赤凤迎源针法
赤凤迎源针法为“飞经走气”第4法,是一种徐疾补泻法与飞法组合而成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由于在操作中如赤风展翅飞旋的形态,故称为“赤凤迎源”,又称为“凤凰迎源”。《金针赋》中描述为:“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即将针直刺深入地部,得气后将针提退到天部,针体稍摇动后,又刺入地部,在地部行针。通过手指的操纵,使针尖在地部及人部沿上下左右、前后不同平面行圆形轨迹的多向飞旋。如果病在上方,则在吸气时边飞旋边退针:病在下方,则在呼气时边飞旋边进针。在操作中刺激量较大,可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有疏通经络、行络脉之气的作用。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对《金针赋》赤凤迎源针法进行了发挥,表述为“下针之时,入天插地,复提至天,候气入地,针必动摇,又复退至人部,持住针头,左盘按而捣之,如凤冲摆翼之状。盘而捣者,行络脉也。”认为其操作应在提插后施以左盘按捣,即在人部从右向左环周均匀按捣,从而加强针刺的强度,促进得气。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所述凤凰迎源针法基本保留了徐凤赤凤迎源针法的原貌,即“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3位医家在各自的论述中均强调“四围飞旋”的操作,即通过手指的操纵,使针身及针尖在天人地三部沿上下左右、前后不同平面行圆形轨迹的多向飞旋,以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而非仅仅手形的表现。所以赤风迎源针法的精髓就在于“四围飞旋”的操作,从而起到行气、守气、疏通经络、行络脉之气的作用。

5小结
古代各家对“飞经走气”针法虽有不同论述,但均以徐风《金针赋》中所述为主,各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但均保留了徐凤“飞经走气”针法中各法的特点,即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风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徐凤之论述最早、最简洁,精练地指出了“飞经走气”针法的精髓,最具有代表性。“飞经走气”针法在操作上具有很大难度,对手法要求极高。古代针灸医家使用的针具一般较现代针具粗,且相对较硬韧,因此,我们在操作时也选择较粗且有一定韧性和硬度的针具,就可以达到“飞经走气”针法的技术要求。操作时准确把握各法的技术要点,才能保持古代经典针灸技术的原貌,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及创新奠定基础。

人体上下对应穴

1 百会 --涌泉

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卒中,休克等,或针或灸,一补一泻,有良效。

2 太冲--合谷

主治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

3 肩隅--环跳

凡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

4 尺泽--委中

凡瘀血阻络,栓塞或时疫吐泻,中毒等,取二穴青筋放血即可。

5 人中--风府

主治卒然口噤,昏迷不语或癫狂歌哭,精神失常等疾。

6 少商--隐白

主治出血癫狂等疾。

7 天枢-- 足三里

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

8 胃俞--梁门

主治胃脘疼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胃部疾患。

9 肺俞--俞府

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

10 命门--关元

主治一切虚脱,宜灸。

11 中脘--至阳

主治一切脾胃疾病。

12 公孙--内关

主治心腹胃痛,呕吐,痞满,心悸,怔忡,等疾病。

13 后溪--申脉

主治头面颈项诸疾以及目肿,喉痛,盗汗,癫狂等。

14 临泣--外关

主治手足麻痹,头风,面肌痉挛抽掣,牙痛,耳聋以及肝胆相火引发之肋痛等。

15 列缺 --照海

主治 疝气,痔疮,便血,小便淋漓不畅,死胎不下以及牙痛,咳血等。

16 三阴交--间使

治疗恶寒发热,疟疾,腹痛,便秘,男女生殖器疾病以及妇人月经诸病。

17 绝骨--支沟

主治热结便秘,腹胀,肋痛和胆结石症等。

18 曲池--阳陵泉

主治四肢疼痛,麻痹,瘫痪。

温阳补气针灸绝技——强阳十针

强阳十针:双手加百会共21针,是我迄今发现最强分扶阳针。(按顺序效果更好)

第一组;腰痛点2针,中渚穴,后溪穴,手三里穴。灵谷大白,指肾3穴,单侧合计10穴。双侧20穴+百会共21穴。

第二组;腰痛点2针,中渚穴,后溪穴,手三里穴。灵谷大白,对侧下三皇,交叉10针,双侧交叉20针+百会21穴。

第三组;人皇,地皇,天皇副,对侧( 腰痛点2针,中渚穴,后溪穴,手三里穴)交叉10针,双侧交叉20针+百会21穴。

第四组;曲池,外关,合谷,液门透中渚,后溪 ,对侧阴陵泉,漏谷,三阴交(不喜欢奇穴的可以选择经穴)

歌诀如下:

强阳十针歌

大白双双疗肩喉,灵骨两两调双口。

中渚浅浅耳左右,后溪深深肩前后。

腰痛一二督阳诱,三里三皇三焦走。

千疾百病十针求,强阳定能凯歌奏。

气弱者可以单针 灵谷大白。

体弱者可针扶阳四针+灵谷大白

身体比较弱者可用单侧10针

注意事项;身体非常弱者可以针双侧20针,无血压高针百会,合计21针。有脑梗有血压高把百会换成偏瘫穴(平衡针)

1岁以下推拿就可以。

2-7岁,强阳扎身柱穴

7-14岁,强阳,三里

14-21岁,强阳,手足三里,身柱穴

21-30岁,只用灵谷大白,或者肾关

30-50岁,用扶阳四针身弱加灵谷大白

50-60岁可以用单侧强阳10针

60岁以上可以用双侧强阳10针

年龄阶段仅供参考,主要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来加减针刺数量。

十针扎完,对侧脚会发热。21针连扎12天还没有发热的还没遇到过。所以很强。身体没那么弱,不要扎完。随症加减,慢慢增加。

抗癌灵穴『对抗全身各部位肿瘤』

人体的组织细胞可能受到多种原因的刺激而异常增生,逐渐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使器官代谢失调、出现功能障碍与相应症状,此种异常增生物就是俗称的“肿瘤”。
就字义上言,肿者大也,瘤者居留也。凡是肿大成块、居留在一处,而难以消散之物就称为“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肿瘤的瘤体坚硬如石,俗称为“癌”。
癌并非现代产物,历代医家早依肿瘤的形状与病因,提出许多不同的病名,如:癌(或岩)、瘤、菌、瘿、茧等。甚至因发病的不同部位而有:乳岩(乳腺癌)、肾癌(阴茎癌)、脂瘤(脂肪瘤或纤维瘤)、舌菌(舌癌)、、石瘿(甲状腺瘤)、茧唇(唇癌)等之区别。中医文献亦提到很多体内肿瘤的辨症方法,并归纳为:症瘕、积聚、痃癖、噎膈、反胃、脏毒、石瘿、骨疽等多种病名。而另外将体表肿瘤归纳在:恶疮、赘瘤、翻花疮、黑疔、石疔、瘿瘤等病名之中。
针灸可以抗癌
针灸也许无法治癒所有的恶性肿瘤,但以独特的手法与灵穴确实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会。”因为肿瘤乃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如以针灸调节、恢复正常细胞的功能,而异常细胞又得不到营养补给,肿瘤病灶就会停止生长、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临床实验也已证实,此法在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期方面都有不错的作用。而本书的重点“天乙神针”结合中药、气功、道法以及术数神针、河洛神针,调动患者自身的灵能,打通大小周天、奇经八脉,再与抗癌灵穴相结合,确实可以缓解被中、西医判死刑的危急重症病人。

1.抗癌总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约舟骨结节(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再直下半寸之处(即然谷穴下0.5寸)。而“然谷穴”在足内侧,即足舟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际。
本穴为经外奇穴,可以对抗全身各部肿瘤。
【主治】脑癌,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乳癌,子宫癌,肝癌,直赐癌等。
【行针指要】由本穴向足跖部横刺三至四寸。但头颈部肿瘤须改向前斜刺,中段(胸部)肿瘤向脚心横刺,下段(腹部与脚部)肿瘤则向后斜刺。

2.足三里穴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五俞穴之一,五行属土。本来足三里就是抗肿瘤的重要穴位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或点按此处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对癌细胞的杀灭能力。正如《琼瑶神书·琼瑶真人七星针治病诀》所云:“痃癖胃寒三里留”。痃癖即肿瘤。琼瑶真人认为“痃癖”属胃虚寒、正气不足所致,以针灸补足三里之气有助于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目的。正如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说“养正积自消”。临床证实,三穴足三里、关元、太冲合用,有助于减轻癌症病情、延缓恶化。
依据多年经验,抗癌总穴可以缓解各类癌肿,而足三里能养正祛邪,再配合对症灵穴,即可达抗癌之功。
3.对症灵穴
对症灵穴共四处,均位于足底部,其中一至三虢位于第一跗跖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处,由趾尖向足跟方向排列,相距各约一寸。四号穴在三号穴向后(向足跟方向)、向内(向足心方向)各一寸处。
这四个对症灵穴对应人体全身各处,各有专长。譬如:四号灵穴能对抗脑部癌症。三号灵穴对抗脑以下、剑突以上的上部癌症。而一号灵穴对抗剑突以下、肚脐以上的中部癌症。至于二号灵穴则对抗肚脐以下的下部癌症。只要记住:治疗部位从上至下,依四、三、一、二的顺序即可。

抗癌灵一号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跖关节向内过一横指,屈拇趾肌腱的外侧。
【主治】脐以上至刺突下的内脏肿瘤,如胃癌、贲门癌、食道癌、肝癌、淋巴转移癌,或慢性粒性白血病等。
【行针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麻、酸至足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然谷穴”、抗癌灵三号、抗癌灵四号方向。
抗癌灵二号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跖关节向后、向内过赤白肉际各一横指处。大约在抗癌灵一号穴向后约一横指处。
【主治】脐部以下的内脏肿瘤及淋巴转移癌,如:食道下段癌症、直阳癌或子宫颈癌等。
【行针指要】针刺0.3至0.5寸,以针感酸、麻至趾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公孙、然谷、抗癌灵一号穴。
抗癌灵三号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直对踞跗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约一横指处。即抗癌灵二号穴向后约一寸处。
【主治】剑突以上至脑以下的恶性癌肿,如食道上、中段癌症,肝癌,乳腺癌,肺癌,颈部癌肿,鼻咽癌等。
【行针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麻、酸至趾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透向照海、抗癌灵四号穴。
抗癌灵四号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由足内、外踝后缘引垂直腺,与足底正中线相交处即本穴。约抗癌灵三号穴向后、向小趾侧各一横指处。或足底正中线后四分之一与前四分之三之交点即是本穴。
【主治】脑部恶性肿瘤。
【行针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痛、麻丶酸至趾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指按垂直重刺激或透向抗癌灵三号穴即可。
以上穴位的其中三个是沿著脚底靠大拇趾这一侧的脚心凹陷处分布,一个则是在分布在脚根的正中心。所以,如果无法精确定位以上的穴位,站长建议大家用按摩棒重重敲击脚心内侧凹陷处及脚根正中心即可。现在市面上有发售一支相当实用的按摩棒,它的按摩头有两个面,正面像一把梳子,上面有很多钝头的塑料小耙钉,反面像一个莲蓬头,上面有几颗突起的塑料颗粒。梳子面拍打起来,刺激比较轻,颗粒面拍打起来比较痛,大家可以依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哪一面。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按摩头与握把之间是由一条细长的弹性塑料板连接,所以拍打的力量比较不会反震回来伤到我们的手。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